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答案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考试 答案.docx
    • 试卷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试卷.pdf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考试 答案第1页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考试 答案第2页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考试 答案第3页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试卷第1页
    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试卷第2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考试答案docx、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第学期第阶段考试年级历史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ABBABB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BACDBC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CBBBABBB 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古代中国敬老思想极其重要,并且延伸到“对祖先的崇敬”,反映血缘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强,故选C项;儒家思想核心为“仁”,重视社会秩序,对鬼神“敬而远之”,排除A项;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生活政治化的表现,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由材料“周武王时,(原臣服于商的)侯伯尚有千余”可知西周灭商后,还有一定数量臣服于商的诸侯国,因此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对古代帝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通过“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故选B项;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开疆扩土,这是分封制的影响,不是分封制的目的,排除A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西周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华夷之辩强调华夏与蛮夷之间的区别,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3【答案】A【解析】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项正确;“家天下”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产物,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B项错误;在分封制之下,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并不是直接行使管理权,故C项错误;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统治者将国家的各种权力集中于一身,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由材料“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可知礼乐制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是一套严密的制度,有利于形成对周天子的认同,促进国家观念的形成和民族间的融合,故选B项;西周礼乐制维护了等级规范,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性,排除A项;礼乐制就是贵族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D项。5【答案】B【解析】世官制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用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衰亡,与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不符,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能够有效避免家族内耗,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分封制在秦朝时被郡县制所取代,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不符,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形成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据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了森然的等级序列,故选A项;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排除B项;周天子是永远的大宗,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封国内诸侯就是大宗,卿大夫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因而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这是宗法制的内容,而材料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7【答案】B【解析】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宗族关系,与宗法制有关,古代家谱修撰表明我国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选B项;分封制是指分封的诸侯国,材料所说的家谱与血缘关系有关,也就是与宗法制有关,排除A项;封建家长制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不是反映封建家长制,排除C项;家谱文化博大精深是指家谱文化的内涵丰富,材料反映的只是家谱修撰的现象,排除D项。8【答案】B【解析】什伍连坐制度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不是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错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和什伍连坐制度都是打击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保障兼并战争的胜利是奖励农战的措施,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由材料“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可知秦朝政府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加强了对地方和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A项;“分布合理”不符合封建社会史实,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得官僚政治制度发展完善,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分工明确,彼此牵制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九卿都属于中央的官职,是三公之下的直属机构,不能体现垂直管理、分层管理,故C项错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与材料九卿的分工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王国辖郡的数量多于中央辖郡,说明西汉大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辖人口数多于中央,并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经被王国势力所控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辖人口数多于中央,没有体现人民对中央集权的态度,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国辖郡与人口数均高于中央辖区,但这并未破坏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明中央辖区所辖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故D项正确。12【答案】A【解析】由材料“尚书台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可知东汉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故选A项;“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尚书台权力的扩大就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能偷换概念为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刺史本是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官员,后来刺史职权扩大,东汉时期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这不能导致监察权力加强,故A项错误;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与国家统治是否稳定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由材料“宣帝明确要求郡国向朝廷推荐尊孝道之人。以后地方推举人才,孝行成为必须考察的指标”可知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标准从汉武帝时期的注重品行卓越和行政能力,逐步发展为以孝道为依据,结合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说明儒学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加强,故选A项;“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一时期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材料无法体现出察举制的弊端,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选官的标准,不能偷换概念为选官的范围,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材料中“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反映出魏晋时期官学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只能体现出家学体系形成,与弊端日显无关,故B项错误;“学术中心移于家族”,但这些家族一般也是士大夫家族,世家大族凭借学术影响政治,成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C项正确;这些家族是士大夫家族,而不是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推行封建化和汉化政策,实现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与汉族的民族大融合,故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故选D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孝文帝前期改革推进封建化的影响,属于当时的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与问题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主要是推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加强皇权不是其主要影响,排除B项;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属于对当时北魏政权的影响,与材料问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不符,排除C项。1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隋文帝的所作所为,即“按功赏赐臣民”、“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等内容可知,隋文帝比较重视民间疾苦,据此可知,隋文帝的行为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在题干中未涉及隋朝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隋文帝重视民意,未涉及战争问题,排除C项;“企图实现长治久安”是隋文帝的目的,但是题干中隋文帝的行为更能够显示出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中央派遣御史对地方巡查,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仅列举了御史,不能得出当时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20【答案】B【解析】由材料“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可知中央任职的官员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并有一定的工作业绩,这一做法旨在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故选B项;地方官是调任京官的条件,其本身的地位并未变化,排除A项;“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保证”过分夸大史实,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节度使手握重兵,兼管营田使、支度使及道采访使,即节度使掌握军权、财政权等,其权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地方节度使手握军权、财政权等,不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项;“彻底废除”说法错误,郡县制一直存在,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有的藩镇仍然效忠中央,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23【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对于归附的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集中安置、内部自治的羁縻政策,这一做法基本沿袭借鉴了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理念,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便利民族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C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体现在典章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材料所述“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不符合这一主题,故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膨胀等密切相关,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尤以中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开发”一词表述有误,故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可知宋代实行财、政、军分权制衡的方式,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对文臣和武将的特别重视,排除A项;“财、政、军三权分立制”的做法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有利于通过分权制衡,强化皇权,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重点表达了宋代科技文化发达的现实,而这一现象不是科技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影响大,故B项正确;“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主旨在于强调国家的政策对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强调政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而没有说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故D项错误。26【答案】B【解析】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其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故选B项;宋代只保留隋唐传统官称,而不是继承隋唐政治传统,排除A项;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不涉及提高士人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未体现创新官员监察机制,排除D项。27【答案】A【解析】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知变法目的是生财,故选A项;据材料“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并不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费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知并不增加民间税负,排除D项。2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机构是行中书省,其职责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其长官左、右丞的权利非常大,这就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行中书省长官的权利问题,不涉及其官员数量问题,排除C项;左、右丞的职责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是整合地方权力,而不是分割地方权力,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让行省无险可据,无法体现满足中央财政的需要,故A项错误;让行省无险可据,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故B项正确;这样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故C项错误;元朝设置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并非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30【答案】B【解析】由材料“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可知行中书省即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管理地方事务,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元朝中书省享有决策、审核、执行的权力,权力扩大而非削弱,排除A项;行省是元朝统治者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6分)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8分)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32【答案】20分)1)基本历程:①秦——东汉末:由(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2分)②魏晋南北朝——唐前期:由(州,郡、县)三级制变成(郡/州、县)两级制。(2分)③唐后期:由(郡/州、县)两级制变成(道/方镇、州、县)三级制。(2分)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幅员扩大。(4分)2)特点:“路”不设置统一的机构、长官、行政中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2分)影响: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影响行政效率与地方治理能力。(4分)3)规律: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4分)
     

    相关试卷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20235高一历史第二阶段试卷docx、20235高一历史第二阶段考试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时,诸侯,左传记载,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秦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