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诗三首》第2课时 课件+教案+课时测评+导学案设计
展开18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之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
2.搜集描写春天的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能发现《书湖阴先生壁》最后两句诗的表达特点,并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诗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根据提示,读出全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依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节奏。
操作指导:复习旧知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其他诗人描写黄河的诗句,以便拓展积累内容。
板块二 精准释题,交流资料
活动1 理解课题,简介背景
1.指名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1)借助注释,了解“湖阴先生”是何人。
(2)指导学生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理解:“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3)引导学生读懂诗题。
2.交流背景,教师相机补充。
课件展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江宁,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院中墙壁上。
活动2 简介诗人
1.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
2.交流: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诗人。
课件展示: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等存世。
操作指导:引入资料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或偏离本课内容的,不必详细讲解,初步了解即可;另外,要围绕本课内容简介背景,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好铺垫。了解诗人可适当拓展相关资料,有利于积累文学常识,为“小升初”奠定基础。
板块三 诵读古诗,想象画面
活动1 朗读诗句,扫清障碍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提示:“畦”读qí;“闼”读tà。)
3.借助注释或图片理解词语,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课件展示:长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闼”指小门。
活动2 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想象画面,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诗时想到的画面。
课件展示:茅屋因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一丝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小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3.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操作指导:了解全诗大意时,要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板块四 读诗悟情,体会写法
活动1 朗读诗句,体会情感
1.播放音乐,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闭目想画面。
(1)交流: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2)融入感情,朗读诗句。
2.抓关键句谈体会。
(1)默读古诗,说说哪些词语让你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说说你的新体会。
(2)引导学生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谈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1)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①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后两句诗暗示了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②相机板书: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2)小结: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鼓励学生带着对湖阴先生的尊敬和赞美读一读这两句诗。板书:情趣高雅)
活动2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
1.过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你感受到了吗?
2.带着你的理解读古诗。边读边想:在作者的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1)交流对偶的表达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①引导学生发现第三、四句诗的特点:上下句一一对应。
课件展示: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②朗读诗句,感受“对偶”在诗歌中的运用。
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这样的诗句我们还积累过哪些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感受拟人手法的特点。
①朗读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②引导学生感受拟人手法的妙用。
(引导学生抓住“将绿绕”“送青来”等词句,感受田园山水风光之美,尤其是感受“排闼”这一拟人式写景的巧妙之处——既暗含了院外两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了青山动感,再结合后面的“送”字,仿佛自然环境对居于此地的人都表现出了友好、亲近的态度。)
(3)引导学生从环境联想到居住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体会湖阴先生的生活品位与情趣,感受作者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
(4)小结写法:
课件展示: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曲曲的溪水像是用手护住了田野,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两边的山峰则像是推门而来,这样的描写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极富情趣,其中尤以“排闼”二字为神来之笔,说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这种极具新鲜感的形容精准、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令人眼前一亮。
3.朗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湖阴先生的人品高洁。(板书:品性高洁)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拓展练笔:结合诗文,想象画面,在感悟诗境的基础上,将《书湖阳先生壁》写成散文诗或给诗配画。(课件出示)
活动3 比较阅读,拓展实践
1.再读三首古诗,交流: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写景诗,诗中都含有典故)
2.说一说这三首古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并分别概括这三首诗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雄壮”;杜牧的《江南村》“明丽”;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清新”。)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操作指导: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感受写作方法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在语言上的表达技巧,了解作者借助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达主题的方法。再通过朗读,感受湖阴先生的情趣高雅,品性高洁。另外,对比阅读三首古诗时,可引导学生找一找三首古诗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借助注释,交流资料等,更好地去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古诗,获得更加深切的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首诗赞美湖阴先生的品性高洁。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四步学习方法,由读到悟到画,使学生不但读懂了古诗,更读出了自己对古诗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