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时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时训练
展开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6.“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形成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主要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 )
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8.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周朝“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 B.有效地约束了天子的行为
C.摧毁了迷信思想的根基 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
9.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主张。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0.《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 )
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老子重视法律
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老子的哲学思想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12.“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下列对李贽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 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
1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 D.“三教合一”
14.“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此材料主张( )
A.“天人合一” B.“经世致用”
C.“罢黜百家” D.“天人感应”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许国彬《中国文化精要》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墨家与法家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战国]荀况《荀子》
材料二: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
——[清]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清王朝)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朝统治者认为,神是商王的祖先,而商王则是神的嫡系子孙。这就使商王从血缘关系上找到了作为神合法代理人的依据,不仅神与祖先合而为一,而且神—祖先—商王也三位一体了。
材料二:周公告诫成王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他主张“裕民”,所谓“裕民”,就是宽以待民。宽以待民就要“明德慎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董英哲《从神本主义到民本主义》
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商朝相比西周的治国思想有何新变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可知体现了民本思想,与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相符,故选A项。
2.D
3.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是墨家的观点,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选B项;A、C两项为儒家的观点,D项为道家的观点,故排除。
4.A 解析:“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选A项。
5.A 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6.D 7.D 8.D 9.A
10.C 解析: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老子认为“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主张顺应自然,故C项符合题意。
11.B 12.A 13.C 14.B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评价: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16.答案:
(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2)态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吸收并借鉴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对此持批判态度。
(3)目的:推翻专制统治;寻求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保障国民权利。背景:改良道路受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
17.答案:
新变化:商朝统治者认为神是商王的祖先,形成了神、祖先、商王三位一体的观念,强调统治者权力的神圣性。西周统治者强调“德”的重要性,提出“敬德保民”“裕民”“明德慎罚”的理念,初步实现治国思想由“神本”到“民本”的转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