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历史(上海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历史(上海卷)(全解全析),共10页。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历史·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丝路纠纷(20分)材料一悬泉汉简(A)详细记载了公元前39年的一次纠纷。4名粟特使节向敦煌的中国官员上诉,称他们卖的骆驼价钱太低,中国官员支付的是又瘦又黄的骆驼价,而他们的骆驼是又白又肥的骆驼。公元前39年,敦煌官员为这起纠纷下了定论:粟特人已经得到了合理的报偿。——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B)材料二“如此不尽人情地对待这些使节,可能是因为汉朝官员一直对粟特人怀恨在心,因为他们和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合作,因此故意少付钱以报复粟特人。”——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C)注: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1987年发掘出35000多件废弃的文书,23000多件有汉字的木简。……大约2000根简有纪年,在公元前111到公元107年之间,这正是军营有人驻扎的时期。问题:(1)上述材料中划线部分,就研究汉代丝绸之路而言,________是一手材料,________是二手材料。(填写字母,4分)(2)材料一、二中,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的是_____________,对其进行历史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4分)(3)材料中所说的“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是谁?(3分)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上这段贸易纠纷的真实性进行简要说明。(9分) 【答案】(1)A(2分)BC(各1分)(2)史实陈述:材料一(B)(2分);历史解释:材料二(C)(2分)。(3)匈奴(3分)。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3分)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3分)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3分)【解析】(1)一手材料又称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依据的史料;二手材料又称间接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由此可知悬泉汉简属于第一手史料,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和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属于第二手史料。(2)史实陈述是历史叙述的一种方式即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性的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一是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材料二是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历史解释。(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汉朝历史可知,“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指的是匈奴。第二小问,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 二、社会之相(27分)上海历史从一个面相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映照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材料一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华亭县志风俗》(1791年)材料二上海大事年表(部分)年份事件1843年机器印书馆墨海书馆建立。1844年西医医院建立。1847年西方银行“丽如银行”设立。1868年震旦博物馆创立,为中国最早一座博物馆;出现自行车。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将海底电缆从香港通到了上海,市内开始有线电报通讯。1872年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创刊。1876年淞沪铁路建成,上海开始行驶火车。公共租界已使用垃圾车、大自鸣钟。——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1883年8月《申报》载,上海“合城内外,洋场南北,岁有百金、家三四口者,无不雇用佣妇,大抵皆自乡间来”。——戴鞍钢:《近代上海与江南传统经济、文化的变迁》材料三上海《星期评论》周刊发表《红色的新年》的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材料四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材料一反映出的上海地区社会特征:(双选,4分)A.纺织业商品生产与交换深入城乡 B.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普遍存在C.棉纺织业产品出口畅销海外市场 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上海社会世相。(6分) (3)根据所学,材料三文中的“新潮”是指 。(2分)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的社会之相”?(15分) 【答案】(1)A D(双选,4分)(2)(6分)水平一:能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性表述。租界开辟;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近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革;上海市政建设近代化。西医传入中国;有了文化保护意识;(每点 2 分,共计 6 分 ) 水平二:对材料信息进行简单列举(2—3分)出现医院、电报局、近代报刊、铁路等;水平三:不能准确提取材料信息。(0—1分)(3)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2分)(4)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是: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评分项一:观点与论证。(8 分)水平 1:回答与问题无关;无观点、无论证。(0 分)水平 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1—4 分)水平 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5—8 分)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5 分)水平 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0 分)水平 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1—3 分)水平 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史实与逻辑充分。(4—5 分)评分项一:叙事与逻辑。(2 分) 水平 1:仅罗列史实。(0 分) 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1 分) 水平 3:叙述结构完整。(2 分)【解析】(1)据材料“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可知纺织品的商品交换已深入城乡,故选A项;据材料“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可知为家庭手工业,结合所学小农经济的史实可知,明清时期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此时处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2)据材料“公共租借已使用垃圾车”可知租界开辟;据材料“机器印书馆”“西方银行”等可知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革;据材料“上海开始使用火车”可知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据材料“震旦博物馆创立”可知上海市政建设近代化与有了文化保护意识;据材料“西医医院建立”可知西医传入中国。(3)据材料“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并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可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先表明观点,如上海的社会之相是近代化的产物。然后进行论证,可以从背景、表现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三、考古与文献中的历史(25分)史料涵信息,历史须验证。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发现两缕烟柱……原来是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这时,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清末海军史料》材料四当高升号将沉之际,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勇敢地还击”。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中日战争》(注:汉纳根系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材料五七月中旬,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发动战争的组织准备工作。……22日……要求朝鲜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当时,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提出质询:若于此最后通牒期间后遇中国舰队,或中国有更增派军队之事实,“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地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戚其章《甲午战争史》(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战役?该战役发生于哪一年?(4分)(2)就研究此次战争而言,上述五段材料属于原始史料的是________,可作为印证清朝官兵英勇奋战的史料是________。将此两种史料相互印证和比对还原历史的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6分)(填材料序号)(3)材料三认为清朝首先挑起战争,日方如此记载的原因为何?(2分)(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此次战争的爆发。(13分)【答案】(1)战役:甲午战争(或丰岛海战)(2分)时间:1894年(2分)(2)材料一(2分) 材料四(2分) 二重证据法(2分)(3)试图掩盖其侵略中国的野心与本质,并将战争的责任推给中方(清政府)。(2分)(4)观点2分(一个观点1分,得到为止)材料4分(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相关史实建立联系。)阐述4分(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说理透彻4分,依次递减)组织2分(划分段落、条理清晰,叙述成结构2分)字数1分(400字左右1分,低于300字不得1分)【解析】(1)第一小问战役,由材料三中关键信息“丰岛方向”、“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丰岛海战的爆发,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小问哪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2)本题考查了对史料学的理解和应用。史料是指可以作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根据的材料,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一小问材料,材料一是甲午中日海战中遗留下来的历史实物;材料四是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军舰击沉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汉纳根大尉的目击证言,“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印证了清朝官兵的英勇奋战。第二小问研究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是二重证据法。(3)材料三中日方记载清朝首先挑起战争,“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这是试图将战争的责任推给清政府,从而掩盖其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和本质。(4)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从战争双方的具体国情思考回答。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清政府:政治腐败,消极备战,奉行妥协投降政策;西方列强:奉行不干涉的原则。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四、罗斯福的是与非(28分)富兰克林·罗斯福对美国传统做出了一些重大调整,并引起广泛争议。大概很少有比罗斯福总统更受赞誉和憎恨的了,直至今天,一提到他的名字,有人会充满怀念,有人则骂不绝口。没有谁能创下空前绝后的纪录——在美国连任四届总统,执政长达12年之久。……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恐怖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出的年代。不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他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改编自(美)爱德华·雷利《罗斯福》问题:(1)依据提示完成下表(6分)年代时代特征历史事件(①)—1933年动荡世界经济危机1933—1941年(②)罗斯福新政1941—1945年恐怖(③)(2)依据材料和所学,列举罗斯福所挑战的经济政治“传统”两例。(10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理解对罗斯福的褒贬?(12分) 【答案】(1)①1929年(2分) ②变革(2分) ③太平洋战争或反法西斯战争或“二战”(2分)(2)经济方面:以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代替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整顿金融、以工代赈、调整工农业等措施;国家干预社会,尝试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6分)政治方面:总统扩权挑战美国现行政治制度(或惯例)(或具体回答总统长期连任,行政权扩大,挑战三权分立体制也可)。(4分)(3)(12分)答题思路:水平1:首先能指出对罗斯福的褒贬是因为评判的立场与视角差异(2分);能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罗斯福推行新政和参加二战对美国和世界人民的贡献和影响(4分);能结合唯物史观,对罗斯福行为进行辩证的看待(2分)。评卷思路:首先能指出对罗斯福的褒贬是因为评判的立场、视角差异(2分)。如褒:罗斯福推行新政和参战是为应对经济危机和战争威胁而推出,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危机(2分);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战胜法西斯对美国和人类文明的威胁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效仿,对战后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一,2分)如贬:罗斯福连任四期总统,行政权扩张较快,冲击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干预经济,削弱了市场作用,增加财政负担重,成为20世纪后期西方出现“滞胀”型危机的原因;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很多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也产生较多的消极影响。(任一,2分)水平2:能辩证地理解对罗斯福褒贬,但没有认识到评判立场、视角的差异导致褒贬的形成。(6分)水平3:仅从一个视角分析(2—4分)水平4:其他(0分)【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年—1933年,因此①应该为1929年;罗斯福上台后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故②应该为变革;根据时间“1941年—1945年”,可知所述的二战,故③应该为太平洋战争或反法西斯战争或“二战”。(2)第一例,经济上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以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代替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整顿金融、以工代赈、调整工农业等措施;国家干预社会,尝试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任意一个加以回答即可;政治上,主要从总统权力的膨胀为切入点回答即可。(3)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和二战中为战争的胜利所做的巨大贡献等方面加以评价。材料所述的痛恨罗斯福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加以考虑,学习中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和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历史(重庆卷)(全解全析),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历史(河北卷)(全解全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历史(广东卷)(全解全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唐玄宗开元二年始设市舶使,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