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高考作文题目押题热点新闻素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模拟作文题练习4(共15篇,附写作指导)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模拟作文题练习4(共15篇,附写作指导),共23页。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振华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有这么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问僧的人,是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吧,小小的芥子,怎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反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此事?”
“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回答。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都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起手,指着自己的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闻言,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以上故事中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虽是禅语,却也可以表明一种“个体与世界”的存在关系。世界至大,包含无数个体,正如高广的须弥山;个体虽小,却也可以如芥子纳须弥一样,怀抱世界。作为高三的学子,你们即将走出高中校园,走向更加广大的世界,那么小小的“你”和大大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关系?请你以“我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鄙视链一词最早见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是当今网络社会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
钱锺书先生曾在《围城》里提到一条著名的高校学科鄙视链:“在大学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文学系瞧不起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系瞧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瞧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学生。”
鄙视链不仅存在于高校,不仅存在于学科之间,鄙视链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里的各个领域。
渗入到生活各个层面的鄙视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阶层”带来的痛苦和不快乐,鄙视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人们“坚持乐观”所需的所有幻想。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碧波荡漾自由流淌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生物,可它必须在大堤之间流淌;一旦冲击河床,定然泛滥成灾,自己也只能干涸。地球是人类之母,可它必须在一定轨道上运行;离开了轨道,只能成为宇宙中的一颗流星。不独河水、地球如此,社会生活领域皆是如此。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自由与约束”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知足是一种境界和智慧,人们也常说“知足者常乐”。然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材料二:
“知足知不足”这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书桌旁的一副对联的上联。祖父对冰心解释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就常常应当‘知不足’。”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享受积极的生命姿态,才会获得不竭的创造力,而这种生命姿态需要有三个维度:广度,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历史与未来有真切的关注,关注的广泛性关系到什么会进人你的视野;深度,关注的系统性、持久性与精深的程度;高度,在什么样的立场、境界和趣味上进行关注。
当代青年培养创造力,与这三个维度密切相关,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这三个维度,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九、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汉刘向在《说苑》里有言“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意思是,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置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其所表达的正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内涵及重要精神特征的忧患意识。
对于未来发展,你有怎样的“早虑"和“早豫”?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十、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材料三: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十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比利己的社会更适合于生存,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利他主义行为”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十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最好的零售店”——河南许昌“胖东来”超市,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给管理者和员工发高工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胖东来的成功,也印证了伟大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理论——“工资越高的时候,企业经营成本越低”。
世上万事万物往往存在着相反相成的现象,有些看似违背常理,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高”与“低”的对立转换不仅出现在企业经营中,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十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鱼问鸭子,说:“为什么人们写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
鸭子想了想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十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朱光潜《无言之美》)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复古《寄兴》)
请综合理解上述材料,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交流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十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疫情的反复,让很多人、许多事陷入困局,但却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别开“新局”。比如,随时语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复听,对高三学子来说,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号“试水”菜品,制作直播线上外卖,反而找到了老餐饮的“新生意”;靠品牌赞助的“线上演唱会”,赢得了上千万人“隔屏互动”,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
材料二:《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于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于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附:写作指导
一、
【审题】
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阐释两个概念——“容错”与“容错率”,并对容错率对效果的影响做了解说。第二则材料主要是罗列具体的事例来阐释第一则材料的内涵,即“容错”的价值。综合起来,前者是“容错”与“容错率”在理论层面的阐释,后者是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所谓“容错”,意指对错误的容纳,对犯错者的宽容,也即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体现出的是宽广的、包容的意识,可以为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适用于容错机制,这里的“错”不是一般性的违法乱纪,而是非主观性错误,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错误。所以“容错”须有度,要正确界定小失误、小错误和重大错误的区别,不同性质的“错”要区别对待,如小失误、小过失,应当以宽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而对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不了解情况就信口开河、甚至别有用心的错误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不应该是宽容了,必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主要是围绕“容错”与否展现的“道理”和“矛盾”来展开思考,可以阐释“容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释“不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可以阐释“容错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根据“容错”主体的不同来进行思考,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体或集体。
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文话题的确定:要求考生以“容错”为话题进行思考。(2)写作重点在于:“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同时,从“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可以看出,考生需要在“容错”和“不容错”之间进行比较权衡。(3)对写作内容加以限制:要“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4)“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说明文体限制为议论文。本题通过对“容错”的理论阐释和事例的列举,引导考生对“容错”与否产生更富思辨性的认知。但是无论考生选择“容错”还是“不容错”,前提只有一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行文构思上,可以列举不同人对于“错误”的态度,在思辨中引出自己的观点,可采用“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的方式凸显自己的观点;接着阐释“容错”的概念,分析错误的类型或原因,明确“容错”的意义,可以立足历史,观望当下结合各领域,但凡能体现“容错”利于自己、他人或团体的成长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事例;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容错”后的做法,最后收束全篇。
【参考立意】
1.容错有度,才能助力成长。
2.工作精益求精,生活海纳百川。
3.怀容错大度之心,赏海阔天空之景。
4.成长困难重重,应有容错之心。
二、
【审题】
材料中孔子说的是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有公心,去除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所以不会惧怕。《中庸》侧重强调的是智、仁、勇这三样品德,是天底下最重要的品德。由此可见,儒家传统道德中非常看重智、仁、勇,并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前提。注意最后一句话,“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这就说明当代社会青年成长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考试可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进一步思考如何锤炼这三种品质,不断成长。
试题要求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时,可以首先解释清楚仁、智、勇这三个词语各自的内涵。比如,可说“知者不惑”指的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仁者不忧”即为“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而这里尤其要注意对“勇”要有正确的理解,从心灵的角度而言,勇是一种高度凝炼、高度升华了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不是凭一时意气用事的匹夫之勇。之后,应对三者关系进行适当的梳理。比如,可以说“智”是前提,只有智者才能拥有准确的辨识力,知道是非善恶,实现“仁”并不断追逐“勇”。也可说,“仁”是前提,可以从德与才的关系展开思辨分析,同时说明只有坚持“勇”才能在正确道路上不断提升“智”的水平。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在追逐仁智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仁是追求智的底线,勇是追求智的方式。
3.知、仁、勇,成长三部曲。
三、
【审题】
从题旨上讲,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体与世界、时代的关系,隐含的意思在于考生对个体之外的世界有所关注、思考,继之以行动上的担当。
作文材料有两部分关键信息点。一是故事材料部分,意在阐明关键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内涵,引出小与大、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二是引导语部分,意在限制话题范围,强调禅语“小”与“大”的关系,要运用在“我”与“世界”的关系上。同时,结合故事材料语和引导语部分,“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中显然更强调“芥子纳须弥”部分,而“怀抱世界”与情境指令“高三学子即将走向世界”,更是表明学子要对外在社会、世界有参与意识。
写作时可由概述故事引入话题,进而亮出观点。论证时可先论述“须弥藏芥子”,论述每个人体都包含在世界之中,世界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我们要有个人与整体的关联意识;接着论述“芥子纳须弥”,可由鲁迅先生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入,论证“我”会影响社会、甚至可以改变世界,说明个人应当有能动性,有担当意识;最后回到写作身份,作为即将迈入大学门槛、接触更广阔世界的青年,当充分认识“我”对于世界的意义,要胸怀世界,积极有为。
【参考立意】
1.放眼看世界,我辈需担责。
2.世界与我有关,我要改变世界。
3.胸怀世界,青年有为。
四、
【审题】
“知不可为而为之”,语出《论语》,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这一个“是否”揭示了问题的两面性。材料目标:引导考生认清自己,反省自己;认清现实,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如果简单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去给文章立意,不难得出结论,孔子将他的着力点放在“而为之”中的“为”这个字上。纵观孔子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倾其毕生之力,践行仁政;周游列国,游说四方,虽“累累若丧家之犬”,却不改其志。孔子没有因为炎凉世态就失去信心,也没有因为政治风雨就逃避出世,相反他一直对所行之道充满信心,有毅力且坚定。虽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没停止躬身行仁,仍然积极入世挽救世道,怀着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事。给我们的启示:在困境中,要拿出埋藏在内心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和坚定的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遇到困难而不为,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而为起码能够减少失败率,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
但材料中“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又使文意出现了一个转折,这里强调了量力而行的观点。因此在审题时,考生一定要全面审清题干,找准角度立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做成的希望,或者希望很渺茫,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当然要放弃,就好比“挟泰山以超北海”,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事我们就不要去做;但有些事看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但通过我们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有希望做成的,而且它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去尝试;甚至,有些事我们明明知道做不成,但它有价值,这个价值并非只是“经济”的考量,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的、文化的、精神意义的角度去考虑,那么我们也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我们的抗美援朝精神,明明知道冲上去就是送死,但为了不让后代打仗,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无数年轻战士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理清了这些,我们写作时就有了突破口。
具体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那样反而论述不清楚,只要抓住其中一两点深入论述就能说清楚我们的观点。可以先界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含义;然后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意义;最后分析在何种情况下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合理性。从而得出结论:鼓励“明知不可为而为”,但要考虑自身的力量是否能够“为”。
【参考立意】
1.“为”需结合自身实力。
2.量力而行是一种明智。
3.“知不可为而为之”,争取做到最好。
五、
【审题】
本次作文材料是“鄙视链”。材料介绍了“鄙视链”一词的出处、具体内涵,以及特点;接着以钱锺书作品中的“高校鄙视链”为例,阐述“鄙视链”的具体表现;然后材料提示我们,鄙视链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里的各个领域,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联想,如足球联赛鄙视链:西甲>英超>德甲>意甲>法甲>中超>中甲。动漫鄙视链:欧美动漫>日本动漫>内地动漫>港台动漫。音乐鄙视链:古典音乐>欧美爵士乐>欧美摇滚音乐>内地摇滚音乐>内地网络流行歌曲>说唱>喊麦。材料最后介绍了“鄙视链”的价值,可以掩盖真实世界的痛苦和不快乐,有一定程度地抚慰心灵的作用,能够提供“坚持乐观”所需的所有幻想。
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围绕“鄙视链”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可做如下分析:
1.原因分析。对导致“鄙视链”的原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后,找出能与之相印证的事例,而后进行整合。例如,“鄙视链”源于财富(学历、地位等)凌驾他人的优越感,“鄙视链”是由互相攀比的心态造成的等等,如“旅游鄙视链”“网络论坛鄙视链”即可印证,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2.背景分析。“鄙视链”的产生不仅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关,和我们几千年来的政治文化背景亦有关联。儒家文化影响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无条件的依附性关系,阶层分化下人的三六九等,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应该说,“鄙视链”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如“文人相轻”。
3.功能分析。“鄙视链”产生之后会产生哪些作用或影响呢?从有利的一面看,没有人愿意身处“鄙视链”的最底端,所以它能促使人奋进;或者它能一定程度消解现实的痛苦,带来精神的抚慰和自信;从不利的一面看,它可能带来价值观的偏差,虚荣心、攀比心会使人迷失方向。
4.措施分析。在对原因、背景、功能分析之后应思考采取何种应对行为,通过这种应对行为来遏制、消解负面因素所产生的负面功能,或者来催化、促成正面因素产生更好的正面功能。如,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写作过程中要学会整合。各项分析的结果是零碎的,要在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话说的点,并建立起符合逻辑的联系。可以全面分析“鄙视链”存在的现象,剖析原因,指出危害,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深入剖析,如“鄙视链”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背景、现代社会发展等角度全面剖析。总之,论述时应把握“鄙视链”的各个环节,辩证思维,不可偏颇。
【参考立意】
1.剥人心之弊,去鄙视之风。
2.与其鄙视,不如自视。
3.鄙视无法获得坚强的自尊。
六、
【审题指导】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以河水与堤岸譬喻,谈河水在堤岸的约束中“碧波荡漾”“哺育生物”,展现美丽风貌并发挥重要作用,反之,一旦河水失去堤岸的约束,则贻害无穷。这句话启示学生思考,“自由”是有限制的,脱离了“约束”的自由是可怕的。第二句话以地球与轨道譬喻,强化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第三句话,“社会生活领域皆是如此”旨在提醒学生打开思维,从“自由与限制”的角度思考生活万象,写出社会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1)约束,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2)在“约束”的框架下“自由”地跳舞。
(3)约束边界,自由生长。……
七、
【审题】
审读材料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体会材料的内涵和语意的侧重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材料的性质是相同还是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让文章显得认识深刻、全面。本题所给材料第一段,虽然讲述了“知足”与“不知足”的关系,但说明的重点还是在“不知足”上:正是因为人类的不知足,才能实现如此多科技突破,促进社会的发展。材料第二段对于“知足知不足”则给出了界定:对于外在的物欲,应当知足;而对于能促进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则必须“知不足”。
由此,写作时对于“知足”和“不知足”的关系,就应当做如下论述:有时候,我们应该提倡“知足之足常足”,因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而不容易误入歧途。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或者有时候对于社会来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也就是要不知足,不知足才能不断有进步。这两个观点乍看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又是辩证统一的,各有各的道理。
【立意】
1.人要有不满足的精神。
2.在物质上的知足和在精神上的不知足,二者缺一不可。
3.“知足与不知足”要辩证来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八、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试题包括三部分组成,材料、情景任务、要求。
材料使用了教育家的一段话,指出获得创造力的途径是积极的生命姿态,而这种积极的生命姿态需要三个维度的关注:广度、深度、高度。考生对这三个维度的内涵的理解就成为作文立意和行文的关键。依据材料,广度是“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历史与未来有真切的关注,关注的广泛性关系到什么会进人你的视野”,这就把官渡的内涵清楚的交代出来,广,顾名思义,指的是青年学生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不仅只看到眼前,还要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未来,及有发散思维,从多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深度是“关注的系统性、持久性与精深的程度”,这就明确了,对问题的精深研究是创造力可行之途,一味的流于表面,不会有所建树和发现,创造力的养成就会纸上谈兵;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高度是“在什么样的立场、境界和趣味上进行关注”,这句话指的是青年人站的高度、立场决定了创造力的高度,如果青年人站位不高,没有高屋建瓴的格局和思想的高度,那么不会有创造力,或者至少不会有大的创造力。总之,广度——打开思路,有更广泛的兴趣,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深度——深入思考、精细研究,是创造力养成的途径;高度——目标与站位、有更高远的胸怀格局,是创造力养成的目标。这三个维度是相互促进,协调一致的。三个为从不同的面为创造力的养成提供了方法。
情景任务部分,明确了写作的前提“当代青年培养创造力”,与材料内容密切相关,“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考生对篡改造粒的培养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围绕这三个维度”指的是要求考生把“广度、深度、高度”这个三个维度设为作文的写作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则要求考生结合自己高中学习、生涯规划等现实经历写作,不能空发议论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考生只要紧扣“创造力的养成是三个维度的结果”这个主题,将个人成长与与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体现青年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跑题。
要求是常规的,无需赘述。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把三个维度的深层解读作为文章的结构脉络。
深入思考,这三个维度还是有一定的内部逻辑顺序的,高度是站位,应该是创造力的养成需要年轻人有高远的理想目标,有对国家、人民、世界的责任意识,才会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而广度则是要有广泛的涉猎,课本的知识、生活的知识,都能成为培养创造力的机会,深度则是有了涉猎的目标,还要精深研究不流于表面。故这三者,应该是,高度决定你的理想,广度决定你的眼光,深度决定你的完成。
【立意】
1.高格局,光涉猎,深研究
2.广精高三度并行,创造力培养无穷。
3.广度方能深度,高度造就卓越。
4.高度决定成功方向,广度深度开启未来。
九、
写材料用典: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例文】“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宁可备而不用、备而少用,也要把风险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困难想得更多一点,不忽视任何一个风险点,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处。当然,保持“恐有事”的精神状态,绝不是畏首畏尾、亦步亦趋,而是要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的定力和“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意识,立足当下而不忘远忧,处于顺境而不忘逆境。(解放军报《常恐有事方无事》)
【典故】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小辩害大智,巧言使信废,小惠妨大义。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释义】意思是,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
【赏析】《荀子·大略》所说,“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通“捷”),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深刻阐释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治军建军极为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凡事从最坏处准备,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新征程上,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只有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到任凭风浪起、勇开顶风船,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党课报告、党校开班讲话等,侧重强调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不断强化担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十、
【题指导】
本题属于多材料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前两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主张信息多样化、避免信息单一化;第三则材料则强调在多元化信息中保持理性,不迷失自我,不丧失个性。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引导考生的深度思维,考生在材料基础上展开联想思考即可。题目任务部分限制性少,便于考生开放思维。
材料一总写兼听明辨的意义,可立意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兼听,不偏信”。材料二可视为兼听的策略之一,可立意为“单一的扭曲颠倒的信息会导致愚昧且自信”“接受信息要多样,不偏听偏信”。材料三可视为兼听的策略之二,可立意为“兼听要明,勿被群体思想淹没”“面对多样信息,保持理性”。当然,立意时可两两组合,也可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时代的三“要”三“不要”,考生可结合自身的感受与思考作辩证分析和灵活处理。
【参考立意】
1.兼听而明辨,慎思以独立。
2.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3.兼听筑基,个性添瓦。
4.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5.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6.兼听而明,明于本心。
7.兼听显格局,自持定心锚
8.采得百花成甘蜜
9.身处沧溟,不淆浊浪
10.兼听而明辨,慎思以独立
11.兼听则明,独思而立
12.兼听之,明辨之
13.以清明之眼,观天下事
14.于信息时代,擎思想炬火
15.兼听而明,方为智者
16.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17.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十一、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部分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二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审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材料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利他主义行为”,文章的议论分析要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这一概念在写作中不宜被替换成“利他主义”或“利他主义者”;学生作文中对“利他主义行为”的阐发可依据材料中的定义,也允许重新定义,但要合情合理;材料中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四种理论解释属于提示性材料,而非限定性材料,考生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可以以这四者为基础,也可以超越这四种理解;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如果考生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或共同富裕等历史、现实情境加以阐发,判卷时可适当提升得分等级。
“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中有三个要点,一是“对别人有好处”,二是“对自己没有好处”,三是“自觉自愿”。而探究“利他主义行为”原因的诸多学说也并非全部合理,需要考生去思辨。如“人性向善”固然有道理,但全靠“本性”的利他主义能走多远?“亲族选择说”则更加狭隘,因为利他中的“他”很多时候并非与“我”有血缘关系;“互惠利他说”有一定道理,但也无法解释有些利他行为并非要求回报;“群体利他说”相对来说更为大气、宏观,这个说法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处理世界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写作时考生应充分理解何为“利他主义行为”,思考其表现,分析其原因,阐述其意义。还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利他主义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下现实思考如何运用利他主义行为解决矛盾、争端。可以在“利己”与“利他”的思辨中思考如何合理地“利他”,或如何合理践行“利他主义行为”。
【参考立意】
(1)“利他主义”助力理性互惠的世界秩序构建。
(2)以向善之心,行互惠之利。
(3)理性与感性结合,让利他主义走得更远。
十二、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只是个引子,本材料主要是希望通过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工资越高,企业经营成本反而越低”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高低变化背后的辩证法。这“高”与“低”,不只是指企业经营成本和收益之高低,还可引中到人生中高潮和低容,高调与低调,高尚与低俗。高端与低端,高明与愚下等等。世间万物往往相反相成,高低会呈现相反的变化,而这变化的主宰是人心,或为人的态度等。高中寓低,低中含高,生活的辩证法如此,要关注起决定作用的人心,或为人的态度等。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高处和低处,只是个体生命的相对位置,身在低谷,亦可能是精神之高处;而身在高处,或许正是滑向深渊的前兆。高处意味着顺风而行,抵至名利双收的成功巅峰;低处则是生命中遭受打压、低头蛰伏的失意阶段。然而,生命的高度并非取决于用旁人的眼光测量的一时处境的高下,得意与失意皆是教会我们如何应对不同的人生境况的必修课,因此二者并不矛盾,还可能相互转换。
身处人生的低谷,生命的失意与逆境更能激发我们对精神高处的追求和向往。作为天地间渺小的个体,人终究是有限度的,当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激流中挣扎翻滚,以至于淹没沉沦时,我们更能在泥泞和绝境中激发与逆境搏斗的精神意志。
身处人生的颠峰,往往更需引起我们对一着不慎、滑向深渊的警惕。高峰与低谷或许只有一步之遥,数不尽的鲜花、荣誉和掌声,未尝不是自此止步不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以致最终放弃对自我底线的要求,而跌入泥潭的先兆。
如何在其中泰然处之,不因外在境遇磨灭的心中的热忱和毅力,才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努力修习的功课。无论在高处与低处,我们都要居高不自傲,处低不自怨,找到最美的生命姿态。
【参考立意】
1.低处的高贵。
2.踏在低处,走向高处。
3.高低处见人生。
4.在低谷守候心灵的高地。
十三、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含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的主要信息是:鱼质疑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成千古名句鱼不满,因为事实上鱼先知;鸭子说人类看不到鱼;鸭子在水面,鱼在水底。
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中心对象“鱼”“鸭”“人”进行思考。从鱼的角度说,想要被看到,要能从水底浮出水面,调整位置,表现自己;不被赞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时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命运使然。
从人的角度说,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赞扬表面的东西,那传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质有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寻到真理。
从鸭的角度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联想,“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适时表现自己,不要一直沉在“水底”;“水面”上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要有穿越表象,探骊得珠的勇气;努力向上,哪怕事与愿违,很多事情是命运使然,在台前,我努力绽放,不沾沾自喜;在幕后,我孤芳自赏,也不争不抢。
立意参考:
1.以一角而窥冰山。
2.见皮相,亦见骨相。
3.以慧眼看透红尘纷扰。
4.台前幕后,共筑人生。
十四、
【文题解析】: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由两则名言组成:
第一则材料选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这句话观点比较明确,就是阐述缺陷与完美的辩证关系。世界因为缺陷的存在才完美,缺陷为趋向完美提供了空间,提供了希望,提供了可能。
第二则材料选自宋朝戴复古的诗,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在说明再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不要求全责备。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立意,要辩证看待缺陷与美的关系,事物因残缺而显得真实而完美,缺陷为趋向于完美提供了空间和希望。
作文要求考生在综合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不能脱离现实,要有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在班会上交流考生自己的思考,这一要求明确了写作的场景,已经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的对象是同班同学,活动场景是班级讨论。
“写一篇发言稿”,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发言稿,因此,一定要有发言稿的格式,并且注意与同学的交流互动。
【参考立意】
1.缺陷让世界更完美。
2.缺陷也是一种美。
3.让缺陷成就完美。
4.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
十五、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从疫情造成的“困局”切入,列举了冲破困局、缔造新局的一系列事例:线上的作文随时留言让高三学生疫情下的学习得以柳暗花明;老字号不墨守成规,转换了思路,积极创新,才有了老餐饮的“新生意”;以品牌赞助为推手,歌手演唱会执著探索,从线下到线上,万人互动,破茧成蝶……它们都是从线下的“困局”中出走,以困局为挑战,不退缩、不消沉。材料二中,“不法古”是因为古代的方法措施再好,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而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不修今”是因为拘泥于现状,则会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不效法古代”,可理解为把握当下特点,矢志创新;“不拘守现状”,可理解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所以,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均指向不拘守于现状、困局,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对困局或者新局面时都要勇于创新思维,寻求新的发展。个人、团体、家国、事业、社会、人类等,在前进与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局,只有积极乐观应对,执着坚毅进取,不畏惧、不叹息,转换思路,以困局为挑战和契机,这样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行文可先确定“转换思路,勇于创新”这一立意,从疫情常态化大背景入手,举例材料中一些人或行业将疫情“困局”转变为发展“新局”的相关内容,来阐述转换思路、勇于创新对于个人学习生活、时代发展等的重要性。对此,还可列举毛相林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及螺蛳粉出口从受阻到井喷的实例,再结合一些在困局或顺境中墨守成规毫无出路,甚至转胜为败的相关事例,来进一步论证发展需要于困局中寻出路,于变革中求发展的观点。最后,还可从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少年,更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战力的力量。
【参考立意】
(1)以困局为挑战,在创新中发展。
(2)不惧新挑战,求新迎变局。
(3)困局中从容乐观,自有新局柳暗花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模拟作文题练习(共10篇,附写作指导),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模拟作文题练习(共10篇,附写作指导)6,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模拟作文题练习(共10篇,附写作指导)5,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