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户外考察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户外考察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评课ppt课件
展开一、城镇化及其过程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描述指标: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3.衡量标志: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动力:社会经济发展。5.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6.城镇化意义(1)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4)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7.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要点笔记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判断正误并纠错(1)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答案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城镇化水平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答案 × 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1.发达国家城镇化(1)特点: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2)发展趋势①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特大城市为缓解“城镇病”,出现了郊区化现象。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并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等新理念。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1)特点: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国家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2)发展趋势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总数。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有些国家存在过度城镇化问题,有些国家则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水平超过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判断正误并纠错(1)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增长速度快。( )答案 × 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表明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镇化水平较低。( )答案 × 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使城镇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城镇化“质”的变化。(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速度总体较发达国家的快。( )答案 √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1.发展背景(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2)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2.新型城镇化概念: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3.新型城镇化意义(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3)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探究一 城镇化分为哪几个过程?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问题探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在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 991 162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 787 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 415 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 361 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按照城镇化的规律,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0%,我国的城镇化逐渐进入到下半场,进入到二次城镇化阶段。相比一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由乡村到城镇的流动,二次城镇化是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会继续向大都市圈和核心城市群集聚。
结合材料探究:(1)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哪个阶段?可能出现哪些问题?(2)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原因。提示 (1)加速发展阶段。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等。(2)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过剩,城镇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减少;等等。
[关键能力]1.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理解可从其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2.世界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城镇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的影响(1)城镇化的有利影响
(2)城镇化的不利影响
[典题演练]典题1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上图说明该地区( )A.城镇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是2 500万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人口密度较大
(2)形成上述地区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D.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3)这种状况可能造成的问题是( )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 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④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出现负增长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城镇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总人口为2 5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90%左右,说明城镇化水平很高。第(2)题,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3)题,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等,城镇化不一定会导致农业产值下降,并且与农村人口增长关系不大。答案 (1)A (2)B (3)C
[对点训练]读图,完成1~2题。1.城镇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B.逆城市化现象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例上升D.生物多样性增加2.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镇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
解析 第1题,图示城镇化第Ⅱ阶段,城镇人口比例迅速上升,为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城镇人口增加和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上升,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A正确。第2题,城镇化第Ⅲ阶段为城镇化成熟阶段,发达国家最可能处于该阶段,结合选项分析,C正确。答案 1.A 2.C
探究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何差异?
[问题探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及趋势图。
材料二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和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线。结合材料探究:(1)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2)材料二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快。(2)郊区化。郊区新城或卫星城的发展及其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市区甚至是其他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迁入。
[关键能力]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典题演练]典题2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镇环境趋于恶化D.城镇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 第(1)题,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最高,故甲折线表示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折线表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乙折线表示世界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折线表示我国城镇化进程。第(2)题,城镇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步上升,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城镇环境有所改善,城镇中心区人口不会不断增多。答案 (1)D (2)A
[对点训练]下图为2014年部分国家城镇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2.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中国与印度城镇人口数量相同B.巴西与美国城镇化速度相同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大D.所有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解析 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据图可知,四个选项中日本城镇化水平最高。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城镇人口比例不同,因中国人口基数大于印度,所以中国城镇人口多于印度,A错误;由图可知,巴西和美国的城镇化水平接近,但无法得出城镇化速度信息,B错误;在发展中国家中,阿根廷、巴西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中国、印度,发展中国家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大,C正确;巴西城镇化水平较高,与经济发展不协调,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答案 1.A 2.C
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2)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误。“中国绿心”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并没有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B错误。由材料可知,“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C正确。“中国绿心”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人口较多,城镇化水平不高,D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图中“绿心”的主体由江、湖组成,周边是城市群,“城市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正确。答案 (1)C (2)C
分析下表,完成1~2题。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具有甲地区城镇化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非洲B.欧洲C.北美洲D.大洋洲
解析 第1题,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城镇化水平= ×100%可计算得出甲、乙、丙、丁四地区城镇化水平依次是35%、65%、80%、90%。第2题,甲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一般是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城镇化水平低。答案 1.D 2.A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镇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拥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这是城镇化的一种新趋势。据此完成3~4题。3.“就地城镇化”的表现有( )①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②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例上升③农业用地增加 ④主要产业为工业、服务业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4.“就地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城乡差距扩大B.居住环境质量降低C.资源利用率降低D.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解析 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镇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因此“就地城镇化”会使外出务工人员减少,①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拥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因此当地人应积极发展工业、服务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例上升,②④正确;随着农村非农业的发展,会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可能会减少,而且农业用地增加不是城镇化的表现,③错误。第4题,“就地城镇化”使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业转移,促进非农业发展,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答案 3.B 4.D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显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户分离人口为492 762 50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据此完成5~6题。5.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6.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比重下降,人户分离人口增长速度快,说明这些地区之间人口发生迁移,人口流动规模扩大;材料中显示的是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比重并不等同于数量;我国东部地区面积所占比重远低于人口所占比重,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还在上升,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我国沿海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主要是人口迁入造成的,而不是自然增长率提高造成的。
第6题,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一定时期内的资源丰富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流动和迁移并不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往城市,使得城镇化水平得以提高;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并未增加我国劳动力负担;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与我国粮食需求量增加没有必然联系。答案 5.A 6.B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课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思维导引,2空间差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城镇化的概念,案例深圳,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完美版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原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