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1. 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浇水成冰
B. 火箭发射
C. 纸剪窗花
D. 风力发电
2. 保护人类环境,营造绿色家园。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 垃圾分类,利于资源回收
C. 燃放烟花,增加节日气氛 D. 布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
3. “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从健康角度考虑,下列观点中,合理的是( )
A. 霉变大米洗净后可以放心食用 B. 常常通过喝碳酸饮料替代饮水
C. 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无害 D. 远离烟草,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4. 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实验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或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注入盛水的烧杯中
B. 在加热或点燃氢气实验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C. 将pH试纸直接投入试剂瓶中的溶液里测量其酸碱度
D.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将试管口朝向没有人的方向
5. 硒被医药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如图,甲是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硒原子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B.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 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D. 硒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6. 化学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C. 通过控制燃烧发生的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
D. 常见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不是组成单一的纯金属
7.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煤炉旁放一盆水可有效预防煤气中毒 B. 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 农业上用铁桶配制农用杀菌剂波尔多液 D. 工业上用熟石灰处理含酸量超标的污水
8.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B. 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C. 该图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 该反应实质是Na+和Cl−结合生成NaCl
9. 太空舱里的宇航员呼吸的氧气是依靠氧气发生器供应的,氧气发生器的原理是通过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呼吸,而氢气还可以作为燃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水和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
B. 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属于分解反应
C. 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D. 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及原子的种类不变
10. 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去除水或空气中的颜色和气味
B.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人工降雨、食物储运
C. 利用沸点不同可将空气中各成分分离
D. 利用汽油的乳化作用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11. 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 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为氧化物
D. 参加反应的甲和反应生成的丁质量比为7:8
12. 已知某无色溶液X是NaOH溶液和Ca(OH)2溶液两者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稀盐酸、Cu(NO3)2溶液、Na2CO3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无色溶液X,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
加入的物质
甲
乙
丙
实验现象
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A. X一定是Ca(OH)2溶液 B. 甲一定是Cu(NO3)2溶液
C. 乙一定是Cu(NO3)2溶液 D. 丙一定是Na2CO3溶液
13.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
A
H2
CO
通过足量灼热的Fe2O3固体
B
氯化钾固体
二氧化锰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C
NaOH溶液
Ca(OH)2
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
H2SO4溶液
CuSO4
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14. 实验室中有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现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通过分析图中信息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滤液中一定含有Zn2+ B. 现象X为产生白色沉淀
C. 滤渣中含有单质银、单质铜和单质锌 D.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15. 取10g氧化铁与氧化镁的混合物样品放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静置。一定温度下,在烧杯中得到不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浅绿色
B. 该混合物样品中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6.8g
C. 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3.6g
D. 该混合物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16. 按要求从二氧化碳、氧化钙、硝酸镁、甲烷、氯化银、氢氧化铜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①一种可燃烧的气体 ______ 。
②一种金属氧化物 ______ 。
③一种难溶于水的碱 ______ 。
④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______ 。
(2)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合成。
①通过化学和生物催化模块体系,实现人工合成淀粉,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 ______ (填“增加”“减少”“不影响”之一)。
②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此过程中,光能转变为 ______ 能。
③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淀粉中,所含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______ 元素(填元素名称)。欲检验某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下列试剂中,最宜选用的是 ______ (填选项序号之一)。
A.石蕊试液
B.碳酸钠溶液
C.稀盐酸
D.碘水
④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被吸收利用,而是在淀粉酶和水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并溶解在血液里,提供营养和能量。葡萄糖属于 ______ (填“无机物”“有机物”“氧化物”之一)。在葡萄糖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17.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展现了文化交流、文明交汇的魅力,为世界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例证。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青铜馆陈列有青铜器中的国宝级文物“青铜立人像”和“纵目面具”(图1)等。
(1)①青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它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青铜属于 ______ (填“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之一)。
②锡是我国古代“五金”之一,其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一般为+2价。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③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曾记载一种炼锡方法,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SnO2+2CSn+2X↑,其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_ ,该反应属于 ______ 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之一)。
(2)海水中除了蕴含大量的钠元素和镁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元素。K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KNO3的溶解度 ______ KCl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②t1℃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25gKNO3固体,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 ______ (填“饱和”“不饱和”之一)溶液,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 (精确至0.1%)。
③t1℃时,将相同质量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水分不蒸发),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为 ______ (填“前者大”“后者大”“相等”之一)。
18.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氧气。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实验。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方法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
③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木炭在氧气中比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由此可知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一种方法是 ______ 。
(2)化学小组的同学用制备的氧气对纤维素试样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实验(资料显示纤维素只含C、H、O三种元素)。所选仪器“B→A1→D→A2→C→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A1、A2为浓硫酸洗气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进行实验。纤维素试样在充足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
①在该装置中,洗气瓶A的作用是 ______ 。
②在该装置中,洗气瓶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③Wg该纤维素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仪器A2的质量增加ag,仪器C的质量增加bg,则该纤维素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结果用代数式表示),Wg该纤维素试样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 g(结果用代数式表示)。
19. 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是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中的各一种,小雪和小童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1)①小雪各取两种无色溶液少许,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分别向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A试管中的液体变红,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则可判断A试管中加入的是 ______ 溶液(填化学式)。
②小童从下列四种试剂中选取了一种试剂,进行鉴别实验,根据明显现象也成功鉴别了上述两种无色溶液。则小童所选的这种试剂是 ______ (填选项序号之一)。
A.Ba(NO3)2溶液
B.稀盐酸
C.K2SO4溶液
D.CaCO3固体
(2)化学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某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A中可能含有(NH4)2SO4、K2CO3、BaCl2、Na2SO4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无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 ______ ,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______ 。
②无色滤液D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 ______ 。
③写出步骤Ⅱ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④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在固体混合物A里,上述四种物质中,还不能确定存在的物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得此结论的理由是 ______ 。
20.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主要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①在蒸发池中促进水蒸发,主要是利用了 ______ 。(填选项序号之一)
A.太阳能
B.潮汐能
C.地热能
D.化学能
②上述流程中得到的卤水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 ______ 溶液(填“饱和”“不饱和”之一)。
②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对其进行分离和提纯,得到精盐。
Ⅰ、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步骤有:溶解、 ______ 、蒸发结晶。
Ⅱ、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可向食盐水中加入下列三种过量试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所加试剂顺序依次可以是 ______ 。(填选项序号之一)
A.Na2CO3、NaOH、BaCl2
B.BaCl2、Na2CO3、NaOH
C.NaOH、Na2CO3、BaCl2
Ⅲ、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将溶液的pH调为 ______ (填数字),得到精盐水。
(2)用精盐水制得的纯碱(Na2CO3)样品中往往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小组的同学取22g纯碱样品,将其全部放入一洁净的烧杯中,然后加100g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配制成不饱和溶液。再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试回答:
①该纯碱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______ g(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②当滴入稀盐酸73g时(即图中A点),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 ______ (填离子符号)。
③当滴入稀盐酸146g时(即图中B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浇水成冰,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火箭发射包含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C、纸剪窗花只是纸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D、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利于资源回收,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C、燃放烟花,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保护,故符合题意;
D、布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根据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环境分析;
B、根据分类处理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C、根据烟花爆竹燃放容易发生火灾,造成环境污染分析;
D、根据减少“白色污染”的知识分析.
本题从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来倡导对环境的保护,贵在从自己做起.
3.【答案】D
【解析】解: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洗净后也不能食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酸饮料里含有的二氧化碳如果摄入过多,会抑制体内的有益菌,并容易引发腹胀。过多的饮用碳酸饮料不利用身体健康,不能替代饮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依法添加使用,不能过量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D、烟草、毒品有许多有害物质,远离烟草,拒绝毒品,珍爱生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多的饮用碳酸饮料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食品添加剂确实提高了现代食品的品质,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烟草、毒品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的热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烟草、毒品、黄曲霉素等)、六大营养素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故说法正确;
B、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点燃会发生爆炸,在加热或点燃氢气实验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故说法正确;
C、将pH试纸直接投入试剂瓶中的溶液里测量其酸碱度,会污染溶液,故说法错误;
D、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溅出烫伤人,将试管口朝向没有人的方向,故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由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硒原子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B、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灭火,并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错误;
B、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说法正确;
C、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控制燃烧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说法正确;
D、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硬度增大、熔点降低、抗腐蚀性增强,因此常见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不是组成单一的纯金属,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B、根据水循环来分析;
C、根据灭火、防火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金属材料的应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水的天然循环、燃烧的条件以及金属材料的利用等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有效预防煤气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农业上不能用铁桶配制农用杀菌剂波尔多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熟石灰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工业上用熟石灰处理含酸量超标的污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滤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反应后碱性变弱,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说明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说明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2价,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及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利用活性炭去除水或空气中的颜色和气味,故A正确;
B、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来人工降雨、可以作制冷剂,食物储运,故B正确;
C、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利用沸点不同可将空气中各成分分离,故C正确;
D、汽油能溶解油污,利用汽油的溶解作用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故D不正确。
故选:D。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CD
【解析】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H2OC2H4O2+O2。
A、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
B、氧元素反应前的化合价为−2,反应后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甲、乙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均属于氧化物,丙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C不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反应生成的丁质量比为(2×28):32=7:4,故D不正确。
故选:CD。
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确定物质的分子构成,能够正确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答案】AB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X一定是Ca(OH)2溶液,故选项说法合理。
B、由分析可知,甲一定是Cu(NO3)2溶液,故选项说法合理。
C、由分析可知,乙一定是稀盐酸,不是Cu(NO3)2溶液,故选项说法不合理。
D、由分析可知,丙一定是Na2CO3溶液,故选项说法合理。
故选:ABD。
已知某无色溶液X是NaOH溶液和Ca(OH)2溶液两者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稀盐酸、Cu(NO3)2溶液、Na2CO3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无色溶液X,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甲的实验现象是蓝色沉淀,说明甲是硝酸铜,丙的实验现象是白色沉淀,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则丙是碳酸钠,X是氢氧化钙,那么乙就是稀盐酸,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BC
【解析】解:A、H2和CO都具有还原性,都能与灼热的Fe2O3固体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适量Na2CO3溶液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OH溶液与H2SO4溶液、CuSO4都可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C。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答案】AC
【解析】解:A、由金属活动性Zn>Cu>Ag知,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滤渣滴加稀盐酸,产生无气体,说明滤渣中含有锌,即滤渣是银、铜、锌的混合物,锌是过量的,则滤液中一定含有Zn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滤液中只有硝酸锌,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现象X为没有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C、滤渣中含有单质银、单质铜和单质锌,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Zn+2AgNO3=Zn(NO3)2+2Ag,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固体的质量会增加;由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与足量的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固体的质量会减少;反应后锌粉有剩余,无法确定滤渣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由金属活动性Zn>Cu>Ag知,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答案】BCD
【解析】解:A、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为黄色,故A错误;
B、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00g×9.8%×298×100%=0.4g,氢元素会与氧元素结合成水,
2H------O
2 16
0.4g3.2g
该混合物样品中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10g−3.2g=6.8g,故B正确;
C、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0.4g+3.2g=3.6g,故C正确;
D、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氧化镁的质量为(10g−x)。
Fe2O3+3H2SO4=Fe2(SO4)3+3H2O
160 294
x294x160
MgO+H2SO4=MgSO4+H2O
40 98
10g−x9840(10g−x)
9840(10g−x)+294160x=200g×9.8%
x=8g
该混合物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g10g×100%=80%,故D正确。
故选:BCD。
根据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6.【答案】CH4 CaOCu(OH)2 Mg(NO3)2 减少 化学 氧 D 有机物 1:8
【解析】解:(1)①一种可燃烧的气体是甲烷,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式为CH4。
②金属氧化物是由金属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金属氧化物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③碱的阴离子都是氢氧化根离子,一种难溶于水的碱是氢氧化铜,化学式为Cu(OH)2。
④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一种易溶于水的盐是硝酸镁,化学式为Mg(NO3)2。
(2)①通过化学和生物催化棋块体系,实现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合成,则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减少。
②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此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③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在淀粉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10n):(16×5n)=72:10:80,则所含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氧元素。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则欲检验某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最宜选用的是碘水。
④葡萄糖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在葡萄糖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12):(16×6)=1:8。
故答案为:(1)①CH4;
②CaO;
③Cu(OH)2;
④Mg(NO3)2;
(2)①减少;
②化学;
③氧;D;
④有机物;1:8。
(1)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能量转化、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淀粉的检验方法、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化学式的书写与计算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7.【答案】金属材料 Sn+2AgNO3=Sn(NO3)2+2AgCO置换 小于 饱和 16.7%前者大
【解析】解:(1)①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则青铜属于金属材料。
②锡是我国古代“五金”之一,其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一般为+2价。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锡和银,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2AgNO3=Sn(NO3)2+2Ag。
③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反应前含有1个锡原子,2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锡原子,还应有2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X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则X的化学式为CO,反应符合一种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则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①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KCl的溶解度。
②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25gKNO3固体,充分溶解,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20g,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饱和溶液,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g100g+20g×100%≈16.7%。
③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将相同质量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水分不蒸发),升温后,它们均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故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钾大于硝酸钾,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为前者大。
故答案为:(1)金属材料;Sn+2AgNO3=Sn(NO3)2+2Ag;CO;置换;
(2)①小于;
②饱和;16.7%;
③前者大。
(1)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锡和银,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t1℃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KCl的溶解度,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①BAF ②2H2O22H2O+O2↑③氧气的浓度
(2)①干燥氧气 ②CO2+2NaOH=Na2CO3+H2O
③ a9W×100%;w−a9−3b11
【解析】解:(1)①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氧气,反应在常温下发生,发生装置选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干燥装置选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F,则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BAF。
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③纯氧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木炭在氧气中比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由此可知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一种方法是氧气的浓度。
(2)①在该装置中,洗气瓶A中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则作用是干燥氧气。
②在该装置中,洗气瓶C中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③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Wg该纤维素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仪器A2的质量增加ag,说明生成的水的质量为ag,仪器C的质量增加bg,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bg,则该纤维素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ag×(218×100%)=a9g,该纤维素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9W×100%,该纤维素试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bg×(1244×100%)=3b11g,Wg该纤维素试样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wg−ag9−3b11g=(w−a9−3b11)g。
(1)根据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氧气,反应在常温下发生,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纯氧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进行分析;
(2)根据在该装置中,洗气瓶A中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洗气瓶C中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制取、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9.【答案】Na2CO3 BNH3 BaSO4 Na+、K+ BaCO3+2HCl=BaCl2+H2O+CO2↑Na2SO4 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不能确定是否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
【解析】解:(1)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各取两种无色溶液少许,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分别向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A试管中的液体变红,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则可判断A试管中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化学式为:Na2CO3。
②A、Ba(NO3)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和硫酸钠不反应,故选项正确;
C、K2SO4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都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D、CaCO3固体与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都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①由分析可知,无色气体B为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氨气,化学式为:NH3;白色沉淀G是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化学式为:BaSO4。
②由分析可知,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氨气和水,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钾,则无色滤液D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Na+、K+。
③由分析可知,步骤Ⅱ中一定发生反应是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④由分析可知,固体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硫酸铵、碳酸钾、氯化钡,还不能确定存在的物质是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4;得此结论的理由是: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不能确定是否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
故答案为:
(1)Na2CO3;B;
(2)①NH3;BaSO4;②Na+、K+;③BaCO3+2HCl=BaCl2+H2O+CO2↑;④Na2SO4;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不能确定是否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
(1)①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来分析;
②A、根据Ba(NO3)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来分析;
B、根据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和硫酸钠不反应来分析;
C、根据K2SO4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都不反应来分析;
D、根据CaCO3固体与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都不反应来分析;
(2)固体混合物A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铵生成氨气,反应生成无色气体B,则B是氨气,说明固体混合物A中含有硫酸铵,有白色沉淀C生成,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气体E,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E为二氧化碳,说明固体混合物A中含有碳酸钾、氯化钡,白色沉淀G是生成的硫酸钡。
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1)①A;②饱和;
Ⅰ、过滤;Ⅱ、B;Ⅲ、7;
(2)①0.8;②CO32−、Cl−;③159.2g。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粗盐提纯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根据在蒸发池中促进水蒸发,主要是利用了太阳能提供的热量蒸发水分,蒸发水分结晶得到的卤水中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先溶解粗盐,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先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钠,然后加入碳酸钠除去氯化钙和多余的氯化钡,最后加入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同时得到氯化钠,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
(2)根据当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46g时,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碳酸钠反应完全,Na2CO3+2HCl=2NaCl+H2O+CO2↑,当滴入稀盐酸73g时(即图中A点),碳酸钠未反应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
(1)①在蒸发池中促进水蒸发,主要是利用了太阳能提供的热量蒸发水分,故选:A。
②蒸发水分结晶得到的卤水中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则得到的卤水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I、先溶解粗盐,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则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步骤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Ⅱ、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先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钠,然后加入碳酸钠除去氯化钙和多余的氯化钡,最后加入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同时得到氯化钠,故选B。
III、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则将溶液的pH调为7,得到精盐水。
(2)①由图像可知,当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46g时,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碳酸钠反应完全。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x146g×10%
10673=x146g×10%
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2g−21.2g=0.8g。
②当滴入稀盐酸73g时(即图中A点),碳酸钠未反应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离子符号为CO32−、Cl−。
③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146g×10%y
7344=146g×10%y
y=8.8g
则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2g+146g−8.8g=159.2g。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青少年要增强安全意识,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