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展开这是一份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思考,课堂测试,知识梳理,知识拓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荐举制,功劳制,世官制,以吏为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1.中外官员选拔与管理不同的原因与特点2.西周至春秋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3.什么叫察举制?有什么内容?结果如何?4.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影响?5.秦汉时期对官员的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6.隋唐科举制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1)标准:血缘(2)结果: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2)标准:才能或军功(3)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1)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结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1)标准:察举分常科和特科①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2)选官依据: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3)评价:①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②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3)内容: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平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③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4)标准:从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5)评价:①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标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①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③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 方可正式任官。(4)意义: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 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 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1)历程①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时,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③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1)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2)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提高,1313年宣布次年 开考,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3)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延祐复科 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2)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上计制: 战国秦汉时期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年终,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1)变化: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2)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3)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4)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2)清朝: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
明清: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1)明朝①机构: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地方:督抚、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设提刑按察司②职责: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③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是正七品官员,品级低,但权力大。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2)清朝①机构:中央: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 地方: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②职责: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仍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2020年·全国II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下表为“明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是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A. 考核结果是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 B. 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C. 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 D. 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
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地方官吏。这反映出唐朝A. 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B. 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C. 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D. 有效实现了唐代吏治的清明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 ②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 ④注重法规制度建设。⑤以轻制重。 ⑥严格选任。⑦监察百官与地方事务,监督方式多样。
①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③对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等有一定作用。④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⑤对于国家权力、政府权力、官僚权力的监察和约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抑制官吏的贪赃枉法、澄清吏治、行使调节职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32讲 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概念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点突破一,真题演练,科举制,重点突破二,公开化,演变趋势,分类化,专业化,规范化,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八股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