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15份)
-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3.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 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4.“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可灌溉,亦可排涝。”材料介绍的农具是( )A. B.C. D.5.下表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部分地区物品统计表(部分)。这反映当时( )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件)生产工具数(件)铁农具数(件)辽宁抚顺莲花堡80余7768山西长治分水岭363121河北兴隆古洞沟878552河南辉县周围村936958广西平乐银山岭18117091 A.一家一户个体劳作盛行 B.土地私有制度确立C.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 D.冶铁技术趋于成熟6.“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中涉及的灌溉工具为“龙骨水车”,也被称为A.耧车 B.水排 C.翻车 D.筒车7.下图为战国“右廪”双镰铁范,是战国时期的金属类器具。镰范为单合范,一范两片合成。范身弯曲,内有凹入双弯曲平行镰铸槽,外壁有弓形把手,铸槽有“右廪”二字。廪为管理、储存农产品和制造农具的机构。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制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B.政府重视铁农具的生产C.冶铁技术和前代相比有进步 D.铁制器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8.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到了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奖励耕织的经济政策9.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 战国铁犁铧 翻车 筒车A.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家庭劳作方式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 D.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10.《礼记・王制》有云:“诸侯无故不杀牛“汉代的法律明文规定严禁杀牛,此后历代几乎都沿袭此法,只有老死、病死的牛经过检验后才能屠宰以供食用。唐宣宗时,自杀牛会被判“徙一年半”或“徒一年”。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严禁杀牛的主要目的是A.阻断疫病传插途径 B.塑造封建神权C.保护农业生产资料 D.维护生态平衡11.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表明A.铁农具制造技术趋向成熟 B.铁农具已经被普遍使用C.铁农具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D.铁犁技术得到普遍推广12.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如下图)。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如下观点,以下最符合史实的是 ( ) A.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难以操控B.犁辕呈曲线轻便省力,结构均衡稳定,具有技术美学价值C.曲辕犁拉力下降,耕牛更加吃力D.标志耕犁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特点13.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出产铁矿石的山有3609个。在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B.矿冶业获得较大发展C.区域技术交流日益频繁 D.政府垄断经营矿冶业14.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15.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B.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C.唐代大邑白瓷、邢窑青瓷等釉色光亮,各具风格D.唐宋以来,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之路被称为“瓷路”16.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 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支出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北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术;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北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18.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则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当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有多种铁工具,无论种地、做工,还是妇女纺织缝衣,都离不开铁工具。铁农具有犁、铧、铲、镰、锄等。——史学家张岂之甲 乙根据材料,指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B【详解】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错误。2.B【详解】根据“身率妻子”“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都记述了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B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而且题干主要内容并不是关于这一耕作技术,排除A;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战国时期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开始确立,排除D。3.C【详解】根据战国时期燕赵遗址中出土的铁具,60%以上为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应出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成为主导,C选项正确;燕赵地区出土大量铁农具,不能证明东北比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高,A选项错误;大量铁农具的出现并不能证明精耕细作的农业已经形成,B选项错误;辽宁、河北一带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不能证明整个中国全面了进入铁器时代,D选项错误。4.A【详解】根据材料“龙骨板”“于矩形长槽中”“ 可灌溉,亦可排涝”可知,这一农业工具是翻车,选项A正确;筒车没有“龙骨板”,且不是矩形,排除B;选项C、D不是灌溉工具,排除。5.C【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出土的一定数量的铁农具,这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即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才形成,“盛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表格信息只是涉及了铁器、生产工具以及铁农具,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排除B项;当时冶铁技术并不成熟,而且冶铁技术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龙骨水车也被称为翻车,魏晋时期马钧对其改进,属于人力,C正确;A是播种工具而非灌溉工具,排除A;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排除B;筒车无需人力,属于水力,排除D。7.B【详解】根据材料“战国‘右廪’双镰铁范,是战国时期的金属类器具……铸槽有‘右廪’二字。廪为管理、储存农产品和制造农具的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右廪”双镰铁范为官营的制造农具的模子,说明政府重视铁农具的生产,B项正确;仅凭“右廪”双镰铁范,无法体现铁制工具得到广泛应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国之前的冶铁技术,所以无法得出“冶铁技术和前代相比有进步”,排除C项;双镰铁范是制作农具的工具,“铁制器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制造农具更为专业,所以,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C项正确;战国时期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劳动工具由石制到铁制,灌溉工具翻车、筒车,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项正确;图片无法体现家庭劳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属于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图片无法体现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中耕牛是主要畜力来源,因此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严禁杀牛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资料,C项正确;材料与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塑造封建神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11.C【详解】题干中强调了很多铁范用于生产铁农具,这说明铁农具生产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仅凭题干中涉及的铁范,无法得出铁农具制作技术成熟,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当时铁农具使用的范围大小,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铁农具的具体类型,故D项错误。12.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犁辕呈曲线,利用曲线拉力方向变更,更加省力,整个工具结构均衡稳定,符合美学标准,B项正确;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增加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并不影响操控,排除A项;接力向斜上变更,更省力,排除C项;曲辕犁不具备现代化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这说明当时的矿冶业发展较大,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冶铁业的状况,没有涉及铁器的用途,A错误;材料未涉及区域技术的交流,C错误;材料未涉及矿冶业的所有权问题,D错误。14.D【详解】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15.C【详解】唐代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等釉色光亮,各具风格,C符合题意,故选C;A、B、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6.A【详解】材料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A正确;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D错误。17.(1)变化: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言之成理即可)意义: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原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详解】(1)变化:根据图示“汉代农耕图”“魏晋农耕图”“清代农耕图”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等方向变化。意义:可以从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视、手工业发展的需要、小农分散生产等方面思考,言之有理即可。18.课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详解】课题:根据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可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选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根据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可知,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根据材料“史学家张岂之”“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可知,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耒耜经》记载,《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管子·小匡》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