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353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353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353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A卷)(全解全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 2,示例1,B 7,①家人之间的温情,BEG 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全解全析1.A 2.C 3.D 4.①“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②“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 5.示例1: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 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林黛玉生活习惯好静,这种红色过于热闹,不适 合;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示例2: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 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 显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想到贾母这是为她着想;②材料二说 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 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色多达526种”属于缩小了范围,原文中的表达是“中国色”网站收录的颜色 有526种,不一定只有这个数字。 C.进入启蒙阶段的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其标志是“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 D.“对部分色彩放弃”错,文中表述为“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写到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不是在进行对比论证,而是举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哲学内涵,“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更是张冠李戴,材料二是说“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 “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春天桃花开时)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 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用的就是本义而非象征义。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一“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可知,“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结合材料一“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可知,“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接受,也可以认为不会接受。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贾母在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黛玉潇湘馆换上,这种红色过于热闹,而根据林黛玉的生活习惯与喜好,林黛玉生活习惯好静,才学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所以不适合;②材料二说到“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显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选择红色窗纱是为整体环境考虑,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接受;②材料二说到“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6.B 7.A 8.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写出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②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如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③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坚守原则、有方法。 9.①家人之间的温情。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想干的实事,但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秉昆一家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②朋友之间的情义。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并动情流泪。③周秉义对街坊乡邻的情义。他心系乡亲,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错误,以偏概全,“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只是“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之一。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说法错误。原文信息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可见深刻魅力所在为“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关心百姓生活、平易近人、重感情的领导人形象;“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的性格特征。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周秉昆的眼睛和感觉刻画周秉义的形象。如“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用周秉昆感觉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的想法,侧面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文中说“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小说情感意蕴的能力。家人之间的温情。根据“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分析,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想干的实事,但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根据“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分析,秉昆一家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朋友之间的情义。根据“‘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分析,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并动情流泪。周秉义对乡亲的情义。根据“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分析,周秉义心系乡亲,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10.BEG 11.A 12.A 13.(1)西戎各部来请求归顺,(悼公)派魏庄子与他们结盟,从此晋国开始重新称霸诸侯。(2)有人劝说悼公,悼公才作罢,最终任用魏绛执政,派他去同戎、狄修好。 14.①他有识人之明,且知人善任。②他九合诸侯,和睦戎狄,功业显赫。③他心胸宽广,知错即改,从谏如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曾图谋打败晋国,魏颗在辅氏击退了秦军,亲手俘虏了杜回,他的功勋铭刻在景公钟上。“秦图败晋”中,“秦”是主语,“图败”是谓语,“晋”是宾语,结构完整,在“晋”后停顿;“于辅氏”是“却退秦师”的后置状语,在“于辅氏”后停顿;“其勋铭于景钟”中,“其勋”是主语,“铭于景钟”是谓语部分,故在“其”前停顿。即在BEG处句读。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后代没有官职显赫的继承人;没有后代。两句的“无后”含义不同。句意:安定了晋国,而他的后代却没有当大官的/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以没有子孙后代(男娃)最为重要。D.正确。放纵;淫邪之事。两句的“淫”意思不相同。句意:悼公知道祁奚果断而不放纵/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错误,应为重用他们的后代来卫护他们的宗族,而且这仅是对范武子、范文子的宗族的做法,而非对所有有功的人。故选A。13.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请服”,请求归顺;“盟”,结盟;“复霸”,重新称霸。(2)“说”,劝说;“止”,作罢;“卒”,最终;“和”,修好。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可知,他有识人之明,且知人善任。②由原文“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狄亲附”可知,他九合诸侯,和睦戎狄,功业显赫。③由原文“或说悼公,悼公止”可知,他心胸宽广,知错即改,从谏如流。参考译文:材料一:二月乙酉日,晋悼公即位。他任命吕宣子为下军元帅,说:“在邲之战中,吕锜在上军辅佐智庄子,俘获了楚国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才使子羽免于祸难。在鄢陵之战中,吕锜亲自射中了楚恭王并打败了楚军,安定了晋国,而他的后代却没有当大官的,如今他的子孙不可不提拔。”他任命彘恭子为新军元帅时说:“他是范武子的小儿子,范文子的同母兄弟。范武子申明法令,安定了晋国,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他制定的法令。范文子一生劳苦勤勉才平定了诸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仰赖他的功绩。这两个人的功德,难道可以忘记吗!”因此让彘季卫护他的宗族。任命令狐文子为新军元帅时说:“以前战胜潞国的战役中,秦国曾图谋打败晋国,魏颗在辅氏击退了秦军,亲手俘虏了杜回,他的功勋铭刻在景公钟上。直到今天后代还没得到举荐,他的儿子不可不起用。”悼公知道士贞子专心致志,博学多闻,而且致力于教育,就让他任太傅。知道右行辛能够靠计算推理,明白万物变化而成就功业,让他任司空。知道栾纠善于驾车来配合军政,让他任国君战车的御者。知道荀宾力气大而不暴虐,让他任车右。栾伯请求委任公族大夫,悼公说:“荀家朴实敦厚,荀会好学聪明,栾黡果敢决断,无忌沉着镇定,便让这四个人当公族大夫。对于那些难以矫正的富贵子弟,之所以要让朴实宽厚的人教育他们,让好学聪明的人辅导他们,让果敢决断的人告诫他们,让沉着镇定的人修正他们。因为由朴实宽厚的人教育他们,就会变得处事周全而不懈怠;由好学聪明的人辅导他们,就会变得柔顺而明事理;由果敢决断的人告诫他们,就会知道过失而不隐瞒;由沉着镇定的人去修正他们,就会变得稳重专一。”于是就让这四个人任公族大夫。悼公知道祁奚果断而不放纵,便让他任中军尉。知道羊舌职聪明敏捷,让他辅佐祁奚。知道魏绛勇敢而不乱纪,让他任中军司马。知道大夫张老智慧而不欺诈,让他任中军的元候。知道铎遏寇恭敬而诚实坚强,让他任上军尉。晋悼公初次会合诸侯是在虚朾,目的是援救宋国。他派遣张老到各诸侯国去宣扬国君的美誉,并且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吕宣子死后,悼公认为赵文子有文德,而且能够关心军国大事,便派他帮助统帅新军。五年,西戎各部来请求归顺,(悼公)派魏庄子与他们结盟,从此晋国开始重新称霸诸侯。材料二:魏绛侍奉晋悼公。悼公三年,同诸侯盟会。悼公的弟弟杨干搞乱队列,魏绛羞辱了他。悼公怒冲冲地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荣的,如今却侮辱我的弟弟! ”将要诛杀魏绛。有人劝说悼公,悼公才作罢,最终任用魏绛执政,派他去同戎、狄修好。戎、狄从此亲近依附晋国。悼公十一年,悼公说:“自从我任用了魏绛,八年之中,九次会合诸侯,戎、狄同我们合睦,这全靠您的努力呀! ”赐给魏绛乐器和乐队,魏降多次辞让,最终才接受了。15.A 16.①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象。②背景条件不同:王诗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李诗则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③运用的技巧不同:王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李诗是正面描写。【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这两首诗都是这一特点的典范作品”错,李白的诗是把将军英雄的形象放在一场败仗的突围战的背景下来表现的,从诗里“已合数重围”“独领残兵千骑归”可以看出。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李诗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百战沙场碎铁衣”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独领残兵千骑归”中“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王诗则写的是支部队,“红旗半卷出辕门”,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由此可见,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象,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两诗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李诗“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这是一场突围战。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选中敌军的一员悍将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王诗先写“红旗半卷出辕门”,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再写“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看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由此可见,李诗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王诗则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两诗背景条件不同。李诗正面描写战争过程,写将军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接着写“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像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像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王诗则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战争,先是环境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风沙遮天蔽日连日色都看不出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由此可见,李诗是正面描写,王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两诗运用的技巧不同。17.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唐•高适《燕歌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臆”“朔”“柝”“戍”“箸”“啼”。18.①舌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舌纹是人体的“第二张身份证” ③能体现出身体的不同症状 19.舌头具有配合牙齿咀嚼品尝食物、配合口腔发出语音、通过舌苔变化体现身体内部变化等三大功能。【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其实与指纹形成的原因一样,舌纹也由人体的基因所决定”可知,是在介绍舌纹形成的原因,再结合问号可知,是在问舌纹的形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舌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二空,根据上文“基因不同,舌纹就不同,即便是双胞胎,舌纹也是不一样的”可知,每个人的舌纹都不一样,那么舌纹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二张身份证”,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舌纹是人体的‘第二张身份证’”。 第三空,根据上文“中医有‘心热则舌裂而疮’的说法,即舌头表面纹路断裂,从中医上讲就是心火旺盛”可知,舌头表面纹路断裂能体现出心火旺盛,那么不同的舌纹现象,则可以体现出身体的不同症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能体现出身体的不同症状”。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由“我们依靠舌头在口腔内配合牙齿咀嚼食物,品尝味道,这是舌头的功能之一”可概括出“舌头具有配合牙齿咀嚼品尝食物的功能”,由“人类从出生之后牙牙学语开始,也需要舌头和口腔其他部位配合,发出语音,这是舌头的第二大功能”可概括出“舌头具有配合口腔发出语音的功能”,由“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观察舌苔,发现身体的各种病症,从而辨证论治,这是舌头的第三大功能”可概括出“舌头具有通过舌苔变化体现身体内部变化的功能”。题干要求改写成以“舌头具有”开头的长单句,可把概括出的三个句子“舌头具有配合牙齿咀嚼品尝食物的功能”“舌头具有配合口腔发出语音的功能”“舌头具有通过舌苔变化体现身体内部变化的功能”改成以“舌头具有”开头的长单句,“配合牙齿咀嚼品尝食物”“配合口腔发出语音”“通过舌苔变化体现身体内部变化”变成三个并列部分,共同修饰宾语“功能”,得出答案:舌头具有配合牙齿咀嚼品尝食物、配合口腔发出语音、通过舌苔变化体现身体内部变化等三大功能。20.①摩肩接踵 ②四面八方 ③依依不舍 21.拟人,描写海棠树的“炫耀”与海棠花的述说“喜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时代的礼赞。 22.“大家”指所有看花的人,“你”是第二人称,这里指赏花的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读者”。用“你”将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更有感染力。同时,转换人称也便于抒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语境“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人就更多了”,此处是说看花的人很多,可以用“摩肩接踵”。“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第二处,结合语境“伸张”“不断扩展”,此处是说向周围扩展,可以用“四面八方”。“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第三处,结合语境“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慢步移向别处去”,此处是说对此处的留恋,可以用“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可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海棠树的“炫耀”与海棠花的“说出自己的喜悦”,让海棠树和海棠花拥有了人的情感行为特征,增强语言的亲切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代的礼赞。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可知,文中写“大家”到公园里看花,“大家”指所有看花的人;从“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可知,“你”是第二人称,这里指赏花的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读者”。此处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可以将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有身临共境的真实感觉;同时,转换为第二人称以后,作者好像在和读者面对面交流,也便于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使表达更有感染力。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表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底蕴能催人向内自省,材料二表明科技发明的日新月异带来快节奏的更新换代。这两则材料从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来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适应快节奏社会的变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经受住时代的洗礼,这是当代青年当仁不让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能在继承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修养内心,不至于在快节奏社会中变得敏感脆弱,迷失自我,这是当代青年保持清醒的警惕之道。文章的立意应在二者的思辨之中展开。对此,写作时可以针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利弊分析,说明其过度便捷性反而会导致人们只知索取“嗟来之食”,而不能自己历经岁月沉淀去锤炼本领、修养身心。从而,说明我们当代青年在学习时不能过度依赖工具,而应学习自食其力,充分运用自己的努力与锻炼,让知识为我所用,让能力为我所有。此外,考生也可以拓展思路,从学习、认知之外的领域探讨“自身积淀”的必要性,如我们唯有经历自身积淀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保持对现实弊病的敏锐直觉,提高对问题的关注热情,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才能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等。【参考立意】(1)内化为己有,方是真本领。(2)不因工具便捷性而丧失自身能力。(3)努力而得的方是真才实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通用)(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3五省通用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通用)(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五省通用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通用)(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1五省通用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