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124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124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124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训练题(15份)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时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训练1.新疆出土的唐代抄本《论语郑氏注》上留有12岁作者的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抄本可佐证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2.康熙帝曾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部分内容编入《数理精蕴》一书,同时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这反映了( )A.“西学中源”彰显科学发展领先地位 B.统治者高度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实现了高度融合 D.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潜在的严重阻碍3.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4.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成为正统思想C.中国佛教取代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本土化6.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C.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7.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A.外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8.历史上西亚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他们烧制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A.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昌盛 B.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C.当地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D.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9.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论断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10.下列图片可用来印证北魏至隋唐时期( )A.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B.民间传扬宗教故事C.艺术影响百姓生活 D.中外文化交流交融11.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达伽马到东方12.清朝时,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故又称“万里茶道”。这说明清朝时期( )A.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改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13.无线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伦敦的茶叶或芝加哥的小麦价格迅速影响到处于世界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买卖,也能让政府的公众声明顷刻之间为他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所知晓等。这说明A.科技成果扩大了民主范围 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狭窄C.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改变 D.通信进步便利了人类互动14.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沿海的汉墓群中,出土了1000多件物品,一些物品来自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婆罗洲及波斯等地,其中的琥珀、玛瑙的产生地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由此可知,当时( )A.丝绸之路重心转移 B.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C.朝贡贸易体系完备 D.海上对外交往通道开辟15.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16.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 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 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17.商贸变迁(1)古代商路两端往往连接着几个重要文明区域,判断图中字母对应的大国是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2)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始于(单项选择)A.西汉后期 B.唐中后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3)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是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枚金币可以佐证的历史现象是(单项选择)A.拜占庭与西汉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B.当时中外贸易结算必须使用金币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4)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从地方性行为扩大到跨国、跨大洲贸易,再发展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单项选择)A.11-12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20世纪初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货币结算日益频繁而复杂,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些国家的货币先后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5)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币种先后有哪些?(6)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币种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日益上升。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算及各国外汇储备中心币种地位变化的认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学者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学者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学者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1)依据材料一指出任意两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利玛窦简介1583年,进入中国传教。1601年,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式出版。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材料三 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2)材料二、三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
参考答案:1.D2.D3.D4.A5.D6.A7.D8.C9.C10.D11.A12.C13.D14.D15.C16.B17.(1)A.唐B.东罗马(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2)B(3)D(4)D(5)英镑、美元(6)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包括: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评分项一:观点与论证。水平1:回答与问题无关;无观点、无论证。水平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水平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水平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评分项三:叙事与逻辑。水平1:仅罗列史实。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于3:叙述结构完善。说明地位变化:英镑——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影响上升,与英镑、美元等构成结算与储备币种。(能梳理并准确表述地位变化)认识:从经济发展、贸易交流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等多角度对上述变化说明认识,结合史实论证观点。 18.(1)观点:学者1: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丝路功能多样。特点: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2)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 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角度3: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过史料探究,历史园地在线测评和报告查询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