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课件(17份)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2部分 技能提升篇 技能1 常见地理图表判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2部分 技能提升篇 技能1 常见地理图表判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图指导,地形特征描述,地质剖面图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技能一 常见地理图表判读
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尝试作答】 (1)______ (2)______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技巧
2.等高线地形图应用技巧(1)紧邻河流但分别位于河流两侧的两条等高线的值相同,即河谷两侧的等高线呈对称分布。(2)分别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两侧的两地,其高度值绝不相等。(3)等高线延伸方向能反映山脉的走向。(4)海岸线高程为0米,但0米等高线不一定是海岸线,有可能是大陆内部地势低洼处。
(5)通视问题: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表示凹坡,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通视状况良好;若坡面等高线高处疏、低处密,则表示凸坡,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6)大坝:大坝的高度:海拔——大坝顶部的高度与大坝相交海拔最高的等高线高度;相对高度——大坝顶部与大坝底部的相对高度。坝底的海拔高度与所在地点河流的海拔范围相同。
(2022·江苏模拟)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雪山,在太阳高度低、阳光很弱的晴天,便会出现“日照金山”的现象,山体金光灿灿、蔚为壮观。每年夏季,到此徒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下图示意冈仁波齐峰及其周边区域地形。据此完成1~2题。
1.沼泽和山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1 056米 B.1 256米 C.1 456米 D.1 556米2.甲、乙、丙、丁四地,夏季最有可能看到冈仁波齐峰“日照金山”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冈仁波齐峰的海拔是6 656米,沼泽地的海拔是5 200~5 600米,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沼泽和山峰的相对高度取值范围是1 056~1 456米,取不到1 056米和1 456米,B正确,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丙、丁受地形阻挡视线,看不到冈仁波齐峰;结合“日照金山”现象出现的条件“太阳高度低、阳光很弱的晴天”,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均能照射到冈仁波齐峰的北面,乙地可以看到“日照金山”,甲地位于冈仁波齐峰南侧,看不到“日照金山”。B正确,故选B。
(2022·河南焦作二模)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3~5题。
3.在甲、乙之间做海拔为120米的水平剖面线,与其相交岩层的年龄特征为( )A.西部老东部新 B.西部新东部老C.中间老两翼新 D.中间新两翼老4.图中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是(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东南向西北C.由东北向西南 D.由西向东
5.该区域的岩层变形最可能是受到了( )A.南北向的挤压作用 B.南北向的拉伸作用C.东西向的挤压作用 D.东西向的拉伸作用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甲、乙之间的构造数值中间高且空间范围小,说明同一岩层向上拱起,该处是背斜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正确,故选C。第4题,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层面两侧同一岩层海拔差异较大,东北一侧同一岩层海拔更高,若该断层为正断层,则断层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若该断层为逆断层,则断层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结合选项,C正确,故选C。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由图可知,断层大致东西延伸,可推测岩层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且局部断裂,形成断层,A正确,故选A。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右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尝试作答】 (1)_____ (2)_____ (3)______
等值线图的“三步”判读法
(2022·湖南模拟)北京市城区气温与北京各地区的气温偏差称为局地气温,局地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可以作为北京城市热岛的量度,图为北京城市热岛的量度等值线图(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量度最大差值可能为( )A.2.5 ℃ B.3.5 ℃ C.4.5 ℃ D.5.5 ℃2.图中等值线可示意北京市区与郊区的过度界线的是( )A.0.9 ℃等值线 B.0.4 ℃等值线 C.-0.1 ℃等值线 D.-0.6 ℃等值线3.近十几年来,图示地区量度值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A.水域面积减少 B.绿地面积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 D.城市化速度加快
【解析】 第1题,图中等值距差值0.25,北京城市热岛的量度最大值取值范围为0.9~1.15之间;北京城市热岛的量度最小值取值范围为:-2.35~-2.6,最大差值为3.25~3.75,四个选项中只有3.5 ℃符合,B正确。第2题,图中等值线,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量度值大于0有热岛效应,小于0热岛效应不明显;图中的虚线与实线的过渡区等值线比较密集,大致反映了北京市区与郊区的界线,所在过度界线大致为-0.1 ℃等值线,C正确。第3题,近十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中大型建筑物增多,可能导致热岛的高温中心范围的扩大,D正确。
(2022·江西抚州一模)有学者通过Q值研究城市内各区块人口移动情况,Q=(a-b)/(a+b),a代表区块内白天人口数量,b代表区块内夜晚人口数量。Q值能够反映城市不同区块人口的日变化。下图是某城市(局部,包含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人口Q值等值线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区块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甲丙 D.乙丙甲5.Q值可能与S点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上午8时前后S点附近市民流动的主导方向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解析】 第4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住宅区人口数量昼少夜多,Q值为负值,商业区人口昼多夜少,Q值为正值,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较小,Q值接近0,顺序依次是乙、丙、甲,D正确,故选D。第5题,据图分析,S值的范围是0.2~0.4,①的范围是0.4~0.6,②的范围可能是-0.2~0或0.2~0.4,③的范围是0~0.2,④的范围是-0.4~-0.2,所以可能相等的是②,B正确,故选B。第6题,据图分析,甲区块白昼人口多,上午8点前后人口流入,乙区块相反,上午8点前后市民主要由乙区块流入甲区块,故主导方向为向西,B正确,故选B。
(2022·安徽蚌埠模拟)公交等时线是指从某一地点出发,利用公交出行,所用出行时间相等的各点连成的平滑曲线。下图为某城市某日以市中心天河城为出发点的公交等时线图。据此完成7~9题。
7.从天河城出发,50分钟时间内的平均公交车车速最快的是( )A.动物园方向 B.火车站方向C.珠江新城方向 D.师范大学方向8.影响公交等时线分布最小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人口密度 D.城市功能分区9.制作公交等时线图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RS B.GIS、RSC.GPS、GIS D.GIS、GPRS
【解析】 第7题,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公交等时线上各点到出发点的用时相等,因此若公交车速度越快,则相同时间行走距离越远,等时线越稀疏。由图可知,50分钟内(3 000秒)从天河城到珠江新城方向行走距离最远,因此该方向车速最快,C正确;动物园方向、火车站方向、师范大学方向50分钟内行走距离近,A、B、D错误。故选C。第8题,由图可知,南部等时线先稀疏后密集,说明南部方向公交车行走速度先快后慢;可能是受沿线地区地形、人口密度由少到多,城市功能分区不同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图中等时线的分布与
气候关系不大,是影响公交等时线分布最小的因素,故选A。第9题,根据材料,等时线是指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到最大范围的边界,制作公交等时线图要知道乘客手机的GPS位置,确定位置的移动,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GIS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信息,C正确;不需要乘客的遥感图像信息,不用RS技术,A、B、D错误。故选C。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尝试作答】 (1)_____ (2)_____
一、坐标统计图判读技法1.二维坐标图判读技法平面直角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解读此类统计图需注意以下几点:(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值。
(2)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3)解读坐标图不能因忽视图中定量信息而判断错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的降水量,不能仅看降水柱高度就认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还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
2.三维坐标图判读技法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判读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因为是构成图,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2)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100%;(3)这种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他构成图的要素可以任意增减;(4)三项要素在数轴上的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一致,即均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由0到100%。如图:
3.多维坐标图判读技法(以风频图为例)判读玫瑰图时应明确坐标中心点频率一般为0,离中心处越远,频率越高。其判读步骤是:(1)图中大小不等的同心圆表示频率,频率高低与同心圆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2)呈辐射状分布的线段表示方向;(3)根据玫瑰图形的轮廓线与方向线的交点,就可读出不同风向出现的频率,通过比较就可确定最大风频风向和最小风频风向。如下图:
二、结构统计图判读技法1.看图例,读数据。结合图例,对应结构图中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图中数值是绝对值还是百分比,图示柱状(扇形)体中各个构成项目的含义。2.看数值,定范围。观察不同地理事物的数值大小、比例高低,特别注意每种地理事物的范围(即归纳出各地理事物的构成特点)。3.看变化,找联系。对比观察柱状、扇状、曲线等数据载体的变化特征,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应主要把握:(1)地理数据随坐标的变化特征(2)不同图示地理事物的变化特征
(2022·浙江模拟)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经济状况 D.习惯
2.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 )A.Ⅰ区域人口数量多B.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或者热带气候,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冬季较为温和,基本上不需要取暖设施;而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需要借助于烧炕取暖,因此,炕成为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所以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气候类型不同,A正确。第2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从图中可读出Ⅰ区域炕屋面积比例大且建设年份早,可推测出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B正确;两区域人口数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图中无法读出,A、D错误;Ⅱ区域炕屋面积比重小且建设年份晚,说明房屋保温性能好,居住条件更好,C错误,选B。
(2022·江苏模拟)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0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统计图”。据此完成3~5题。
3.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抚养比最高的是( )A.上海 B.吉林 C.河南 D.西藏4.关于2020年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上海人口迁出多,老龄化程度较高B.吉林人口流入多,青壮年比重大C.河南出生率较低,老龄化程度较低D.西藏出生率较高,自然增速较快
5.影响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年龄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B.人口基数C.产业政策 D.环境承载力【解析】 第3题,从图文材料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0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统计图可知,在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河南15~65岁为63%,劳动人口数占比最小,0~14岁为24%,65岁以上为13%,非劳动年龄人口占比37%,占比最大,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故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抚养比最高的是河南,C正确;故选C。第4题,在四个省级行政区中,
上海经济发达,是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地区,A错误;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口流出多的地区,B错误;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0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统计图可知,河南省0~14岁为24%,在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占比较高,说明出生率较高,C错误;西藏0~14岁为25%,在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占比最高,说明出生率高,65岁以上为5%占比最低,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进步的情况下,和其他地区比较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西藏的自然增速较快,D正确。故选D。第5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年龄结构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不大,重点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育观念、国家政策等,A正确;故选A。
(2022·江苏模拟)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风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重要因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通过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有效治理了荒漠化。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某地起沙风季节变化及风向、风速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沙尘天气出现频率最低的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为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营造林带的走向应选择( )A.东—西 B.南—北C.东北—西南 D.东南—西北8.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应( )A.缩小植株间距 B.引种适生林草C.选择速生树种 D.禁伐原有林木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因此起沙风频率高时,沙尘天气较多。据图1可知,从占全年起沙风比率来看,12月~2月的比率最低,因此沙尘天气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冬季,D正确。故选D。第7题,为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营造林的走向应是垂直于最大风频或者最大风速的方向,由图2可知,起沙风平均风速各个方向差异不大,因此考虑最大风频占全年起沙风比率最高的为东、西向,因此营造林的走向应为南—北向,才可以起到明显的防风效果,B正确,故选B。第8题,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既起到防风效果,又不影响生态环境。缩小植株间
距,需要更多的养分,会加大土壤压力,A错误。引种适生林草,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强,减少养护费用,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小,减少生物入侵可能,B正确。速生树种,短时间内对土壤养分需求大,不适宜种植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C错误。原有林木可能对于营造防风固沙林的建设具有影响,禁伐太过绝对,D错误。故选B。
(2020·全国卷Ⅱ,3~5)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如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1)~(3)题。
(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如图)。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2)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3)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尝试作答】 (1)_____ (2)_____ (3)_____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1.判读的一般步骤
2.根据类别进行解读(1)对于自然景观图,首先要进行空间定位,其次分析景观指示的自然环境特征,然后分析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归纳规律,并探讨人类的利用与改造、协调发展问题。(2)对于人文景观图,首先是进行空间定位,然后分析图中事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最后分析其功能及随时代的变化。
(2022·江苏二模)摄影师通过精确计算和精湛技巧展示天体与万物的巧妙结合,不断向我们呈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景。下图为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的“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过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甲→丙 D.乙→丙→甲2.摄影师拍摄的日期、方位,最可能是( )A.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南B.5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南C.12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北D.1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北
【解析】 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应当是该地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的过程,依据图中太阳距地平面的高度可以确定该过程为乙→丙→甲或甲→丙→乙,排除A、C;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据此可以确定摄影师拍摄的方向为向西,是日落过程,即甲→丙→乙,B正确,D错。故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日落过程,摄影师拍摄的方位应当位于赤道经纬仪的东侧,排除BC两项;由
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下的一点是指向南天极的,图片甲、丙中的太阳均位于经纬仪的西南方向,因此摄影师拍摄的方位是赤道经纬仪的东北,D正确,A错。故选D。
(2022·云南二模)鱼鳞坝是一种建在溪流上的形如鱼鳞的层状叠式堰坝。我国某地的鱼鳞坝始建于宋朝,每个单体“鳞片”弧长约3米,深不足0.5米,均可蓄水。传统的鱼鳞坝能很好地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综合效益高。下图为鱼鳞坝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早期鱼鳞坝的作用有( )A.增加落差便于洪水期泄洪B.枯水期拦截泥沙净化水体C.单个坝体可进行生活漂洗D.方便车马洪水期涉水过溪4.现今对鱼鳞坝的维护和建设可促进当地发展( )A.航运业 B.灌溉农业C.旅游业 D.水电业
5.鱼鳞坝一般多见于我国的( )A.苏北 B.浙南 C.晋中 D.南疆【解析】 第3题,每个单体“鳞片”弧长约3米,深不足0.5米,落差较小,洪水期众多鱼鳞坝蓄水,可以蓄洪而不是泄洪,A错;鱼鳞坝可减缓流速,拦截泥沙,但不是早期主要作用,B错;单个坝体深度小,蓄积水体便于进行生活漂洗,C正确;鱼鳞坝增大了溪流粗糙度,不利于车马涉水过溪,D错。故选C。第4题,由于独特的造型、多样的功能以及悠久的历史(我国某地的鱼鳞坝始建于宋朝),鱼鳞坝现在成为
一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借助鱼鳞坝可发展旅游业,C正确;鱼鳞坝不同于现代水坝,其蓄水量有限,对水位抬升有限,并不是借助其发展航运业、灌溉农业或水电业。故选C。第5题,鱼鳞坝多建设在溪流上,层状叠式堰坝可蓄积部分水体,方便人类生产生活,推测该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地形起伏较大,浙南地区最为可能,B正确;苏北地形平坦,晋中以及南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故选B。
(2022·福建泉州模拟)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下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完成6~8题。
6.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A.岸坡崩塌 B.开山采石C.水位涨落 D.崖壁贫瘠
7.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8.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河流水位会发生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位于河流沿岸的山体会因为河流季节性涨落而出现季节性出露的裸露岩层,C正确。第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L线以下为季节性裸露岩壁,所以L线应为河流丰水期最高水位线,此时河流处于低水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此时位于河流沿岸,接近低水位,A错误;乙位于耕地远离河流的一侧,不会出现季节性“水没地”现象,B错误;丙位于住宅与耕地之间,丁海拔高度高于住宅,居民的房屋一般
建在河流最高水位线之上,所以应为丙,D错误,C正确,选C。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可知,该河流为鸭绿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汛期主要有雨水补给出现的夏汛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出现的春汛,其中夏汛的流量更大,河流水位更高,C正确。
(2021·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3)题。
(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读图指导】 【尝试作答】 (1)_____ (2)_____ (3)_____
一、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质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如下:
二、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1.瞄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示主题。2.着眼时空分布: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述变化特点。4.分析变化规律(1)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2)判断主导因素:依据变化过程,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最主要因素。(3)推断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趋势。
三、地理关联示意图判读步骤=
(2022·河北唐山二模)下图为某城市的一个地铁站开通前及开通后邻近街区的商业空间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地铁站开通之前,该街区( )A.位于城市中心 B.商业规模庞大C.位于城市边缘 D.商业活动多样2.在地铁站开通之初,该街区建材网点的主要目标消费客户最可能为( )A.汽修餐饮网点 B.地铁施工方C.休闲娱乐网点 D.新入住居民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在地铁站开通之前,该街区居民仅有当地居民,商业需求形式单一,以餐饮、汽修为主,规模较小,B、D错误;城市中心商业规模大,类型多样,A错误;据图可知,在地铁开通之前,该街区位于交通线上,主要服务交通运输,由此推测,其应该位于城市边缘,C正确。故选C。第2题,图中显示,地铁开通之初,已形成小规模商业街,因周边交通便利吸引了居民入住,需要建材建造房屋、装修房屋,因此,建材网点的主要目标消费客户是新入住居民,D正确;故选D。
(2022·浙江绍兴模拟)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下图是海绵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海绵城市对城市局地水循环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C.蒸发 D.径流输送4.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水转化过程中受抑制的环节是( )A.产流 B.地表入渗C.排水 D.蒸发蒸腾
【解析】 第3题,海绵城市建设不影响降水、水汽输送环节,A、B错误;海绵城市建设会使蒸发蒸腾作用增强,但不是最直接的,C错误;建造海绵城市显著改变了城市地面状况,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是地表径流,即径流输送,D正确。故选D。第4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地面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因此城市水转化过程中受抑制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即产流,A正确;故选A。
(2022·辽宁三模)沙尘水平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沙尘质量。沙尘输送除受到天气状况影响外,还与下垫面状况(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密切相关。某研究团队于2018年春季获取我国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绿洲和沙漠—绿洲过渡带的风速和沙尘数据,绘制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变化图和累计百分比示意图,探讨绿洲防护林对减轻风沙危害的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变化中说法正确的是( )A.绿洲中的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增加持续增加B.沙漠—绿洲过渡带中的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增加持续减少C.两种下垫面的沙尘水平通量的差异随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D.在海拔高度50米附近两种下垫面的沙尘水平通量大小相等
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绿洲防护林体系可以明显削减沙尘的传输量B.随着高度增加,下垫面性质差异对沙尘水平通量的影响逐渐增强C.沙尘受到绿洲内防护林的干扰,其垂直分布结构变化不明显D.沙漠—绿洲过渡带比绿洲防护林体系削减风速效果更明显
【解析】 第5题,结合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变化图可知,沙漠—绿洲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随着高度上升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在绿洲中,沙尘水平通量随着高度上升缓慢增加,两种下垫面的沙尘水平通量的差异随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C正确;绿洲中的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增加波动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错误;沙漠—绿洲过渡带中的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增加波动减少,并非持续减少,如0~10 m高度,沙漠—绿洲过渡带中的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B错误;在海拔高度50米附近,两种下垫面的沙尘水平通量大小相近,但并不相等,D错误。故选C。第6题,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同一高度的
沙漠—绿洲过渡带的沙尘水平通量均高于绿洲,说明绿洲上空沙尘的传输量较小,这主要得益于绿洲下垫面的防护林体系对风力的削弱,A正确;两种下垫面的沙尘水平通量的差异随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说明随高度增加,下垫面性质差异对沙尘水平通量的影响逐渐减弱,B错误;0~12 m高度内,沙漠—绿洲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累计百分比差值增幅大于绿洲,且沙漠—绿洲过渡带近70%的沙尘水平通量集中在20 m以下,而绿洲内部20 m以下的沙尘水平通量累计约占42%,表明沙尘受到绿洲内防护林的干扰,其垂直分布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主要是因为绿洲防护林体系对风速有明显的削减效果,导致输沙能力下降,C、D错误。故选A。
(2021·天津卷)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2)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一、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
(2022·河北衡水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④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但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地表海拔最高处的山峰形成于( )A.火山喷出物质的持续堆积作用B.板块边界碰撞挤压作用C.背斜顶部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D.上覆岩层差别侵蚀作用2.导致该区域地下水系统分异为东西两部分的主要原因是( )A.岩浆侵入隔断 B.岩层断裂分割C.两侧岩性差异 D.岩层褶皱变形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看出,图中地表海拔最高处的山峰为石灰岩,不是火山喷出物,A错误;从图中看山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由于上覆岩层砂砾岩易被侵蚀,石灰岩相对难以侵蚀,差别性侵蚀作用形成,与板块边界碰撞挤压无关,B、C错误,D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花岗岩将图示区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花岗岩为不透水层,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导致该区域地下水系统分异为东西两部分的主要原因是岩浆侵入隔断,A正确。
(2022·广东福田模拟)呼伦湖经达兰鄂罗木河注入海拉尔河(黑龙江上游),湖泊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海拉尔盆地的最低处,为内力作用形成,呈不规则的四边形。1962年呼伦湖东岸决口,形成了新达赉湖。下图为呼伦湖及沿AB一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从湖泊成因来说,呼伦湖属于( )A.断陷湖 B.火山口湖C.海迹湖 D.冰蚀湖4.依据新达赉湖面积的变化推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呼伦湖( )A.水位上升、盐度升高 B.水位上升、盐度下降C.水位下降、盐度上升 D.水位下降、盐度下降
5.据地形剖面图判断,以下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湖盆下沉,湖水水位降低 ②湖水侵蚀古湖岸,古湖蚀台地形成 ③湖蚀崖后退,湖蚀柱出现 ④湖水堆积,东岸形成三道湖堤 ⑤湖水侵蚀湖岸,西岸形成湖蚀崖A.②①⑤③④ B.②①③④⑤C.②⑤③①④ D.①②⑤③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解题技能技能1常见地理图表判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图指导,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答流程,②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城市区位因素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2选择题解题技能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