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1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2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3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4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5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6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7页
    第5章 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风化作用,化学反应,有机质,水稻土,有机层,淋溶层,灰黑色,土壤物质,名师助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我国古书《说文解字》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二’象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是位于岩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是“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你能说出土壤的特征吗?提示:在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________、温度、________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1)风化作用:在________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________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温度增加会影响化合物的____________速率。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________。(3)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1)作用: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2)影响过程
    4.其他因素(1)地形
    [小提醒](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小科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故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形成了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了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了钙质土。另外,土壤中所含的水分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产生影响,土壤上生长的植被也会影响气候。
    想一想:下列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①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②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③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瘠薄。④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答案】①气候;②成土母质;③生物;④地形。
    小技巧:根据土壤质地判断砂土、壤土和黏土的方法(1)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2)根据土壤的组成判断:砂粒占优势的为砂土;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的为壤土;黏粒占优势的为黏土。
    小科普:生物循环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部分物质淋失,部分物质被植物吸收,同时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枯枝落叶和残体在土壤表层被分解为腐殖质,形成腐殖质层。
    小科普: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的条件下,因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
    1.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的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  )A.成土母质 B.地形C.生物 D.气候【答案】A[解析]岩石中的矿物质是成土母质无机物的最主要来源,所以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3.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答案】2.B 3.C
    [解析]第2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3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答案】C[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答案】C[解析]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某地理研究性小组根据不同材料对土壤的形成因素进行研究。材料一 如图是“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
    材料二 地理野外调查小组对秦岭山区土壤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不同的高度进行取样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②在南坡和北坡分别取样,发现南坡的土壤层次多、分层明显。 (1)植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答案】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使土壤有机质不断积累和养分元素不断富集。
    (2)动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答案】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残体能提供有机质,动物扰动土体可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3)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答案】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促进成土过程。
    (4)分析材料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答案】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②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则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考向:土壤形成的因素分析]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光合 养分(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材料一 土层分层示意图。
    材料二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甲     乙     丙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答案】A:腐殖质层。B:淋溶层。C:淀积层。D:母质层。E:母岩层。(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答案】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答案】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4)写出材料二中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答案】丙与I。
    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考向:土壤剖面图的判读]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第1~2题。1.图中②层为(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C.犁底层    D.耕作层
    2.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第2题,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教材第121页 探究1.当地土壤为富硒土壤,加上寻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故在农耕时期吸引山外百姓迁移至此。2.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携带周围山地中的硒元素运送至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教材第125页 活动1.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2.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比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发育程度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中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
    3.(1)海南岛黄壤成土过程分析:黄壤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地,当地气温较低。因中部山地对夏季风有较强的抬升作用,故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充足,使土壤中的氧化铁水化而导致土壤颜色变黄,表现为淀积层中土壤颜色为黄棕色。当地木本植物居多,少部分有机物以枯枝落叶方式归于土壤表层,所以枯枝落叶层较厚。另外土壤中的蜗牛等动物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2)没有考虑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对土壤的作用表现为人类在利用土壤时对土壤的影响。若合理利用,则土壤向良性方向发展;若利用不合理,则容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在南方丘陵红壤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针对土壤的酸性特征,可以种植茶树等;若乱砍滥伐,则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教材第127~129页 活动1.(1)海南岛土壤中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仅次于砖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土分布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
    (2)海南岛的西南部属于中部山地的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致使该地区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草原。燥红壤有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雨季中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旱季中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3)海南岛中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
    2.(1)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2)泥岩土质较差,因颗粒微小,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期则迅速硬实结块。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培地茅根系密集发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地茅在雨季时能增加雨水下渗,减小地面径流,防止土壤受到冲刷侵蚀;旱季时能增加土壤水分,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3.(1)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2)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断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同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
    野外土壤剖面的观察[实验清单]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实验步骤]1.获取土壤剖面:野外选取合适的位置,挖一个土壤剖面,注意尽量不要破坏生态。
    2.观察土壤(1)看一看:该地的土壤类型为________,对照图示观察并指出从上到下土壤颗粒的大小和颜色深浅的变化。(2)摸一摸:感觉土壤的潮湿度,从上往下土壤的潮湿度逐渐__________。(3)辨一辨:对照图像,说出图中从上往下的土层名称。
    (4)测一测:在不同的土层中各取一小块土壤,去除石砾和根系,放在手中捏碎,加入适量水(以土中挤不出水为宜,手感为似粘手又不粘手),调匀,放在手掌心用手指来回揉搓,搓成球—成条—成环,最后将环压扁成土片,观察各个环节的状况从而加以综合判断,将观察后的土壤类型及其对应的特性连线。砂土   可搓成球、条,环状时无裂痕,压扁无裂壤土   可搓成球、条,环状时有裂痕,压扁易断黏土   不能搓成条、团或球状、片状
    【答案】(1)紫色土 从上到下,土壤颗粒逐渐变大,颜色逐渐变浅。(2)变干(3)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壤。
    [原理应用] 根据质地判断土壤。结合下图判断图示所示的土壤类型。
    甲________
    【答案】提示:甲为砂土,乙为壤土,丙为黏土。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相关课件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授课ppt课件,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随堂训练,2气候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土壤的组成,土壤剖面构造,地理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说课ppt课件,共34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