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统编版六语下《古诗词诵读》学习任务群名师原创连载 二(含答案) 试卷
展开六语下《古诗词诵读》学习任务群名师原创连载二(含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第一部分 积累与应用(基础性任务)
一、选一选。(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渭城(wèi) 浣溪沙(wǎn) B.鸣啭(zhuǎn) 柴扉(fēi)
C.屐齿(jī) 浥轻尘(yì) D.无行路(hánɡ) 数重山(chónɡ)
2.下列加点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渭城朝雨浥轻尘(湿润,沾湿) B.萧萧暮雨子规啼(杜鹃鸟)
C.才始送春归(开始) D.但爱鲈鱼美(单单,只是)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4.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下列对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
B.这两句诗于小中见大、于所见推想未见:虽未亲眼得见“满园春色”,却能从出墙的这“一枝”,想象墙内诸多花木该是怎样争奇斗艳
C.诗人想到园中游览一番却进不了园门,难免遗憾;但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由此想象园内百花盛开,又转为惊喜
D.园子的主人闭门不见,诗人用出墙的“一枝红杏”反衬主人的自私与孤独。“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
6.将下列诗句或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对号入座。(5分)
A.比喻 B.反问 C.设问 D.拟人 E.夸张 F.对偶
(1)谁道人生无再少?( )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7.下列诗句不是表现友情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题西林壁》是他的诗作之一。
B.《清平乐》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爱恋。
C.《采微(节选)》选自《诗经·大雅》,“杨柳依依”中“依依”是指依依不舍的样子。
D.《游园不值》的作者是叶绍翁,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
9.依次填人句中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中那--派无尽的潇洒
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二、点字成诗。(根据九宫格内提供的字识别一句诗,并写出诗的题目、作者等)(8分)
浅 | 松 | 清 |
时 | 河 | 几 |
且 | 近 | 汉 |
-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诗题: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
花 | 月 | 桂 | 声 |
乌 | 冷 | 簸 | 天 |
露 | 啼 | 湿 | 无 |
2.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
漫 | 老 | 离 | 欲 |
狂 | 诗 | 小 | 喜 |
书 | 少 | 须 | 卷 |
3.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
4.
见 | 浸 | 牙 | 芽 |
下 | 短 | 净 | 蓝 |
兰 | 溪 | 山 | 长 |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
三、写出带“雨”的诗词句。(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照样子,根据诗句猜事物。(5分)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五、看图,写出对应的诗句。(6分)
. .
. .
. .
. .
. .
. .
六、按要求完成练习。(8分)
①行道迟迟,_______________。 ②野径云俱黑,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和春住。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因风飞过蔷薇。
1.把上面的诗词补充完整。(3分)
2.根据上面的诗词进行填空。(5分)
(1)第①句选自古诗《_________________》,它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
(2)第⑤句出自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这是一首词,其中“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简要记述了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蕲水清泉寺看到一种与平常不同的现象,即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大发感慨。
(3)第⑥句出自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在词中,作者到处追寻春的踪迹,词的上阕追问的对象是_________,下阕追问的对象是_________。
第二部分 梳理与探究(拓展性作业)
七、填空题。(9分)
1.我们老师经常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我们,一定要趁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也会用朱熹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必须珍惜光阴。
2.送别诗各有各的妙处。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向亲友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下阕则写出对春天、友人的留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赠刘景文》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诗人坚守高尚节操的志向;郑燮在《竹石》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王冕在《墨梅》中借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4.我国古诗中有不少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让我们知道了寒食节期间折柳插门、取新火的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让漂泊他乡的人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第三部分 阅读链接
八、读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7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最是一年春好处”中的“最”字,是诗人喜悦心情的绝佳写照。
B.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C.这是一首律诗,描写的是早春时节的小雨。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判断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诗的第一句写了雨飘洒在京城的街道上,滋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 )
(2)“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点打算。 ( )
(3)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滋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 )
(4)“绝胜烟柳满皇都”是诗人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
3.诗人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古诗,完成练习。(7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晓战随金鼓,无花只有寒。宵眠抱玉鞍。
笛中闻折柳①,愿将腰下剑,春色未曾看。直为斩楼兰②。
【注释】①折柳:即《折杨柳》曲,乐府“鼓角横吹”曲名。②楼兰:汉代西域国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点明了环境的恶劣。(2分)
2.联系全诗,说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是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诗人,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他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根据积累,用李白的诗句填空。(3分)
最雄奇壮丽的景色: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______。最情景交融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最脍炙人口的忧愁: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最孤独寂寞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孤云独去闲。最惊心动魄的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最深厚无比的友谊: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四部分 表达与交流(实践性作业)
十、快乐习作。
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写一写这个季节的美丽景致。
要求:语句通顺,写出景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独特感受;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是咱无声的老师
一、1.C 2.C 3.B 4.D 5.D 6.(1)B (2)AF (3)C (4)E (5)D
7.D 8.C 9.C
二、1.河汉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作者不详 东汉
2.冷露无声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
3.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
4.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 苏轼 宋
三、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萧萧暮雨子规啼。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四、1.蜜蜂 2.墨梅 3.石灰 4.瀑布 5.柳树
五、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六、1.①载渴载饥 ②江船火独明 ③出没风波里 ④若到江南赶上春
⑤门前流水尚能西 ⑥百啭无人能解
2.(1)采薇(节选) 诗经
(2)苏轼 浣溪沙 写作背景 溪水西流
(3)黄庭坚 清平乐 人 黄鹂
七、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1.C 2.(1)√ (2)× (3)√ (4)×
3.因为到了暮春时节,处处花红柳绿,反而不像严冬方尽、春回大地时这一分淡淡的
草色那样令人欣喜、惹人怜爱了,所以说早春的草色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春之景。
九、1.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2.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3.碧水东流至此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
低头思故乡 众鸟高飞尽 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