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考点11 人口与人种(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考点11 人口与人种(A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1 人口与人种(A卷)读漫画“灾难深重的‘母亲’”,完成下面小题。(1)该漫画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增长过慢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口城市化太高(2)该漫画反映的人口问题最严重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2.读部分大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所示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欧洲(2)据图推测,欧洲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②居民的就业、教育等问题突出③劳动力短缺④人口老龄化严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请根据歌词回答下面小题。(1)歌中所唱人种的体质特征是( )A.眼色和发色比较浅 B.鼻梁细高,嘴唇较薄C.皮肤呈黄色,头发黑直 D.嘴唇厚而且外翻(1)该人种主要分布在( )A.亚洲东部 B.欧洲西部和中亚C.拉丁美洲和西亚 D.非洲中部和南部4.当今世界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交融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不同种族之间的交融形成了混血种人。混血种人主要分布于(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2)有民族“大熔炉”之称的典型移民国家是( )A.中国 B.俄罗斯 C.美国 D.印度5.2021年7月11日是第32个世界人口日,本次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生有所护,幼有所育”。读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四地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下列属于人口稀疏区的是( )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②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③地势高峻的山区④温暖湿润的沿海地区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过七次人口普查。第七次人口普查于2020年开展,目前普查结果尚未公布。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结果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 )A.出国人口增加 B.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C.人口死亡率增加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2)根据图示人口变化趋势预测,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可能是( )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人口停止增长C.人口数量继续增加 D.人口数量减少7.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左图中,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A.一直很快 B.1900年后逐渐变缓C.一直缓慢 D.1950年后迅速加快(2)据右图分析,我国近年来实行“全面二孩”人口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基数已变小 B.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C.新生人数已很少 D.已不需要“计划生育”8.截至2022年1月3日,中老铁路(中国—老挝)开通运营满一个月,累计发送旅客67万人、货物17万吨,呈现客货运输两旺态势。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和中老铁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游客经中老铁路到达老挝时,发现当地居民大多( )A.发色很浅、呈波状 B.皮肤较白、鼻梁高C.皮肤淡黄、头发黑直 D.肤色黝黑、嘴唇较厚(2)下列和老挝大部分居民属于同一人种的地区是( )A.欧洲西部 B.大洋洲 C.非洲中部 D.亚洲东部9.我国某中学学生小明在暑假开展了名为“环游世界”的网络模拟旅游学习活动。通过上网收集、分析资料、逐步加深对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学习主题1:探究世界人口的分布和问题小明发现世界各地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不同的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人口问题。(1)甲图中的①~⑦处,哪几处表示人口分布稠密地区。(2)尝试分析④处人口稀少的原因。(3)近些年,③所在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简要分析人口负增长可能产生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学习主题2:探究世界人种、宗教与语言的分布(4)小明发现各区域在人种、宗教和语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请比较A和B两地区主要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2)C解析:(1)图中所示的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地球上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给地球带来沉重的压力,故选A。(2)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不足等问题,该问题最严重的大洲是非洲,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故选C。2.答案:(1)B;(2)B解析:(1)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所以图中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其次是南美洲,再次是亚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欧洲入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所示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由图可知,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加重等问题,③④正确;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教育等问题突出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②错误。故选B。3.答案:(1)C;(2)A解析:(1)由题目可知,歌中所唱的人种是黄色人种,该人种皮肤呈黄色,头发黑直,眼色浅和鼻梁高的是白色人种,嘴唇厚的是黑色人种,故选C。(2)由上题可知,该人种是黄色人种,这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欧洲西部和中亚、拉丁美洲和西亚是白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是黑色人种,故选A。4.答案:(1)D;(2)C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人种的分布,难度较小。亚洲以黄种人为主;欧洲以白种人为主;非洲以黑种人为主;混血种人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故选D。(2)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民族构成特点,难度中等。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俄罗斯是由130多个民族组成;印度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有来自欧洲的白种人、来自亚洲的黄种人,还有被贩卖来的非洲黑种人,这些民族经过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故选C。5.答案:(1)D;(2)C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可知,人口密度越大,人口分布图中铺色越深,因此四地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丁地区。故选D。(2)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湿热的雨林,蚊虫多、地势高峻的山区,地形崎岖,均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分布稀疏;温暖湿润的沿海地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资源充足,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稠密。故选C。6.答案:(1)B;(2)C解析:(1)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83年开始实施。读图可以看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是1982年,此后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大幅回落,B正确。出国人口增加对我国整个国家人口增幅影响不大,A错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口死亡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C错误。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我国人口仍在增长,这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B。(2)根据图示人口变化趋势可知,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第三次人囗普查后,我国人囗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7.答案:(1)D;(2)B解析:(1)从左图中可以看出,19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缓慢,195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据右图资料老龄化(60岁以上)17.4%,预计老龄人口至2020年2.5亿可知,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完善和发展,以应对我国日渐突出的人口结构性问题、老龄化问题,A、C、D错误。故选B。8.答案:(1)C;(2)D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人种的分布及特征。读图可知,老挝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白色人种发色很浅、呈波状,皮肤白,鼻梁高,嘴唇薄;黑色人种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2)本题考查世界人种的分布。读图可知,欧洲西部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大洋洲居民为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居民主要为黑色人种;亚洲东部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与老挝居民为同一人种。9.答案:(1)人口稠密地区②、③、⑦。(2)该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不适合人类生存。(3)问题: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措施:鼓励生育。(4)A: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B:白色人种、英语、基督教。解析:(1)图中②亚洲东部、③欧洲西部和⑦北美洲东部属于人口稠密区,该些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2)读图可得,④处位于非洲北部,该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该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不适合人类生存。(3)近些年,③所在大洲即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人口负增长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其解决措施是:鼓励生育。(4)读图可得,A位于西亚地区,该地居民属于白色人种,主要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B位于澳大利亚,该地居民主要是白色人种,主要的语言是英语,主要信奉基督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综合练习:11 人口与人种(B卷)(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图,回答下面小题,阅读下图,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综合练习:11 人口与人种(A卷)(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考点13 聚落(B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乌江,贵州境内最大河流,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读亚洲三大半岛示意图,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