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英语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北京A卷)(考试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北京A卷)(考试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依据是_________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北京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噬菌体、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共同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B.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C. 遗传物质都是DNA D. 组成成分都含蛋白质
2、载体蛋白甲和乙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Na+浓度差由膜上的钠钾泵来维持。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Na+浓度差具有的势能可为C6H12O6跨膜运输供能
C. 图中细胞的膜外pH高于膜内
D. 图中的钠钾泵还具有催化功能
3、氰化物(CN-)对线粒体具有毒害作用,下图显示其对细胞膜电位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线粒体产生ATP维持细胞膜电位 B. CN-对线粒体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C. CN-会导致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N-导致线粒体的外膜产生ATP
4、现有野生型稻品种甲和品种乙,甲用γ射线诱变处理后,经筛选获得稀突变体丙、丙分别与甲和乙杂交,统计下F2穗形,结果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 F2 | ||
总数 | 正常 | 突变 | |
甲×丙 | 118 | 91 | 27 |
乙×丙 | 1132 | 860 | 272 |
A. 穗形性状中稀穗对正常穗为隐性
B. 控制穗形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F1测交后代中正常株:突变株≈1:1
D. 控制甲和乙穗形的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5、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岷山等山系,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区域。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也增加到1800多只,圈养的大熊猫也超过了500只。 2021年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上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熊猫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增加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在大熊猫种群不同活动区域间建立走廊,可以减少地理隔离,增加基因交流
D. 濒危等级的下降说明我国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可完全将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
6、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采用了植物偏好的密码子,大大提高了棉花细胞中抗虫蛋白的表达量,如将天冬氨酸的密码子由GAU改为GAC。此过程发生的变化有( )
A. 抗虫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 抗虫基因转录的mRNA含量增加
C. 抗虫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
D. 棉花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
7、三碘苯甲酸(TIB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将TIBA喷洒在植株顶端能够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分化和生长。据此分析,以下推测最合理的是( )
A. TIBA阻碍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TIBA提高了植株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
C. TIBA促进了植株顶芽处生长素的合成
D. TIBA能够增强植物内源生长素的作用
8、腺苷是一种重要的促眠物质,腺苷与受体结合后促进睡眠。咖啡因与腺苷竞争受体,使神经元兴奋,起提神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1分子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生成腺苷
B 咖啡因刺激神经元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 咖啡因与腺苷结构相似,但无腺苷的作用
D. 腺苷与受体结合后,咖啡因不能起提神作用
9、鸢尾素是运动时释放的一种小分子肽类激素。为研究鸢尾素与学习认知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构建了鸢尾素基因敲除小鼠,运动训练或静止后,记录小鼠在水迷官不同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在目标平台上停留时间与学习记忆能力正相关),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自变量是不同平台,因变量是小鼠在不同平台停留的时间
B. 运动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目标平台停留时间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
C. 运动能提高小鼠体内的鸢尾素含量进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D. 鸢尾素需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10、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 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 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 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阳性,但无临床症状,不存在传播风险
11、芒果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呼吸突然增强至原来的35倍左右,而后又突然减弱,随后果实进入衰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呼吸时,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
B. 细胞呼吸增强时,果实内乳酸含量上升
C. 细胞呼吸减弱时,第一阶段产生的CO2减少
D. 低O2或高CO2处理,有利于芒果的贮藏
12、研究人员将红隼的雏鸟转移到不同的巢中,形成雏鸟数量减少的巢(3~4只)、正常的巢(5~6只)和扩大的巢(7~8只)。统计冬季雌、雄亲本的存活比例,结果如下图。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推论不合理的是( )
A. 雄性亲本在抚育雏鸟过程中不发挥作用
B. 养育较多后代对双亲成活率有负面影响
C. 育雏规模的改变会影响红隼的性别比例
D. 育雏规模的改变会影响红隼的种群数量
13、下列生物学实验中都用到了酒精,有关酒精的作用和体积分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实验名称 | 酒精作用 | 体积分数 |
A |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提取绿叶中色素 | 100% |
B | 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 | 漂洗被解离后的根尖 | 95% |
C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采集 | 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 | 70% |
D |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 | 洗去浮色 | 50% |
A. A B. B C. C D. D
14、啤酒发酵依赖于发醇工程,产品质检可应用“电子舌”,电子舌可根据不同滋味信号传感器呈现的响应值对啤酒风味进行评价,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啤酒主要经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制成
B. 发酵原料应含有糖类作为发醇菌种的碳源
C. 发酵液L1和L2口味相似,而L3涩味较强
D. 菌种选育可依赖于突变筛选或转基因技术等
15、玉米(2n=20)和水稻(2m=24)均为二倍体植物,某实验小组拟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富含β-胡萝卜素的“黄金大米”植株,过程设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
B. 过程②中常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黄金大米”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2
D. 该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 6题, 共 70分。
16、为研究外来植物的引入对本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展开了相关实验。
(1)研究人员构建多个实验生态系统。系统中添加的外来植物、当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和食草动物构成了_____。所有实验系统外均用透光的网膜隔离,目的是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保证生产者光合作用所需光能
b、防止系统内外动物迁出、迁入
c、阻止实验系统内的热能散失
(2)请在图中补充文字、箭头及相应的生理过程,完善实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_____
(3)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实验系统(引入的外来植物比例不同)的部分指标如图所示。
①结果显示,随外来植物所占比例升高,_____。
②随着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增加,沿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
(4)近期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即通过某种方式抵消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实现CO2“零排放”。根据实验结果及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对碳中和的影响。_____
17、植物的生长与氮素的吸收、同化、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烟草叶片光合作用中的氮素利用进行了相关研究。
(1)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氮与____离子参与组成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驱动水的分解和__________物质的合成;RUBP羧化酶将CO2固定为_______,再进一步被还原为糖类。
(2)科研工作者对烤烟品种K326施加不同的供氮量处理, 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 氮浓度(mmol/L) | 比叶氮(g/m2) | 叶绿素含量(mg/dm2) | 叶绿体CO2浓度(μmol/mol) | 净光合速率(μmol/m2/s) |
低氮 | 0.2 | 0.5 | 1.6 | 75 | 9 |
中氮 | 2 | 0.95 | 2.8 | 125 | 15 |
高氮 | 20 | 1.1 | 3.0 | 80 | 14.9 |
注:比叶氮表示单位叶面积的氮素的含量
①从表中数据可知,氮素对烤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人员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施氮提高了________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速率;但在高氮情况下,_________成为影响光合速率持续升高的限制因素。
(3)植物光合系统中的氮素分配受供氮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叶片光合系统中氮素的含量及分配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
注:叶片氮素可分为光合氮素和非光合氮素;前者包括捕光氮素和羧化氮素
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中氮,高氮环境下,氮素从___________向________转化,且羧化氮素所占比例降低,影响RuBP 羧化酶活性,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
(4)综合以上信息,从物质与能量的角度对烤烟种植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
18、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坏死。为阐明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死亡的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____________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____________构成。
(2)为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手术:颈部切1cm长切口,插入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1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缝合皮肤。在恢复血流24h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结果如图1,并检测大脑组织内Sirt3蛋白表达量,结果如图2。
对照组小鼠的处理应为____________。图1脑切片中深色部分是正常组织,浅色部分是缺血造成的梗死部分。由染色结果可知,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制备____________(选填“成功”或“不成功”)。图2结果显示,对照组大脑两侧Sirt3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实验组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以小鼠海马神经元为材料,在体外模拟(2)实验。实验组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将海马神经元置于常态条件培养8d→转入“氧糖剥夺”条件(无糖培养基、低氧气体环境)培养1h→转入常态条件培养12h→检测神经元的损伤情况、神经元内Sirt3蛋白表达量。实验中“氧糖剥夺”的目的是模拟体内____________条件。实验结果显示,体外实验中神经元的变化与体内实验基本一致。
(4)已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神经元损伤。推测Sirt3蛋白能够避免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证明这一推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 实验处理 | 检测指标 | |||
步骤1(24h) | 步骤2(8d) | 步骤3(1h) | 步骤4(12h) | ||
甲组 | 用不含Sirt3基因表达质粒的慢病毒感染细胞 | 常态条件培养 | 常态条件培养 | 常态条件培养 |
|
乙组 |
|
| |||
丙组 |
|
|
注:慢病毒是一种常用载体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合适的实验处理,填入上表完善实验设计____________。
a.用不含Sirt3基因表达质粒的慢病毒感染细胞
b.用含有Sirt3基因表达质粒的慢病毒感染细胞
c.常态条件培养
d.“氧糖剥夺”条件培养
e.检测Sirt3蛋白表达量
f.检测线粒体功能
19、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小题。
肿瘤来源外泌体促进预转移部位免疫抑制的机制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转移需要有免疫抑制表型的巨噬细胞提前浸润到预转移部位。那么这些巨噬细胞是如何获得免疫抑制表型的呢?
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在肿瘤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之一,科研工作者利用肿瘤来源的外泌体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研究人员将小鼠肺上皮细胞和小鼠肺癌细胞的外泌体分离出来,通过尾静脉将它们注射到已经移植肺癌细胞皮下瘤的小鼠体内,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显示,注射了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小鼠,肺部有更多的转移细胞,而且这些小鼠肺部巨噬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含量比其它两组要高。通过RT-PCR技术分析肿瘤来源外泌体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内PD-L1的mRNA含量,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中PD-L1的mRNA增加。
科研人员用小鼠肺癌细胞的外泌体处理后的巨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与没有用外泌体处理的巨噬细胞对比,实验组中T细胞的增殖减弱。
为了研究肿瘤细胞外泌体导致巨噬细胞PD-L1蛋白表达上调的机制,研究人员将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注射到TLR2(巨噬细胞的一种膜蛋白)缺陷的小鼠体内,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的PD-L1没有增加;将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注射到已经移植了肺癌细胞的TLR2缺陷的小鼠体内,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巨噬细胞的PD-L1没有增加,且小鼠转移细胞明显减少。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外泌体与TLR2结合后能够激活NF-kB,NF-kB作为关键的转录因子,可以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同时NF-kB可使巨噬细胞内NOS2的量增多,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导致更多的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研究人员用乳酸直接处理巨噬细胞,发现PD-L1表达增加。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识别并接触、裂解肿瘤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细胞,属于_____________免疫。
(2)本文中的RT-PCR技术需要先提取肿瘤来源外泌体处理后的巨噬细胞的mRNA,然后在_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获得cDNA,再用_____________的DNA片段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反映PD-L1在巨噬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水平,用以表示其表达水平。
(3)从文中信息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
A. TLR2是巨噬细胞膜上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受体蛋白
B. 巨噬细胞PD-L1表达具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
C. 肿瘤细胞的外泌体可以增加巨噬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 免疫抑制表型的巨噬细胞具有有氧呼吸减弱的表型
E. 无氧呼吸在驱动巨噬细胞PD-L1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4)从抑制癌细胞转移的角度提出肿瘤治疗思路_____________。
20、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会降低番茄产量、破坏番茄口味。研究番茄的抗病机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番茄的抗病和易感病为一对____________。利用番茄抗病品系甲,培育出两种纯合突变体,突变体1表现为中度易感病(患病程度介于抗病和易感病之间),突变体2表现为易感病。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组合 | F1植株数量(株) | 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数量(株) | ||||
抗病 | 中度易感病 | 易感病 | 抗病 | 中度易感病 | 易感病 | |
品系甲×突变体1 | 7 | 1 | 0 | 36 | 11 | 0 |
品系甲×突变体2 | 7 | 0 | 0 | 25 | 0 | 7 |
①上述杂交实验结果表明,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推测突变体1和突变体2均为单基因突变体,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②品系甲与突变体1杂交,F1中出现1株中度易感病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
A.品系甲自交的结果
B.突变体1自交的结果
C.品系甲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抗病基因发生了突变
D.突变体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2)已知品系甲中存在抗病基因D,为确定突变体1、2的突变基因与基因D的位置关系,利用基因D缺失的易感病番茄品系乙(其他遗传信息均与品系甲相同)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组合 | F1植株数量(株) | 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数量(株) | ||||
抗病 | 中度易感病 | 易感病 | 抗病 | 中度易感病 | 易感病 | |
品系乙×突变体1 | 0 | 9 | 0 | 0 | 71 | 25 |
品系乙×突变体2 | 0 | 10 | 0 | 0 | 32 | 30 |
①突变体1中突变基因与基因D在染色体上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②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品系乙与突变体2的杂交结果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F1的配子)。
21、乳酸菌耐酸能力对菌株自身生长、在人体胃肠道微环境中发挥益生作用至关重要。
(1)乳酸菌通过呼吸作用在______中合成乳酸,导致细胞内和生存环境pH逐步降低,抑制细胞生长。
(2)为探究乳酸菌的耐酸机制,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乳酸菌在不同pH的液体培养基中37℃静置厌氧培养,并在0min、30min、60min分别取样,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
酸耐受反应是乳酸菌应对酸胁迫时在细胞代谢等方面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选择酸耐受反应的胁迫条件为pH5.0,依据是_________。为进一步确定,研究者在pH6.5和5.0条件下培养乳酸菌,然后进行pH3.7酸致死处理后统计存活率,若_________,则可确定酸耐受反应的胁迫条件为pH5.0。
②研究者发现,经酸胁迫后,乳酸菌的hpk基因表达上调。为研究hpk基因的功能,利用S质粒构建hpk基因突变的乳酸菌菌株。S质粒上有红霉素抗性基因,但是S质粒不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只有交换到宿主DNA上才能传代。请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正确的实验步骤并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
A.转化乳酸菌
B.根据hpk基因的序列信息获得部分片段缺失的hpk
C.根据hpk基因的序列信息获得完整的hpk
D.将不同的乳酸菌涂布在含乳酸的固体培养基上静置培养
E.将不同的乳酸菌涂布在含红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静置培养
F.将目的基因与S质粒连接构建重组S质粒
从上述培养基上初步筛选出来的单菌落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红霉素抗性基因后电泳,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_________是对红霉素有一定耐受能力的乳酸菌,而不是目标转化菌。
(3)为了验证hpk突变体的耐酸能力,应对野生乳酸菌和突变体进行的实验处理和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天津A卷)(考试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北京B卷)(参考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北京A卷)(全解全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依据是_________,5组相比,pH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