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1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评课ppt课件
展开[必备知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1)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2)分类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不连续面(1)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2)分类莫霍面:地面以下平均约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地下约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陡降,横波完全消失。
要点笔记因为横波和纵波特性的差异,导致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上的人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圈层划分(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2)地幔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该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地核范围:古登堡面到地心之间,厚度约3 400千米。分层:内核和外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4.四大圈层关系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并纠错(1)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 )答案 √(2)岩石圈就是地壳。( )答案 × 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3)地核分内核和外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答案 √(4)水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答案 ×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5)地球的外部圈层分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答案 √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左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右图为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2~3题。
2.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 000千米B.3 500千米C.4 000千米D.4 500千米3.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2题,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左图横轴表示震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在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时,甲地震站台测得的震中距约为4 500千米。故D正确。第3题,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因为②是三个圆的交点。三个地方的震中距是震中与这三个地方的距离,①③④都是两个圆的交点,故B正确。答案 2.D 3.B
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完成4~5题。4.图中B代表( )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岩石圈 5.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水圈B.生物圈C.地幔D.大气圈
解析 第4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5题,地幔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而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答案 4.B 5.C
探究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问题探究]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2月25日12时18分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有感)(北纬37.3度,东经97.31度)发生里氏2.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结合材料探究:(1)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2)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3)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提示 (1)地壳。(2)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3)因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后左右晃动。
[关键能力]1.两种地震波的比较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典例剖析]例1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②③层均由坚硬的岩石组成B.②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思维导引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不同深度数值→海陆分布情况→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的地球圈层名称→各圈层特征。解析 图中①为大气圈,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②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③层由塑性物质组成;②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外核(④层)是液态,横波能穿过③层。答案 (1)C (2)B
探究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问题探究]自2019年9月以来,澳大利亚林火肆虐,波及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等地,至2020年2月1日,澳大利亚林火导致30余人遇难,上千座房屋被毁,估计有10亿头动物死亡。本次火灾对人类健康、基建和野生生物造成了重大影响。
结合材料探究:(1)此次澳大利亚林火对大气圈产生了何种不利影响?(2)在地球表层附近,地球各个圈层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 (1)向大气圈中释放了大量的污染性气体与烟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2)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关键能力]1.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外部圈层特点比较
[典例剖析]例2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圈层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思维导引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A、B、C与大气圈的分布位置→A、B、C代表的圈层名称→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特征关系。解析 第(1)题,在地球外部圈层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所以A代表生物圈,B是水圈,C是岩石圈。第(2)题,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系统;水圈中的水有多种形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不仅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特别是和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答案 (1)D (2)B
1.(地理实践力)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请你分析并指出这种比喻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答案 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不合理:半熟的鸡蛋,蛋黄是内液外固或整个蛋黄都是液态,与内核是固态不相符。
2.(综合思维)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第二,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第三,它在不断地变化着。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你需要了解的知识列出来,和同学交流、讨论。我需要了解的知识:(1)大气运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2) (3) (4) (5)
答案 海水的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火山、地震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气候是如何分类的?如何预报天气?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有什么关系?地球是如何演化的?(任选4个即可)
1.大陆部分莫霍面的平均深度是( )A.33千米B.2 900千米C.17千米D.5 000千米解析 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莫霍面的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故选A。答案 A
2.岩石圈是指( )A.地壳B.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地幔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解析 在地幔中有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岩石圈。答案 B
读我国部分地壳厚度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4.下列地区地壳最厚的是( )A.四川盆地B.渤海湾C.黄海海域D.喜马拉雅山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表明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第4题,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所以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壳最厚。答案 3.C 4.D
读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和我国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5~6题。
5.与右图所示地貌的形成相对应的是( )A.①B.②C.③D.④6.下列关于四大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②岩石圈厚度分布不均,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③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 ④大气圈密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评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自主检测,情境探究,方法突破,应用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集体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doc、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素养落实3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