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课件+练习)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07讲【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这是一份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07讲【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07讲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解析版docx、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07讲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
文言文字词
一、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例:“雨雪霏霏”“天雨墙坏”。雨:下雨。
例“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踢。
2.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天下苦秦久矣”。苦:苦于,被压迫。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
3.名词作状语。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高兴。《论语·学而》
2路转溪桥忽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出现。《西江月》
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意思是:喂养。《马说》
三、一词多义
(一)举
1. 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 发起,兴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 全:举世无双。
4. 提出:举一反三。
5. 任用: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道
1. 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 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3. 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 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四、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江河:古,专指长江和黄河;今,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
2.词义缩小
臭:古,气味;今,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3.词义转移
闻:古,听,是听觉;今,一般指“嗅觉”。
例:我闻其声,不见其身。(《诗经》)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爪牙:古,原指武臣或得力助手;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例: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fān)垣(yuán)。(《与凤翔邢尚书书》)
5.其他常见古今异义词
举例“或”:古,有的。今,或者。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思考:这些诗文在翻译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1.屠惧,投以骨。(《狼》)
投以骨:“以骨投(之)”,状语后置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何以解忧:“以何解忧”,倒装(宾语前置)
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句式,通常都有固定而明显的格式,我们在翻译中要注意把“……是……”翻译出来。
1.句式一:“……,……也。”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靠的是勇气。
2.句式二:“……者,……也”。这是最常见的格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3.句式三:“……,……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4.句式四:“……者,……”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该继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的句子中没有主语,有可能它的主语和前边句子的主语一样,有可能和后边句子主语一样,或者在谈话过程中为了显得不那么啰嗦就给省略了,这样的句子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把它省略的主语找出来。
例:损其家口,充狙之欲。(《朝三暮四》)——(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满足猕猴的食欲。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有时候一句话里有相同的动词,作者会对相同的动词进行省略。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3.省略宾语:
例:屠惧,投以骨。(《狼》)应为“以骨投(之)”。——屠夫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例: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三、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例:贤哉,回也!(回也,贤哉)一《论语》
2.宾语前置
★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信”即“信自”。全句可译为:邹忌不信自己(比徐公美)
3.定语后置
★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荆州之民附操者。(《资治通鉴》)“附操”修饰的是“民”。全句可译为:荆州依附曹操的百姓。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好事”修饰的是“少年”。全句可译为: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传》)正常语序应为“一万卷书”、一千卷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
4.状语后置
★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四、被动句(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1.用“为”表被动: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贾谊《过秦论》)——连皇帝自身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被”表被动:
例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翻译五字诀:留、删、换、补、调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句句通顺,意译为辅。
1.“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2.“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3.“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翻译下列句子。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 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攻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一、留:
1.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
2.古今通用词语。
3.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例: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
归纳下列语句翻译的特点
1.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译:打仗,是靠勇气的。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无实意,)
译: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同上。也:助词,句中表停,顿无实意)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5.公将鼓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
译: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删:删除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如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发语词等;注意甄别,不要把不该删除的词语删掉。
翻译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原因,意外的变故)
三、换:
①本字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②词类活用;
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
④通假字;
⑤被动句和判断句要把古词换今词。
说出下列句子中“兵”的意思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
2.瑜得精兵五万。(士兵,士卒)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
在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沛公谓张良曰:“……(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
④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四、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注意:不要无中生有的乱增添内容。
翻译下列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④“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五、调:
把文言句中的变式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练习一】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
【练习二】文言文阅读。
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②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
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下:靠下。③益:更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
2.思考:阅读本文使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筑 灾祸
2.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是害了他们。
【练习二】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①修②八尺③有余,而形貌昳丽④。朝服衣冠,窥镜⑤,谓其妻曰:“我孰⑥与⑦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⑧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⑨,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⑩,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⑪如远甚。暮寝⑫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⑬,私⑭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刘向《战国策》
注释:
①邹(zōu)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②修:长,这里指身高。③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战国时的一小尺应为23.1厘米,所以八尺是大约是184厘米。
④昳(yì)丽:光艳美丽。⑤窥镜:照镜子。⑥孰:谁,哪一个。⑦与:和……比。⑧及:比得上。
⑨旦日:明日,第二天。⑩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⑪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⑫寝:躺,卧。⑬美我者:以我为美。⑭私:偏爱,动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
(2)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 朝:早上;服:穿
(4)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得上
(5)孰视之 孰:仔细地
(6)私我 私:偏爱
2.“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是: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的人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者:……的原因
3.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反映出他面对赞美能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有明辨事实的品质。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人物刻画生动(苏秦)
2.善于讽喻(邹忌讽齐王纳谏)
3.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一、下列词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
A.走马观花:行走 B.赴汤蹈火:热水 C.非然也:对 D.孔子不能决也:辞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中字词的理解能力。
A选项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看花。其中走是骑的意思。
B选项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其中汤是热水的意思。
C选项非然也:不是这样的。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
D选项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决定(谁是对的)。其中决是决断,判定,判断的意思。
二、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自己) B.温故而知新(旧的)
C.只留清气满乾坤(天地) D.清风徐来(慢慢地)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掌握。平时学习时,我们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并识记字词句内容。
“有朋自远方来”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自,从的意思。
三、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愧弗如(不) B.游园不值(遇到)
C.无独有偶(双、对) D.援弓缴而射之(援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援弓缴而射之: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解释加点词。
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
1.或: 2.以:
3.名: 4.伏:
【答案】有人 用、把 命名 同“服”,佩服
【解析】翻译:欧阳修不喜欢佛教,谈佛教的读书人,欧阳修必定板着脸严肃地看对方,而欧阳修最小的儿子字“和尚”,有人问:“你既然不喜欢佛教,却允许儿子字‘和尚’,这是为什么呢? ”欧阳修说:“我正因为轻视佛教,所以像现在用牛驴为小儿子命名罢了。”提问的人大笑,而且佩服他的辩解。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或:有人,有的人。
2.以:用。
3.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4.伏:通“服”,佩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四五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永:永州。②氓: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中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永之氓咸善游( )
(2)有顷,益怠(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案】
1.都 疲劳
2.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3.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爱财如命,本末倒置的人的可笑傻行为。
【解析】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句意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咸:都。
(2)句意为: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怠:疲劳。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再初步翻译,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且:将要;货,钱财。
(1)句意为: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2)句意为: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3.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启示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主题谈自己的启示。
文章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
六、文言文阅读。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碟(dié)躞(xiè)②而听。
(注释)①操:琴曲。②碟躞:小步来回走动的样子。
1.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为:
(2)伏食如故 故:
(3)转为牛虻之声 为:
(4)即掉尾奋耳 掉:
2.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由这篇文言文而来的成语是。
【答案】
1.给 以前,老样子 用琴模仿 摇摆
2.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3.对牛弹琴
【解析】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翻译为: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为”解释为给。
(2)“伏食如故”翻译为: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故”解释为以前,老样子。
(3)“转为牛虻之声”翻译为: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为”解释为用琴模仿。
(4)“即掉尾奋耳”翻译为: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掉”解释为摇摆。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这句话中,“非”解释为不是;“闻”解释为听说。整句话翻译为: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本文讲述了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由这篇文言文而来的成语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解释为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21讲【阅读】标题含义及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21讲阅读标题含义及作用解析版docx、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21讲阅读标题含义及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13讲【写作】景物描写的方法(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13讲写作景物描写的方法解析版docx、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13讲写作景物描写的方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12讲【阅读】环境描写的作用(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12讲阅读环境描写的作用解析版docx、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第12讲阅读环境描写的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