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习题
展开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19世纪末,美国各产业均出现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组织生产了美国工业制造品2/3以上的产品。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8在任)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监督、控制和管理垄断组织。他力促国会通过《商务和劳工部法》、《埃尔金斯法》,使政府有权过问企业内部事务。西奥多·罗斯福的反托拉斯政策(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B.日渐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C.破坏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 D.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延续
2.据统计,英国的煤炭产量由1770年的600万吨增加到1850年的4950万吨,这是由于( )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内燃机的普遍使用
C.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D.通讯工具不断革新
3.17世纪以来,英国的济贫院可以在院外对流浪者、失业者提供救济,老弱病残和失业壮汉都可以获得救济。19世纪30年代末以后,英国停止了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对有能力的劳动者的户外救济被禁止。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B.顺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
4.下表呈现了1843年英国财富分配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类型 | 人口(取近似值,百分比) | 年收益(百万英镑) | ||
农业 | 工业 | 总计 | ||
年收入超过150英镑的纳税人 | 1 | 63 | 165 | 228 |
年收入低于150英镑的上层工人和中产阶级 | 1 | 20 | 62 | 82 |
体力劳动者 | 5.5 | 42 | 80 | 122 |
A.英国社会财富的流动性较大
B.阶级矛盾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C.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5.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修建了铁路并展现出铁路运输的潜力,此时的德国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英、法,但不甘落后的德国人也开始修建铁路。下图是1840—1851年德国从英国和其他国家进口机车数量以及自产机车数量的数据统计表(单位:辆)。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 B.德国铁路建设助推本国工业发展
C.德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D.德国统一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6.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明确规定工厂雇佣的劳动者要接受培训教育;1898年的《技术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学制。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这些举措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B.人文主义对个人技能的强烈关注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激烈
7.下图为史学家科林·弗林特绘制的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周期的殖民扩张带来世界市场的形成 B.第二周期的殖民扩张与自由主义盛行有关
C.第一周期的殖民收缩主要受亚洲觉醒影响 D.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推动第二周期的收缩
8.下表是全伦敦各等级比例(1889年)
各等级 | 人数 | 占比 | 合计 |
最穷的一类 | 37610 | 0.9% | 30.7%处于贫困状态 |
非常穷的一类 | 316834 | 7.5% | |
穷人 | 938293 | 22.3% | |
生活不错的工人 | 2166503 | 51.5% | 69.3%生活相当不错 |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上的人 | 749930 | 17.8% |
表数据反映出,当时英国( )A.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城市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C.贫富分化得到有效抑制 D.建立工人政权条件成熟
9.经过工业革命, 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利润主要流向了欧洲,其他地区受益甚少,但是这一过程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C.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 D.加快了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过程
10.1830年第一列火车在法国出现时,诗人写诗攻击它破坏了田园风光,农民担心土地被征用,马车夫担心失去饭碗,当权者纠葛于它的安全和建造费用。这说明,当时法国( )
A.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先进 B.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
C.农村地区已向城市化过渡 D.工业化发展存在障碍
11.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下列项中,属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变革有( )
①成立东印度公司 ②建立文官制度 ③出现汽船、火车 ④禁止黑奴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根据资料记载,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A.引发了生产力的飞跃 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D.促进了经营理念革新
13.1801年到1851年,英国新增城市数量为119个,但同时也有40个城市消失了,这时期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建设新城 B.圈地运动 C.城市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
14.有学者说:“英国在十七八世纪,相继在多层保护财产合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因素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 )
A.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B.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
C.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15.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的速度,福特汽车才得以在此后十年中零售价降低紧了三分之二。福特式的“创新”( )
A.适应了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B.促进了标准化生产的出现
C.造成了劳动力严重过剩 D.促进了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16.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成交,现场看货的传统方式让位于凭样品签约,期货交易额增长很快。1852年英国把自由贸易作为基本国策,先后和一些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希腊、土耳其、波斯、中国、日本等,其中大多数是不平等的贸易协定。据此可知当时( )
①商业经营形式出现新变化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④世界贸易呈现多中心新格局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这些主要用以供应日益发展的工业,以便出口制成品。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材料二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农业为例,简析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所学知识,就“汤浅现象”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19世纪末老罗斯福在面对垄断组织疯狂扩张之时,敦促国会通过一些列法案试图限制垄断,体现出一定的国家干预,A选项正确;此处国家的干预和经济危机并无关联,经济危机恰恰是放任的结果,排除B项;此题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体系内权力平衡的打破,题干中“他力促国会通过《商务和劳工部法》、《埃尔金斯法》”只是罗斯福对国会的建议,不能理解为行政权干预立法权,排除C选项;根据材料“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监督、控制和管理垄断组织”、“使政府有权过问企业内部事务”可知,罗斯福总统任上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题干涉及的时间1770至1850年,我们不难判断出,此周期英国在开展工业革命,材料中英国煤产量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广泛运用,需要煤炭作为燃料,A项正确;内燃机的普遍使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史实,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信息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煤炭的大量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通讯工具不断革新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煤炭不相关,材料与没有涉及通讯工具不断革新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末正属于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失业者、流浪者中会有劳动力人口,取消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济贫院变成慈善机构,有助于让劳动力转归工厂就业,从而解决工业劳动力问题,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顺应了社会转型需要,B项正确;取消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不一定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排除A项;流浪者、失业者不能有效得到救济,实际上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C项;福利国家的建立始于二战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年收入超过150英镑的纳税人只占总人口的1%,但他们的年收益要远远多于占总人口5.5%的体力劳动的收益,这体现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1843年是工业革命期间,所以表格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能说明社会财富流动性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差距扩大,并不是阶级矛盾,而且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而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意“1840—1851年”可知此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从图中的数据可知1840-1850年德国机车自产量低于100,主要依赖从英国等国家进口,而在1851年德国机车自产量迅速增加接近700量,说明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国内制造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A项与史实不符而且从图中数据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1851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等国家才成为主导国家,德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与史实不符而且图中数据也没有对各国制造业水平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德国尚未完成统一,而且从图中数据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英法通过立法、创办职业学校,提高工人的技能素养。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技术水平需要适应机器化生产,因此英法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工人职业教育发展,C项正确;民主政治涉及政治权利,而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而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据材料可知,第二周期的扩张是指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25--1900年)。结合所学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开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主张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财富,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亚洲觉醒发生于20世纪初,而且第一周期属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第二周期的扩张是指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殖民地数量处于上升时期,而不是收缩,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30.7%处于贫困状态”和“69.3%生活相当不错”可知,188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伦敦仍然30.7%的穷人,反映城市贫困问题仍然严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排除A项;材料仍然有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伦敦穷人较多,不能得出工人阶级政权的建立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全球通过分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材料与扩大东西方的差距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助推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出现火车后诗人、农民、当权者都对它持怀疑态度,可知当时法国工业化发展存在障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出现火车后诗人、农民、当权者都对它持怀疑态度,不涉及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先进,排除A项;法国在1830年才有第一列火车还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人民对火车出现的态度不体现农村地区已向城市化过渡,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据材料“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政治体制从贵族化向精英化、平民化的演进,于是需要一套合适 的文官制度选拔官员,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家在东方建立东印度公司 ,进行殖民扩张,①与题意无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蒸汽机的使用,出现汽船、火车,③正确;工业革命解放了劳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需要广大的世界市场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因此英国率先废止黑奴贸易,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8世纪初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增加,结合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城市人口比重不能全面反映生产力的飞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营理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工业革命始于1765年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产生了许多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材料“1801年到1851年,英国新增城市数量为119个”反映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国家建设新城是适应城市化的需要,不是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排除B项;城市环境恶劣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英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干预的因素突出,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都是自由主义的体现,结合材料中“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这一信息,可知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关系出现变革,使以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等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国家和市场的功能不断增强可知,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分工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科技与工业的结合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福特式的“创新”的指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适应规模化的生产需要,A项正确;流水线生产之前就出现了标准化生产,排除B项;劳动力并不会因此而过剩,揍他C项;电力在他的创新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1852年英国把自由贸易作为基本国策,可知①商业经营形式出现新变化正确,根据所学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③正确,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不符合材料的时间,②错误,排除B项;世界贸易呈现多中心新格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而材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④错误,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不符合材料的时间,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收入增加;粮食和牲畜产量高。
原因:经营农业的观念的更新;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近代科技的发展;海外市场扩大。
(2)成就: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全脱贫;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任答3点即可)
特点:成就巨大;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任务(或目标)明确;涉及面广。
(3)问题:农业发展中农民的利益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动力问题。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可以得出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一“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可以得出农业收入增加;根据材料一“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可以得出粮食和牲畜产量高。
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可以得出经营农业的观念的更新;根据材料一“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并结合所学,1846年-186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近代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并结合所学,英国殖民地广阔,海外市场扩大,经济作物和原材料可以进口,有利于保障粮食作物等的种植面积。
(2)成就:根据材料二“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可以得出农民收入提高;根据材料二“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可以得出农村贫困人口全脱贫;根据材料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以得出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根据材料二“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得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特点:根据材料二“‘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结合所学,我国把农业农村建设纳入五年计划中,体现了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成就巨大;根据材料二“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可以得出任务(或目标)明确;根据材料二我国农业农村建设涉及到粮食增收、农民收入提高、脱贫、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可以得出涉及面广。
(3)根据材料一“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可以得出农业发展中农民的利益问题;根据材料一“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可以得出存在农业动力问题;根据材料一“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并结合所学可知,过分依赖国外粮食进口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
18.示例一:
观点:科技发展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阐述: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了一大批善于创新的科学巨匠,如伽利略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经济发展。
17世纪以来,英国人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者大多是英国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成为“世界工厂”。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科技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国家力量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举德国、法国、美国的例子均可)
示例二:
观点:社会环境影响科技中心的转移。
阐述:14世纪以来,意大利商品经济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经济繁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代表,如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及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出现了一大批善于创新的科学巨匠,如伽利略、布鲁诺等。
随着文艺复兴的扩展,以及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相继开展,德意志科技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德国工业迅速崛起,为科学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德国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综上所述,有利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科技中心的转移。(举英国、法国、美国均可)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从意大利到 英国到 法国到德国到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中心的转移主要和本国科技发展以及本国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等有关,还与国际环境有关,故同学们可以从这些影响因素里面选择一个你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去拟定论题,进行阐述,记住,内容阐述一定要紧扣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记得简单小结。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一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训练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