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内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获得了20种有机物,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 )
A.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 B.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 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D. 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2.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米勒实验充分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全过程
B.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氢气、氨、氧气等
C. 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原始单细胞生物
D.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3. 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 两栖类、爬行类 B. 爬行类、裸子植物 C. 哺乳类、被子植物 D. 鱼类、藻类
4. 关于化石在地层里出现的顺序,不正确的是( )
A.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B. 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C. 在晚近的地层里,可能出现低等生物的化石
D. 在早期的地层里,可能出现高等生物的化石
5.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 金丝猴 B. 猩猩 C. 长臂猿 D. 黑猩猩
6. 在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变化是( )
A. 气候变化加剧,出现冰川 B. 造山运动活跃,山脉隆起
C. 食物种类由少变多 D. 由四肢行走变为两足直立行走
7. 东莞市的市花是白玉兰,下列是白玉兰在分类学上的一些等级名称,将它们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木兰科
②木兰属
③被子植物门
④毛茛目
⑤双子叶植物纲
A. ②①⑤③④ B. ③⑤④②① C. ③④⑤②① D. ③⑤④①②
8. 校园里,同学们看到“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var•pendula)豆目”的植物标牌,标牌中的植物学名采用双名法命名,请判断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 SopHora属名 B. SopHora种 C. japonica属名 D. japonica命名
9. 属于海洋藻类植物的是( )
A. 紫菜 B. 金鱼藻 C. 生石花 D. 衣藻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苔藓植物特征的是( )
A. 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B. 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又小又薄的茎和叶,且没有输导组织
C. 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D. 用种子繁衍后代,生殖过程完全脱离水
11. 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长得高大,其重要原因是( )
A. 能够开花结果
B. 叶常呈现羽状
C. 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并具有输导组织
D. 依靠孢子繁殖
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诗句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
A.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B.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
13. 涡虫和珊瑚虫都有口无肛门,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不同的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
A. 身体呈两侧对称还是辐射对称 B. 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
C. 身体有无分节 D. 体表有无外骨骼
14. 下列不属于蛔虫适于寄生的特点是( )
A. 体表有角质层 B. 消化器官简单 C. 生殖器官发达 D. 身体呈圆柱形
15. 名字中有“鱼”的动物有的其实不是鱼,但它们都能在水中生活,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鲍鱼、章鱼——软体动物 B. 甲鱼、鳄鱼——爬行动物
C. 金鱼、鲫鱼——鱼类 D. 鲸鱼、娃娃鱼——哺乳动物
16. 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
A. 水分 B. 光 C. 无机盐 D. 空气
17. 以下生物间的关系,不属于共生的是( )
A. 组成地衣的藻类与真菌 B. 蝙蝠蛾的幼虫与虫草菌
C. 豆科植物与固氮的根瘤菌 D. 牛与其胃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18. 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B.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C.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植物 D. 一片竹林
19. 每到冬天,胡杨林里都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胡杨林里的落叶层并没有越积越厚的主要原因是( )
A. 落叶被鸟儿叼走建筑巢穴了 B. 被人类收集走用作柴火烧掉了
C. 微生物逐渐将其分解了 D. 牛、羊等食草动物将其吃掉了
20. 下列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 蝉→螳螂→黄雀 B. 草←鼠←蛇←鹰
C. 阳光→草→昆虫→蛙 D. 水草→草鱼→人
21. 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 )
A. B.
C. D.
22. 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和能量始终都是循环流动的
B.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D.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23.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生产者,2表示光合作用
B. 1、6、4分别表示甲、乙、丙的呼吸作用
C. 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D. 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
24.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25.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在较长时间内与鹿群数量变化相符合的曲线是( )
A. B. C. 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8.0分)
26. 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春水澄碧,游鱼嬉戏;长空万里,秋雁远去……都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我们要学会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谐相处。如图是某中学生物小组的同学收集到的部分动物图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E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体表有坚硬的 ______ ,可以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生物F生活在水中,用 ______ 呼吸;生物A适于飞行,其在飞行时特有的呼吸方式是 ______ 。
(3)生物D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______ ,保证了D比其他生物的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这类动物特有的结构是 ______ ,将体腔分成了胸腔和腹腔。
(4)上述动物类群中,根据体内 ______ 的有无,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属于恒温动物的有 ______ (填字母)。
27. 某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狸等野生鸟兽168种,水杉、紫椴、赤松、杜鹃(映山红)等植物600余种,还有近千亩淡竹和毛竹林。每到5月杜鹃花开时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花。
(1)该国家森林公园中,影响金雕、花面狸、杜鹃等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______ 。
(2)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______ 。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且使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
(4)紫椴、赤松之间是 ______ 关系;所有生物的生活不仅受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 ______ 的影响,如水杉、赤松、杜鹃等能影响紫椴的生存。
28. 如图是某学校生物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后绘制的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1)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 ______;食草昆虫、青蛙、蜘蛛、鼠、蛇是此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者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还缺少 ______和 ______。
(2)图中有 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
(3)此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______。
(4)如果灌溉农田的水中含有某些难分解的有毒物质,那么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9.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如表:
项目/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 ______现象(填“遗传”或“变异”).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 ______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 ______.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______的,而选择是 ______的.
(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______的结果.
A、长期烟熏
B、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长期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在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符合题意。
故选:A。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由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由复杂的有机物形成简单的生命,米勒证明了第一步,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
此题为基础题,要了解生命的起源的知识。
2.【答案】C
【解析】解:A、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因此,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A错误。
B、原始大气没有氧气,B错误。
C、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原始单细胞生物,C正确。
D、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错误。
故选:C。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3.【答案】B
【解析】解: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B符合题意。
故选:B。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新生代时期的动植物特点,搜集资料回答。
4.【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故选:D。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了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即可正确解答。
5.【答案】A
【解析】解:人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常见的四种类人猿是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故金丝猴不属于类人猿。
故选:A。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为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人和类人猿是近亲.分析解答.
做这题的关键是了解类人猿的特点,掌握常见的四种类人猿。
6.【答案】D
【解析】解: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关键性的变化,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的意义。
7.【答案】D
【解析】解: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故题干中白玉兰在分类学上的一些等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③被子植物门、⑤双子叶植物纲、④毛茛目、①木兰科、②木兰属。
故选:D。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
8.【答案】A
【解析】解: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种命名的名字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因此,“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var.pendula)豆目……”的植物标牌中,Sophora为属名,japonica为种加词。
故选:A。
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双命名法的标准和规则。
9.【答案】A
【解析】解:A.紫菜生活在海洋里,属于海洋藻类,A正确。
B.金鱼藻群生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淡水池塘、水沟、稳水小河、温泉流水及水库中,B错误。
C.生石花又名石头玉,届于番杏科,生石花属(或称石头草属)物种的总称,被喻为“有生命的石头”,不属于藻类,C错误。
D.衣藻属是常见的淡水绿藻,不是海洋藻类,D错误。
故选:A。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的典型代表:淡水藻类有衣藻(单细胞藻类)、水绵(多细胞藻类,呈绿色丝状);海洋藻类有紫菜、海带等。
熟记常见藻类植物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没有单细胞的苔藓植物,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又小又薄的茎和叶,且没有输导组织,B符合题意。
C、苔藓植物无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C不符合题意。
D、苔藓植物用孢子繁衍后代,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生殖离不开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茎内无导管,叶内无叶脉,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熟记掌握苔藓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所以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做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2.【答案】C
【解析】解:A.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个体,即使是多细胞个体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因而植物体呈现绿色,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将湖水染绿。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生物属于藻类植物,A不符合题意。
B.诗句中的松的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B不符合题意。
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诗句中的描写的红豆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被子植物,C符合题意。
D.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 中的卷柏属于蕨类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掌握被子植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涡虫,多细胞动物,身体不分节,无外骨骼,属于扁形动物;珊瑚虫,多细胞动物,身体不分节,无外骨骼,属于腔肠动物。结合分析可知,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身体的对称性不同:涡虫是左右对称(两侧对称),珊瑚虫是辐射对称,A符合题意。
故选:A。
(1)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但涡虫自由生活。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腔肠动物的特征,较为基础。
14.【答案】D
【解析】解:A、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体表包裹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A符合题意;
B、蛔虫营养物质主要是寄生动物体内的半消化的食物,所以蛔虫的消化道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B符合题意;
C、蛔虫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与寄生生活相适应,C符合题意;
D、蛔虫身体呈圆柱形跟寄生生活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解答此类型题要熟记各类动物的特征。
15.【答案】D
【解析】解:A、鲍鱼、章鱼的身体柔软,壳退化,有触手,用鳃呼吸,属于软体动物,A正确。
B、甲鱼、鳄鱼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稳定。属于爬行动物,B正确。
C、金鱼、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生活在水中,属于鱼类,C正确。
D、鲸鱼叫鱼但不是鱼,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D错误。
故选:D。
动物分类的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
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仔细分析选项中各个动物的特点,就可解决此题。
16.【答案】B
【解析】解: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遮光部分没有接受到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栽培在露天环境可以见光能形成叶绿素,因此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由此可知,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光,B符合题意。
故选:B。
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光。
本题考查学生对叶绿素的形成条件知识点的理解。
17.【答案】B
【解析】解:A、真菌包裹藻类提供生存环境,藻类光合产物供给真菌,属于共生关系;
B、冬虫夏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蝙蝠蛾的幼虫与冬虫夏草菌之间的关系,属于寄生关系;
C、生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共生关系;
D、牛的胃中有一些细菌,它们帮助牛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牛为这些细菌提供了生存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属于共生关系。
故选:B。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原始合作、共栖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2、共生关系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8.【答案】D
【解析】解: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部分,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一片竹林,既包括了竹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19.【答案】C
【解析】解: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胡杨林里的落叶层并没有越积越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逐渐将其分解了。
故选:C。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分解者的作用。
20.【答案】D
【解析】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
B、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指向错误。B错误。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C错误。
D、该链状结构正确表示了生产者水草和消费者草鱼、人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D正确。
故选:D。
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D
【解析】解: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而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而图中符合这一特点是D。
故选:D。
之所以出现食物链、食物网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食物的关系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的网状联系,通过这两个概念可以形象地反映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情况。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以及物质能量的流动特点。
22.【答案】A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而不是物质和能量始终都是循环流动的,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每一级只传递上一级的10%-20%,级别越高,能量越少,B正确;
C、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获取的能量越少,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D正确。
故选:A。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C
【解析】解:A、甲能通过2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1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到无机环境,证明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物组成成分。A正确。
B、图中1、6、(4分)别表示甲、乙、丙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等,排到大气当中。B正确。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C不正确。
D、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正确。
故选:C。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由图可知,1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2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6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4表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5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7表示动物以生产者为食。
解题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2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
【解答】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选项中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选:A。
25.【答案】D
【解析】解: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以鹿为食,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鹿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导致数量增多;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一段时间后,鹿的数量会减少,慢慢趋向平稳。
故选:D。
1、在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6.【答案】外骨骼 鳃 双重呼吸 胎生、哺乳 膈 脊柱 AD
【解析】解:(1)动物E蝗虫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作用,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动物F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鸟的呼吸器官是肺,鸟类在飞行时,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鸟类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才能分解更多的有机物,释放出较多的能量,满足飞行的需要。
(3)D家兔,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动物体腔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D家兔和A鸟类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故答案为:(1)外骨骼;
(2)鳃;双重呼吸;
(3)胎生、哺乳;膈;
(4)脊柱;AD。
图中A鸽子属于鸟类,B蚯蚓属于环节动物,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家兔属于哺乳动物,E蝗虫属于环节动物,F鲫鱼属于鱼类。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几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7.【答案】生态因素 温度 生物影响环境 竞争 生物因素
【解析】解:(1)结合分析,在生物学上,把影响金雕、花面狸、杜鹃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就形成了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因此,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森林公园的植物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且使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4)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紫椴、赤松相互争夺阳光、空气等,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所有生物的生活不仅受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
(2)温度
(3)生物影响环境
(4)竞争;生物因素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生态因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8.【答案】农作物 消费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3 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太阳能 蛇
【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缺一不可。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①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②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③农作物→鼠→蛇。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3)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在此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4)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剧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而蛇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蛇的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多。
故答案为:
(1)农作物;消费;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3;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3)太阳能。
(4)蛇。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富集的特点。
29.【答案】变异 遗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不定向 定向 C
【解析】解:(1)对于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而选择是定向的。
(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故答案为:(1)变异。
(2)遗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不定向;定向;
(4)C。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