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192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当堂检测题
展开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基础练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地面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答案1.C 2.B
读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3~5题。
3.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 )
A.冲积扇 B.河口三角洲
C.山脊 D.悬崖
4.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
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
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
5.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V”形,流水侵蚀 B.“V”形,流水沉积
C.“U”形,流水搬运 D.“U”形,冰川侵蚀
解析第3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变平,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4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在河流的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第5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形。
答案3.A 4.D 5.A
牛轭湖是由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牛轭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6~7题。
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牛轭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B. a处沉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
C.该牛轭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
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
7.该牛轭湖的作用可能有( )
A.阻滞河流泄洪 B.适合渔业生产
C.扩大了河流航运里程 D.扩大灌溉范围
解析第6题,当河曲越来越弯,水量增加时河流便裁弯取直,从裁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故A正确;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错;牛轭湖多位于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势也平坦开阔,所以不一定都位于平原地区,故C错;本题没有说明是南北半球,如果是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河流流向就有可能自d向c,D错。第7题,湖泊可以调蓄洪水,利于泄洪,A错;牛轭湖适合渔业生产,B正确;河流裁弯取直后,从直的河道航行,缩小了河流航运里程,C错;扩大灌溉范围一般与修建水利工程有关,图中并没有表明,故D错。
答案6.A 7.B
8.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河谷呈槽形。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 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 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 。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 ,加上海水的 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 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 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 。
答案(1)下蚀和溯源(向源头) 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
(2)三角洲 慢 顶托 沉积 水土流失 扩大
等级考提升练
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冲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与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后退的原因是( )
A.祁连山下降 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堆积作用减弱
2.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缺乏土层
C.光照不足 D.降水稀少
解析第1题,与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后退,说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第2题,新冲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缺乏土层,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因而利用很少。
答案1.B 2.B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4.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解析第3题,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为地上悬河,二是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故选C。第4题,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河道易发生变化。故选B。
答案3.C 4.B
读古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三处土层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6.与b时段三角洲快速发展无关的因素为( )
A.水下坡度平缓
B.海水顶托
C.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见效
D.渤海湾潮流作用弱
解析第5题,此处位于古黄河三角洲附近,土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越向下堆积时间越早,故丙最先形成,之后乙、甲依次形成。故选D。第6题,1128年至1855年我国没有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故选C。
答案5.D 6.C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第7题,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显著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因此D正确。第8题,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则河道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因此C正确。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在不同河段差别不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选项。第9题,主汛期,流量和含沙量较大的渭河汇入黄河小北干流的下游,会导致下游水位抬高,进而导致黄河小北干流上游河段落差减小,流水受阻(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水位会抬升,泥沙淤积增强。
答案7.D 8.C 9.C
10.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黄淮海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2)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解析第(1)题,黄淮海平原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为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冲积扇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形对河流流速、携带泥沙能力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由图2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1)流水沉积(堆积)
(2)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河水搬运能力下降,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3)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流故道,指河流迁徙、改道后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河流故道分布区。下图为鄂南某地河流故道群。河道废弃过程中,裸露洲滩面积扩大,速生树种种植明显增加。
材料二 沿江、滨湖的低地四周用堤坝围护并设置灌排系统的农业区称为“垸”。它通过水闸与外部江湖连接,一般在枯水期开闸引水入垸,有时也会在洪水期开闸引水入垸。
(1)枯水期引水入垸主要为了 ,洪水期引水入垸主要为了 。
(2)图示河流故道群形成后,对甲、乙两地间长江河道的影响主要是 、 。
(3)形成裸露洲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分析其适合速生树种生长的自然原因。
(4)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河流故道分布区?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该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枯水期降水少,此时引水入垸主要是为了引水灌溉或抵抗旱情;洪水期降水丰富,河流水位上涨,此时引水入垸主要是为了调蓄洪水。第(2)题,读图可知,河流故道原为长江干流,受长江裁弯取直影响逐渐废弃,从而使甲乙之间的长江河道变直,长度变短。第(3)题,形成裸露洲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分析,包括裸露洲滩地形平坦,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影响,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曲流;洪水期,河流水量增大,侵蚀作用增强,河道最弯曲部位被自然裁弯取直;弯曲的河道逐渐被废弃,形成众多河流故道。
答案(1)引水灌溉(抗旱) 调蓄洪水
(2)河道变短 河道变直
(3)流水沉积 自然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接近河流,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土壤肥沃。
(4)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形平坦,河岸对河流限制小,河道逐渐弯曲;洪水期,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众多河流故道。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该实验能观察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综合训练题,共5页。
高中地理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