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检测
展开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表为文献记载明代中后期各省引种玉米的情况表。这些记载可印证,当时( )
省份 | 引种时间 |
广西 | 嘉靖十年(1531年) |
河南 |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
江苏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
甘肃 |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
云南 |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
福建 | 16世纪中叶前后 |
浙江 | 万历元年(1573年) |
A.玉米经过多途径传入 B.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C.玉米在中国传播很快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2.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主要在亚欧大陆种植。16世纪后,甘蔗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这一变化( )
A.引发了全球性的物种大交流 B.标志着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D.给美洲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
3.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橄榄、大麦 B.葡萄、南瓜 C.水稻、玉米 D.甘蔗、辣椒
4.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 出处 |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 |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5.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6.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 出处 |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7.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8.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9.圣地亚哥·卡尔瓦说:“数量庞大、种类庞杂的玉米衍生物不断进入日常生活。玉米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跨越所有的阶级壁垒与认知分歧。它是所有人的食物,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土著还是外地人,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强力的纽带。”玉米由美洲独享转变为世界共享主要得益于( )
A.玉米耐热高产的特质颇受欢迎 B.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C.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 D.商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10.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有学者认为:“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则更多,有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可可豆、菠萝、木瓜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东半球”经济发展的落后 B.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 D.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
12.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
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
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
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1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 B.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C.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D.美洲地区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5.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6.《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律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1.C
【详解】根据材料各省引种玉米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随着全球贸易来到中国,并且在较短时间推广到内陆地区,反映了玉米在中国推广较快 ,C项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表现为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材料不能得出这些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主要在亚欧大陆种植。16世纪后,甘蔗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可知甘蔗的传播反映了人类各文明不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区域,而是走向了彼此交流的一个整体,因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只是全球性物种大交流的一个表现,而不是引发物种大交流的原因,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材料现象促进了美洲的开发,给美洲地区带来深重灾难的是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掠夺,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物种的交流,橄榄、大麦原产于欧亚大陆,新航路开辟后引入美洲,A项正确;南瓜本身就是美洲特产,排除B项;玉米原产地也是美洲,排除C项;甘蔗是原产于美洲的经济作物,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可知,三则史料都提到番薯是明代传入中国的,C项正确;只有第一则史料提到番薯产自菲律宾,属于孤证,排除A项;三则史料都未提到番薯是通过朝贡贸易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万历属于明朝后期的年号,因此最早种植于清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据材料“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可知,康熙服用“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后疟疾速愈。结合所学可知,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传入欧洲是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新旧大陆间的物种交流频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而不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洲遭到破坏”,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但材料主旨是康熙皇帝服用“原产美洲的金鸡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三则材料均涉及“番茄”,明代赵函《植品》的记载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王象缙《群芳谱》的记载也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且最初仅用于观赏,后来中国人才逐渐食用番茄,这表明番茄的传播引种经历一个认知的发展转变的过程,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番茄被引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三则不同材料记载了番茄被引入中国的情况,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由材料“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可知,材料强调了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对亚欧的影响,即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工业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但玉米种植尚不广泛,因此在《农政全书》中正文没有提及玉米,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政全书》有提及玉米,但没有反映出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蜀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蜀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的玉米转变为世界共享的食物。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因此材料中美洲的玉米向外传播主要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C项正确;玉米本身受欢迎,但玉米本身不能传播到美洲之外,需要借助其他要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经济联系才可以逐渐加强,因此玉米跨洲流动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B项;商业革命使欧洲商品种类丰富,不是农产品商品化,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充分用土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外来物种的传入并没有改变明清时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因为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是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12.C
【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题中的材料叙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流,由“偷偷溜上船的老鼠”、“杂草种子”两处可以看出美洲的环境受到了威胁,但是看不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组合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13.C
【详解】占城稻是一种优良的水稻品种,宋代从越南引进,但是不适合“瘠卤沙岗”和“陡绝之地”的耕地条件,故A错误;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植制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不是“新增耕地”的原因,故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适应了“瘠卤沙岗”和“陡绝之地”的耕地条件,促进了耕地面积的增加,故C正确;曲辕犁是隋唐时的发明,故D项错误。
14.D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中国在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从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带来了高产的玉米和番薯,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首先“发现”的,美洲地区并不是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荷兰、法国在美洲都有殖民地。所以不可能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D项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详解】
15.C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但“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亚、欧、美洲物种交流的影响,并非强调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故B、D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变多,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
16.D
【分析】
【详解】1500年前物种交流缓慢,1500年后出现跨越地球的物种移植,充分肯定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故年后出现跨越地球的物种移植,充分肯定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故D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所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流,并没有反映出对全球生态平衡的影响,故C项错误。
17.(1)特点: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2)原因: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可得出,种类多;以食物为主;根据材料一“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得出,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2)原因:根据材料二“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可得出,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二“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可得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影响:根据材料二“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根据材料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
18.示例: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阐述:“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详解】设问是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根据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知,反映了“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产生了双重影响,可得出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根据材料“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及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根据材料“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及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时作业,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