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课件(12份)
(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微专题4,热点聚焦4,构建知识网络,变质岩,太阳辐射能,变质作用,太平洋,解读高考四层,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感悟高考真题[2022·全国甲卷,7~8]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解析:第1题,据图文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堤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6月浙江卷,11~12]下图为世界局部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
4.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综合起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022·广东卷,3~4]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龙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5~6题。
5.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解析:第5题,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6.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7.[2022·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2)甲站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甲站位于基岩海岸区,而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输沙总量小,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3)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解析:本题以海岸线的变化为背景,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第(1)题,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较快时,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后,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第(2)题,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当地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不大,而且受海岸山脉影响,河流短小,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因此甲站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与基岩性质、冰盖消融有关。甲站区域基岩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海平面相对陆面上升;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第(3)题,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第(4)题,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核心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技 法 突 破1.内力作用与地貌
3.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4.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沉积岩:上新下老(打井越往下应是越老的沉积岩)。(2)侵入岩: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3)变质岩:侵穿者新,被侵穿者老。(4)断层:发生在断裂的岩层形成之后。(5)溶洞形成:石灰岩—地壳上升—流水溶蚀—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钟乳石(流水沉积)—石笋(流水沉积)。(6)若为背斜,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新;若为向斜,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老。
5.根据岩层如何判断地壳运动状态(1)先地壳下降,后岩层沉积;先地壳上升,后岩层侵蚀。(2)有几个岩层侵蚀面,一般地壳就上升几次,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界面平行,则没有发生褶皱,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斜交,则发生了褶皱。(3)若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说明侵蚀后,地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地质构造的判读[2021·北京市高考真题]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解析:第1题,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得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2.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法二 结合地质构造平面图考查区域特征[2022·1月浙江卷,17~18]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据此完成3~4题。
3.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东北 B.西南C.西北 D.东南
解析:第3题,根据图文信息,该地地形起伏不大,北部有水库,说明北部地势较低,可判断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甲地东南部附近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断层地带岩石脆弱,因此甲地附近的小河最可能是流水侵蚀该断层形成的,河槽也应呈东北—西南走向,再结合当地整体南高北低的地势可判断小河应由西南流向东北,故选A。
4.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说明岩石坚硬,外力侵蚀掉的岩层相对较少。由图可知,b石灰岩覆于c砂页岩之上,形成时间较砂页岩晚,所以b比c新,①错,③对;水越深,沉积岩颗粒物越细,bc期间先沉积形成砂页岩、后沉积形成颗粒更细的石灰岩,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逐渐变深,海岸线应向陆地前进,②错、④对。故选D。
核心考点二 流水地貌技 法 突 破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
[方法归纳]河流地貌发育的判断技巧(1)利用河谷形态判断所处河段,如图所示:
(2)利用河谷形态判断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如下图)。
(3)河漫滩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②洪水期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被淹没;枯水期裸露。(4)利用堆积地貌类型判断河段,如图所示:
(5)利用堆积地貌形态景观图判断河段,如图所示:
(6)河口处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河流冲淤特征分析[2022·江西南昌一模]下图是东欧平原某河段略图。图示区域均为泥沙沉积层,厚度达50 m以上,河床发育于泥沙层,摆动频繁,流向曲折,经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据此完成1~3题。
1.裁弯取直之前,下列断面水流方向与甲处最接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河道形态和位置与甲处一致的是②处,无论河道走向,水流方向甲处与②处完全一致,由此判断,裁弯取直之前,断面水流方向与甲处最接近的是②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乙处植物种类明显比丙处丰富,原因是乙处( )A.泥沙厚度更大 B.泥沙颗粒更细C.植物不受洪水威胁 D.植物种群形成更早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乙处和丙处都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积而成,河道弯曲,能够形成牛轭湖,说明该区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图中乙处和丙处距离较近,泥沙厚度差异不大,泥沙颗粒大小也不会有明显差异,A、B错误。乙处和丙处的植物都会受到洪水威胁,但是乙处陆地形成比丙处要早,植物种群形成时间更早,生物种类会更丰富,C错误,D正确。故选D。
3.图中牛轭湖与河流水位基本保持一致,是因为图示区域( )A.降水差异小 B.泥沙厚度大C.水体下渗作用弱 D.植物涵养作用强
解析:第3题,图中区域,降水差异小,但河流流程长,雨水补给更多,河流水量大,可能导致河流水位较高,故降水差异小不是牛轭湖与河流水位基本一致的重要原因,A错误;泥沙厚度大,说明牛轭湖与河流之间的地下水相互补给活跃,水位基本保持一致,B正确;该地为泥沙沉积层,水体下渗作用较强,C错误;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大小对水位高低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考法二 结合示意图考查区域水系演化4.[2022·广东卷,17(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
答案: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解析: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核心考点三 风成地貌与风沙问题技 法 突 破1.风成地貌 (1)风成地貌类型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②根据堆积物颗粒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3)风沙的危害思路分析①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②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③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④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4)风沙的防治措施思路分析
对 点 精 练考法 风沙形成、危害与防治[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第(2)题,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第(3)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第(4)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
微专题❹地质作用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精 讲 点 拨1.地质作用过程示意图的常见形式
2.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沉积岩呈层状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3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3.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中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中丙处)。4.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5.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剖面图考查内力作用[2022·6月浙江卷,5~6]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第1题,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会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2.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解析:第2题,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考法二 结合流水侵蚀考查台地演化过程3.[2020·全国Ⅰ卷,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解析:第(1)题,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第(2)题,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热点聚焦 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热 点 链 接地形与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自然地理环境,并且地形对其他自然要素、人类活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考题目中多以等高线地形图或生活情境为背景材料,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地形特征,判断地形对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生产活动等的影响。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地形对冲淤的影响[全国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解析:第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挟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挟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故选C。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②③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①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④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故选B。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第3题,B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故选B。
考法二 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4.[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微专题1,热点聚焦1,构建知识网络,北右南左,小时56分4秒,自西向东,液态水,上地幔,大气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 选修6 环境保护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一,核心考点二,核心考点三,构建知识网络,利用率,建立保护区,载畜量,退耕还草,水土流失,退耕还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选修3 旅游地理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一,核心考点二,核心考点三,构建知识网络,大众化,多样化,扩大化,娱乐化,历史文化,集群状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