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登飞来峰》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1218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飞来峰,作者简介,学习目标,一读知音,二读释义,知人论世,三读·悟情,借景抒情整首诗上,写作特色,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晚号_____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_____家、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为______________家之一,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曾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二)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三)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是“攀登”之意。 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
飞来峰顶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见到旭日东升。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的最高处,可以望得很远很远。
1.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3.闻:听说。
4.畏:害怕。5.缘:因为。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初涉宦海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绍兴,此时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后来王安石成为宰相,主持变法时曾宣言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即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其中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气势在本诗中已表现淋漓。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塔”正面实写峰和塔的高度,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鸡鸣阳日升” 从侧面衬托峰和塔的高
补充文言文字词:寻:不久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实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虚写】
夸张,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
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这里是虚写,从侧面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小贴士: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 的高峻。“千”在这里不是实写,而是指多。
①夸张,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②极言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③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的浮云,也指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又喻指奸邪小人,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小贴士:“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补充文言文字词:缘:沿着,顺着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什么?实则指什么?
又比喻奸佞的小人,当时的保守势力;
现在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①用典,一语双关,比喻②“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的浮云,也指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又喻指奸邪小人,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③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①用典,直抒胸臆,一语双关,比喻②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③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②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背事物的假象迷惑。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但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之作,诗人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息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两句侧重于描写景物,后两句则侧重于议论抒发情怀。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哲理诗将写景和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借写登高望远的感受,以理入诗,寄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诗人年少气盛,理想远大,远大的政治抱负,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
借景说理,意蕴深刻。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云遮目——语意双关
身在最高层——站高望远
1、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3、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夸张的词语,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B诗歌第二句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传达出诗人积极、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心理状态。C.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前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这仅仅作为后两句议论的铺垫。D.全诗的含义: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观察事物。
4、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在哪( )A.“千寻”:写实之景,极言塔的高峻,高耸入云。B.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C.第二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来诗人立足点之高。D.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哪里可以看到日出。E.“飞来山上千寻塔”运用典故,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登飞来峰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飞来峰,王安石,了解作者,写诗背景,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ppt课件,共8页。
这是一份语文登飞来峰示范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阅读,登飞来峰,写景充满生机,抒情踌躇满志,站得高,看得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