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高二历史第五次周考
范围:选必三第一单元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 (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 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2.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3.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4.《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5.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
A.“齐物”;“逍遥” B.“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C.“天行有常”;“仁政”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7.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8.在今新疆和甘肃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 )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9.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 )
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
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 )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12.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13.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14.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1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17.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18.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西学东渐”深入 B.民族危机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思想解放运动推动
20.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8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四: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德目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五: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1483—1541)出身灶丁,早年以商贩为生,三十八岁始就学于王阳明门下。王艮虽然继承了王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但他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提出一些颇具独创性的看法。王艮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将神圣性的“道”与百姓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王艮的“格物”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他指出:“物格,知本也。”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尊身”的观点:“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这种思想包含着维护个体生存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意义,对明朝中后期思想文化影响甚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4分)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表现出的价值取向(4分),概括他们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4分)
(5)据材料五,指出王艮心学思想独创性的表现。(6分)
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题,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桃江一中高二历史第五次周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B | C | C | B | D | B | D | D | D | A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B | A | D | D | C | C | B | B | C |
二、非选择题
21、(1)民本思潮:儒家/墨家。专制主义:法家。(4分)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任答2点4分)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特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4分)
(4)取向:责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自觉。(任答两点得4分)
方式: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劝谏君王提升道德修养;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参与构建社会秩序。(任答2点得4分)
(5)表现:注重“百姓日用”;“格物”贵在“安身立本”;“尊身”“尊道”合一(6分)
22、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
论证: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百家争鸣、儒学、科技文艺的继承发展都可以)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民族交流的角度一定要有)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他角度的中外交流亦可)
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观点: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论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学生说到一个时期,有阐述即可给3分,总分不超过12分)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代史书记载,据唐代《续高僧传》记载,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作为个案,下表反映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