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王元心 第20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 登飞来峰编号: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课时:1【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知识链接: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预习案】一、自由诵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二、再次品读古诗: 1.通过查字典了解“千寻、闻、畏、浮云、缘、”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习建议:边读古诗边画生词,对读音、写法易错的字词要仔细分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写一写,牢固正确地记住这些词语。 三、思读,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探究案】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一)解读1、2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 2.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3.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二)解读3、4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理解词语。不畏: 缘: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三)感悟哲理。 1.通过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说说“浮云”“不畏”的深层含义. 2. “不畏”说明了什么?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的收获: 【作业案】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二、“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 的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三、《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诗,品诗,悟诗,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