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检测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者开始聚集,集镇雏形产生,并形成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由此分析集镇出现的根源在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手工业者的出现C.商人阶层的产生D.军事要地的设置2、在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出土了大量碳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据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窨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杂物。这些变化( )A.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B.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C.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4、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5、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 明前期明中后期东部西部东部西部收入7.5两62.5两35两80两支出21.88两68.65两31.25两74.6两收支相抵-14.38两-6.15两+3.75两+5.4两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6、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材料表明( )A.洋务运动兴起,城市化进入新阶段B.上海成为工商业城市,各界人士聚集C.上海最早开埠通商区位优势明显D.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推动城市化7、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据统计,在清代,1 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清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清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9、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上述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促进手工工场的建立B.加快了农业的发展C.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D.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0、1889年,有学者指出:“英国多数大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历史悠久的房屋被推倒作为适应现代需要的建筑基地,一切都在现代化;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这反映出英国 ( )A.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B.城市化对传统文明的冲击C.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D.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11、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 单位:万(余) 1860年1890年上海23100汉口2080天津1932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的萎缩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C.近代工业的发展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12、20世纪30年代末,广东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轻工外贸城市区和潮汕平原城镇群,城市商贸相对发达而工业基础较弱,赌、毒、娼、走私贩私等畸态异常突出。近代广东的城市发展( )A.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普遍模式B.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征C.缘于政府主导的资源开发战略D.反映通商口岸城市的均衡发展1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14、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 )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15、下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16、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 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材料二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英]狄更斯《双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述伦敦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6分)(2)评析狄更斯的观点。(6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14分)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 km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运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a.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b.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较为落后,过境交通有利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8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尔2 000人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是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散之地,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世界格局将取决于八大文明的相互作用。“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将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尽管西方文明目前还掌握着主导权,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正在缩小,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各地民居”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分) 答案与解析1、A解析:集镇是由于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手工业者开始聚集而逐渐产生的,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答案为A项。2、A解析:“挖掘出成排的房址”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建筑房屋,并且定居下来,故①正确;“成排的房址”说明居民数量较多,出现了村落,故②正确;粮食标本及大量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故③正确;兴隆洼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并非以狩猎为主,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3、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更加完善,设计更加合理,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秦朝并没有标准化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由民众主导,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城市是科技文化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4、B解析:根据材料“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米粮专业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以及“纺织丝市镇”可知地区性分工较为明确,故B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C错误;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的衰落,D错误。5、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明前期到明中后期,松江地区农民的收入提高,出现了盈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农民收支状况,未涉及松江整个地区与其他行业,无法得出“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且材料并未体现引进作物新品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松江地区农民收支状况,并未体现经济结构,排除C项。6、B解析:“洋务运动兴起,城市化进入新阶段”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上海成为“商贾辐辏之地”,表明近代化性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起步,吸引各界人士聚集此地,故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判断上海最早开埠通商,故C项错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推动城市化”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7、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以后,大型世俗建筑成批出现,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城市建筑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D项正确;人文精神的萌发是在古希腊时期,A项错误;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B项错误;启蒙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C项错误。8、B解析:本题A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在清代,无论是较小的城镇还是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对市、镇发展的影响,C、D均排除。9、D解析:据材料“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入城市,极大推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故选D项;手工工场主要发展于工业革命之前,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C项。10、B解析:由“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一切都在现代化”等信息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文明日益受到城市发展的冲击,故选B;A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排除C;D说法与材料中的“在乡村,一切依旧”矛盾,排除。11、C解析:1860年至1890年,上海、汉口和天津的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开展,创办了近代工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增加,C项正确;农村经济的萎缩会助推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会促进人口的迁移,但也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此阶段清王朝并未实施移民至大城市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2、B解析:20世纪30年代末,广东地区的城市发展区域集中在临海地区,而城市经济侧重轻工外贸,同时赌、毒、娼、走私贩私等畸态异常突出,这些与当时列强对广东地区的殖民活动有关,因此广东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B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广东的城市发展情况并不是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排除C项;当时通商口岸城市发展不均衡,排除D项。故选B项。1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受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的,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B项正确。14、D解析:1953年处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时期,政务院发布《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稳定了城市人口规模,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故D项正确;当时社会秩序并不混乱,故A项错误;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项。15、B解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困难,1960年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选B项;从图表可知,1949—1960年我国城市数量呈上涨趋势,但无法得出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排除C项;1978年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排除D项。16、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英国针对城市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是1952年还是发生了伦敦毒雾事件,这表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故C正确。17、答案:(1)变化:人口增加;城市化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伦敦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生产力水平提高。原因:工业革命。(2)评析:他的观点有合理之处。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工业革命也带来负面影响,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化。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沿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运站、驿铺非常繁密”“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总结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 km的集中布局平面内”“大大便利了商旅”“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等内容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来概括;第二小问,两则材料都反映了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从交通与城市的相互促进关系来谈认识。答案:(1)特点: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干线驿站繁密;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影响: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带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布局。(2)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认识:城市发展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发展。19、解析:第(1)题,第一问相同点紧扣材料信息,由“第一种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尔2 000人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可知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不同点可从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等角度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问因素,紧扣材料信息,注意明确题目中“促进因素”要求,从多个方面思考,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第(2)题,第一问不同结果,紧扣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市镇经济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而英国市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第二问原因,注意从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及对外政策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答案:(1)同: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异: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商业发展;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6分)(2)不同结果: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最终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4分)原因:中国,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实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英国,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4分)20、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格局取决于文明之间的交融与冲突,西方文明正受到其他文明的挑战。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说明,世界上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文明圈,如伊斯兰文明圈,美洲印第安文明圈,东方儒家文明圈等,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成目前已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村落,出现了城市。古代埃及人、印第安人和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根据当地材料、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它是建立在殖民扩张和掠夺亚非拉国家与人民基础之上。因此,材料中认为西方文明的影响正在缩小,面临着其他文明的挑战是错误的。这是站在“欧洲中心论”的观点观察认识世界,不符合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