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试卷
展开
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4分) ( D )
A.嵁(kān) 珮环(pèi) 往来翕忽(xī)
B.坻(chí) 佁然(yǐ) 悄怆幽邃(chuàng)
C.屿(yǔ) 清冽(liè) 寂寥无人(liáo)
D.斗折蛇行(dǒu) 俶尔(shū) 犬牙差互(cī)
解析:D项“俶”应读chù。
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D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解析:D项节奏应为:道/阻且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C.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解析:A项都是介词,对。B项,动词,舍掉/名词,房屋。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D项,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4分) ( B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便扶向路
C.处处志之 D.渔人甚异之
解析:A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B项“扶”是介词,“沿着、顺着”;C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项“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5.下列对诗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 C )
A.《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B.《核舟记》一文中,核舟这件工艺品的精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料体积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所刻人物情态毕备。
C.《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思念,写男子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最终求而得之的喜悦。
D.《蒹葭》写了主人公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葭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解析:“写男子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最终求而得之的喜悦”分析有误,不是愿望实现了。
6.阅读《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阅读任务。(4分)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 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1)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D )
A.文字发生与演化发生在秦以前,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
B.《荀子·解蔽》篇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
C.战国末期“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只是一个传说。
D.“仓颉造字说”定型于汉初,但是对于仓颉是哪一代的人已形成定论。
解析:“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
(2)在汉字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仓颉造字说”?请你简要回答。(2分)
答: ①秦以前是文字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②在预备统一文字之前,教人知道字是由圣人造出来的,那么字的一致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阅读品悟(36分)
(一)阅读《蒹葭》,完成下列问题。(8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本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由写蒹葭引出男子对心上人的不懈追求,这是比兴的手法,也可叫作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通过写秋季蒹葭茂盛、露化为霜、秋意渐浓的情景,渲染了深秋凄清的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子对心上人的不懈追求、不悔寻觅更让人动容,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重。
8.诗歌中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答: 营造了缥缈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本诗意中人所处的位置不断变化,“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既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艰辛与努力,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缥缈朦胧的意境,意中人身形缥缈,心意朦胧,难以追寻,不可捉摸。这种意境与诗中的景物描写蒹葭苍苍、霜露茫茫一致,衬托了主人公不知意中人身在何处的迷茫和多次求而不得的失落伤感之情,生动而感人。
(二)(连云港中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尝为季氏史 曾经
(2)齐人称之 称赞
(3)高山仰止 仰慕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按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意,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曾经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尝:曾经。
(2)句意为:齐国人都称赞他。称:称赞。
(3)句意为: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仰:仰慕。
(4)句意为:许多儒生在他家里都按时演习礼仪。以:按照。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答: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天下的君主以及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据此断句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译文: 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译文: 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12.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为季氏史,料量平”能概括出:做事认真,尽忠职守;根据“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可以概括出:学习专注而深入;根据“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可以概括出:处变不惊,有定力;根据“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能概括出: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附【译文】
孔子家贫且地位低下。等到成年以后,曾经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曾做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就越养越多。因此而做了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我阅读孔子的书籍,由此想见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许多儒生在他家里都按时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主以及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从天子王侯,到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人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三)(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4分)
喧闹与幽静
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阒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
②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一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
③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喧”,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静的房间里,杜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
④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湲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增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蜕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
⑥正如钱锺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喧闹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
(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3.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2分)
答: 排解因城市的喧闹导致的各种不适。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和概括。文章第①段写“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享受环境的幽静;第②段则叙写居住在临街房子里的“我”遭受着汽车呼啸声音的侵扰,导致神经衰弱;第③段则写城市里的建筑工地的各种声音,公园里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各种声音对“我”的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的“排毒”是指“排解因城市的喧闹导致的各种不适”。
14.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喧闹:让人浮躁(浮于表面,视听受扰);(2)幽静:让人沉静(内心安宁,耳聪目明)。
15.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喧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4分)
答: (1)幽静:有时也是一种死寂,让人远离社会;(2)喧闹:也是生机与活力的表现,能让人保持社会属性(避免蜕变为自然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可结合文章第⑤段“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和“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蜕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来概括作答。
16.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4分)
答 (1)我们应该接受喧闹和幽静的现实,因为它们是外部的客观存在;(2)我们也应坦然面对喧闹和幽静,因为它们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
三、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麦克牵着一只蜗牛去远行,可是蜗牛走得太慢了。麦克又是催促又是斥责,蜗牛只是很歉疚地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麦克又气又急,对蜗牛又拉又扯又踢,蜗牛受了伤,越发爬得慢了。麦克只好耐着性子,让蜗牛慢慢爬,自己则以一种接近静止的速度跟在后面。就在这个时候,麦克闻到了阵阵花香,听到了鸟叫虫鸣,感到了微风拂面的舒适。后来,麦克还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灿烂的朝霞,以及满天的星斗。麦克不禁感慨道:“我牵着蜗牛远不如蜗牛牵着我富有诗意!”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美丽。人生路上,不管是因为匆匆赶路错过了的美丽,还是因为慢下脚步来欣赏美丽,都是曾经年少的证明、将来美好的回想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印记。
读了上面的材料,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基本方法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写作立意点,然后拟题作文。本题的材料写的内容表明:偶尔与蜗牛一直散步,你会发现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美丽。由此,从立意上可以考虑:(1)从教育的角度,蜗牛有蜗牛的生活节奏,鸟儿有鸟儿的飞行方式,不能强求相同,应该区别对待——对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2)从生活的角度,正因为我们放慢了脚步,才能有时间去欣赏身边的美景。放慢脚步,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景色——学会享受生活。(3)从做事的角度,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成功者要稳重而不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