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示范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鲁迅简介,自主学习整体感知,题目分析,百草园,叫天子,三味书屋,深入探讨,自题小像,课外扩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作品:小 说 集: 散文诗集: 散 文 集: 杂 文 集:
回顾鲁迅和《朝花夕拾》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原名( ),字( )。我国伟大的( )。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书名意思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童年往事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可以说这是一曲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下列划线字你能正确地读出来吗?
确凿( ) 菜畦( ) 桑椹(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 珊瑚( ) 宿儒( ) 敛 ( ) 脑髓( ) 陌生( ) 觅食( ) 竹筛 ( ) 秕谷( ) 窦 ( ) 蝉蜕( ) 书塾( ) 渊博( ) 倜傥( ) 人声鼎沸( )豁( )人迹罕至( )
人迹罕至——人声鼎沸——高枕而卧—— 鉴赏——渊博——方正——宿儒——
少有人来。 人声喧闹。 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 (即“高枕无忧”)鉴别欣赏。形容学识深广。正派。书念得很多的老者。
讨论并归纳: 作者用“从……到……”的词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同时也表明了文章主要是以空间变换(地点变换)为顺序记叙的,在内容就可分为两大部分。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重要信息?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百草园的生活(1—8)
过渡 承上启下 (9)
三味书屋的生活(10—24)
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个方面:1)美丽的景物(2段);2)神奇的故事(3-6段);3)雪地捕鸟(7-8段).
第1段中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明确:“似乎”用来说明离开百草园已经多年,印象模糊,“我”恐怕记忆不真;“确凿”,表明 “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留在脑海里的印象确实如此。
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等14种景物。
第二段作者写百草园都写了哪些景物?
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一带,现在篆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
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词语连在一起的?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 以“面”烘托“点”,又以“点”映照“面”,既完整,又生动。
第二段描写的景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 ﹚﹙ ﹚﹙ ﹚﹙ ﹚﹙ ﹚﹙ ﹚
﹙ ﹚﹙ ﹚﹙ ﹚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
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木莲果何首乌根覆盆子
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4)泥墙根一带有什么趣事?(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①听蟋蟀、油蛉弹唱②翻砖找蜈蚣③按斑蝥④拔何首乌⑤摘覆盆子
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它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第7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前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景物,这里再单写一下冬天的捕鸟活动,正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百草园的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
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
第9自然段有何作用?怎样理解三个“也许……”句?
这一段是记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 三个“也许”句,表达了对“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原因的反复猜测,说明“我”是多么不愿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局部探究(三味书屋部分)
(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入学礼节教书先生教学内容同窗学友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3)文中作者如何描写寿静吾老师?
由此可见,寿镜吾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小结: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的人,不过,因为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所以也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4)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5)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枯燥无味的吗?有哪些趣事呢?
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3最好玩的是捉苍蝇喂蚂蚁4.先生读书入神时,可以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作戏,画画等。
(6)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不过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写此情节用意在于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7)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