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
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无锡卷)-化学(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无锡卷)-化学(解析版),共21页。
绝密★启用前
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无锡卷】
化 学
(本卷共28小题,满分8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u-64 S-32 P-31 Fe-56
Ag-108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0每小题1分,11—20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伟大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带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木造纸 B.使用火药
C.湿法炼铜 D.蚕丝织布
【答案】D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树木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湿法炼铜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2.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B.市区尽量开车出行
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D.化石燃料过度使用
【答案】A
【解析】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B、市区尽量开车出行,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加重环境的污染,不符合题意;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题意;D、化石燃料过度使用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 B.液氧
C.氯化钠 D.铜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液氧是液态氧气,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1个铁离子:Fe2+ B.2个氧原子:O2
C.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葡萄糖的化学式:C6H12O6
【答案】D
【解析】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1个铁离子表示为:Fe3+,不符合题意;B、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不符合题意;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氧是8号元素,故氧原子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故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不符合题意;D、每个葡萄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6H12O6,符合题意。故选D。
5.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读取液体体积
C. 蒸发浓缩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夹要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且要不时地来回移动,故A错误;B、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B错误;C、蒸发浓缩要用玻璃棒搅拌,故C错误;D、氢氧化钠易潮解,应置于小烧杯中,故D错误。故选C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酒精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B
稀硫酸、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C
白色纸张沾浓硫酸后变黑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使纸张炭化
D
硫酸铜和氯化铜溶液都呈蓝色
溶液中都含有铜离子
【答案】C
【解析】A、酒精溶液不导电,说明溶液中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故A不符合题意;B、稀硫酸和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二者的溶液中都有氢离子,显酸性,故B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导致纸张碳化形成黑色的碳而变黑,故C符合题意;D、硫酸铜和氯化铜都含有铜离子,所以溶液呈蓝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2023年 5月12日是国家第15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
B.加油站必须严禁烟火
C.天然气泄漏应立刻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家用电器使用过程中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答案】D
【解析】A、酒精是易燃物,为防止火灾,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A正确。B、加油站的汽油、柴油是易燃物,为防止火灾,加油站必须严禁烟火。B正确。C、天然气是易燃物,为防止火灾,天然气泄露应立刻关闭阀门,即隔绝可燃物。C正确。D、家用电器使用过程中着火,为防止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不能立即用水扑灭。D错。综上所述:选择D。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对应的是( )
A.活性炭用作冰箱除味剂——吸附性 B.石墨常用来作电极——导电性
C.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硬度大 D.武德合金制作保险丝——质软
【答案】D
【解析】A、活性炭用作冰箱除味剂,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石墨常用来作电极,利用了石墨具有导电性,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武德合金制作保险丝,利用了武德合金熔点低,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9.金属钠在一定条件下制取单质钛的化学方程式为4Na+TiCl4Ti+4NaCl。将钛和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钠元素和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钠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 D.钛合金抗腐蚀性比铁好
【答案】B
【解析】A、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正确;B、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方数字,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正确;D、根据“将钛和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而铁在氧气、水共同作用下容易生锈,钛合金抗腐蚀性比铁好,正确;故选B。
10.下列有关能源问题的说法错误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推广太阳能、风能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
C.目前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D.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答案】A
【解析】A、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A错误;B、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C、目前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C正确;D、氢气具有热值高、来源广,产物无污染的特点,是最清洁的能源,D正确;故选A。
11.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可以将海水转为淡水
C.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电解水时,在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是正极的2倍
【答案】C
【解析】A、水中只含有水,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叙述不正确;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颜色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即不能将海水转化为淡水,该选项叙述不正确;C、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该选项叙述正确;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不是质量比,该选项叙述不正确。故选C。
12.胰蛋白酶是我国自主研发新冠疫苗的原料之一,其中一种胰蛋白酶的化学式为C6H15O12P3。下列关于这种胰蛋白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由四种元素组成 B.该物质由碳、氢、氧、磷原子构成
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72g D.该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答案】A
【解析】A、胰蛋白酶的化学式为C6H15O12P3,该物质由碳、氢、氧、磷共四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胰蛋白酶由胰蛋白酶分子构成,故B不正确;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C不正确; D、该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D不正确。故选A。
13.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A符合题意;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不能点燃生成氧化铁,故B不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不能生成氢气,故C不符合题意;D、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下列验证实验能成功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证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C.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D.探究分子运动
【答案】B
【解析】A、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B、欲证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可通过证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点燃蜡烛待其燃烧旺盛时用干而冷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烧杯壁上有液滴,说明生成了水,空气中有氧气而没有氢气,所以氢元素来自蜡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向二氧化碳中加水后,拧紧瓶塞振荡,瓶子变瘪,但不能说明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D、稀盐酸不易挥发,无法探究分子运动,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所以会放出热量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答案】B
【解析】A、置换反应指的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那么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A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化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选项推理正确,符合题意;C、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根据稀盐酸的性质可知,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放出气体,C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会放出热量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浓硫酸稀释放出热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不是燃烧,D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50gH2O与50gX混合,可得到100gX的饱和溶液
B.Y的溶解度为50g
C.降低温度可使Z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将t1℃Y、Z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Y溶液
【答案】D
【解析】A、如图t2℃,X的溶解度为50g,就是说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X,推知50g水中最多溶解25gX,故t2℃把50g 水与50g X混合,最多只能溶解25gX,则可得到75g X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B、描述溶解度需要指明温度,故Y的溶解度为50g说法错误;C、如图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降低温度时Z的不饱和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D、如图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t1℃Y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T的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溶质、溶液质量均未发生变化,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t1℃Z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解度变小,溶液析出Z,故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选项正确;答案为:D
17.“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能获取清洁能源,延缓温室效应
B.从物质分类看:该反应涉及到2种氧化物
C.从微观构成看: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D.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4H2O2CH4+4O2
【答案】D
【解析】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反应生成甲烷分子和氧分子,该反应能获取清洁能源,延缓温室效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水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反应生成甲烷分子和氧分子,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CH4+2O2,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最简整数比,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
18.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区别烧碱和食盐
取固体加水,并测定溶液的温度
B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是否复燃
C
区别羊毛和化纤布料
取样品燃烧,闻气味
D
除去CO2中混有的CO气体
通入O2,点燃
【答案】D
【解析】A、区别烧碱和食盐,取固体加水,测定温度,烧碱即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释放热量,溶液温度升高,食盐即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没有热量释放,溶液温度不变,可以达到实验目的;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根据氧气支持燃烧,可以通过观察是否复燃判断,可以达到目的;C、区别羊毛和化纤布料,取样燃烧,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有羽毛烧焦味,化纤布料燃烧有特殊的气味,可以区别;D、除去CO2中混有的CO气体,CO2含量多CO含量少,CO2不支持燃烧,无法点燃除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
19.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产物的性质。(知: ;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试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
B.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硫显酸性
C.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D.稀硫酸与铜丝不反应,说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会导致性质差异
【答案】B
【解析】A、铜丝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B、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不是二氧化硫显酸性,符合题意;C、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D、铜能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会导致性质差异,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取一定质量的Fe(OH)3固体加热至550℃完全分解为Fe2O3和H2O,温度提高到1400°C时,Fe2O3继续分解为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和O2;将产生的气体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5.4克,再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质量增加0.32克(产生的气体均被完全吸收)。则所得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
A.FeO B.Fe3O4
C.Fe4O5 D.Fe5O7
【答案】D
【解析】设氢氧化铁质量为x
将产生的气体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5.4g,再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质量增加0.32g,说明氢氧化铁分解生成水的质量是5.4g,Fe2O3继续分解生成氧气质量是0.32g
Fe2O3继续分解生成的复杂的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11.2g
氧元素的质量为:=4.48g
则铁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5:7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
21.(3分)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如图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与含硫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点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d点表示的物质在水中解离出阳离子符号____。
(3)化合物(NH4)2SO4应处于上图中的______点。
【答案】(1)SO2;(2)H+;(3)e
【解析】(1)c点表示的是氧化物,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c点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SO2。(2)d点表示的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属于酸,则d点表示的物质是硫酸,在水中解离出阳离子符号为H+。(3)化合物(NH4)2SO4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且硫酸根离子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化合物(NH4)2SO4应处于上图中的e点。
22.(3分)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炭口罩的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是______。
(2)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可以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来治疗。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施肥时为避免铵态氮肥的肥效降低,要注意不能将铵态氮肥______。
【答案】(1)活性炭有吸附作用;(2);(3)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解析】(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故活性炭口罩的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2)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施肥时为避免铵态氮肥的肥效降低,要注意不能将铵态氮肥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23.(4分)在我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陶瓷生产从原料加工,拉胚成型、雕镶涂釉、窑烧成瓷等都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请完成下面小题的相关问题:
(1)制作陶瓷的原料有黏土,黏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等。从元素组成看,这些主要成分都属于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
(2)陶瓷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 ,该反应中 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大部分的瓷窑都是天然气窑,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于古代使用木屑,天然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氧化物;(2)SiO2;(3) CH4+2O2CO2+2H2O ;节约森林资源、减少空气污染
【解析】(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都属于氧化物。(2)反应前(X除外)有Ca、C、3O,反应后有Ca、C、5O、Si,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该反应中 X 的化学式为SiO2。(3)天然气的主要成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相比于古代使用木屑,天然气的优点是节约森林资源、减少空气污染。
24.(5分)某兴趣小组利用废镍材料(含有金属Ni及少量Fe、Ag)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并回收镍,设计流程如图(部分产物已略去)。
查阅资料:a.H2O2溶液可将Fe2+转化为Fe3+
b.Fe3+、Ni2+转化为对应的氢氧化物沉淀时,溶液pH如图:
(1)步骤1的操作为____________,滤渣①的成分为___________。
(2)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滤液②中有Ni2+、无Fe3+,则滤液②pH可能为 (填序号)。
A.pH=1 B.pH=2
C.pH=6 D.pH=10
(4)Ni、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答案】(1) 过滤 ;银/Ag;(2);(3)C;(4)Fe>Ni>Ag/铁>镍>银
【解析】废镍材料(含有金属Ni及少量Fe、Ag)经过步骤I加入过量稀硫酸,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Ag与稀硫酸不反应,由图可知,滤液①的溶质为NiSO4、FeSO4和H2SO4,滤渣①成分为Ag。步骤Ⅱ在滤液①中加入H2O2溶液,由查阅资料可得,H2O2溶液将FeSO4转化为,之后溶液溶质为NiSO4、,和H2SO4。步骤皿中加入NaOH溶液,H2SO与NaOH溶液先反应,根据流程图可知,NaOH只将转化为沉淀,而NiSO4不会沉淀,所以滤液②的溶质为NiSO4。向滤液②中加入铁粉即可回收镍,可知铁与NiSO4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1)步骤1中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开,则该操作为过滤,故填过滤;废镍材料中含有镍、铁、银,加入稀硫酸后,根据流程,滤液中含有,说明镍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铁可以和硫酸反应,银的活泼性较差,部分硫酸反应,所以滤渣为银,故填银;(2)镍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方程式为;(3)根据铁离子和镍离子的形成沉淀使得pH,可以看出铁离子完全沉淀时pH为3.2,镍离子开始沉淀时pH为7.2,故滤液②中有Ni2+、无Fe3+,则pH应介于3.2至7.2之间,故选C;(4)由流程可知中含有镍离子和铁离子的滤液②,在步骤Ⅲ时滤液中加入铁粉时置换出镍,说明铁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镍;镍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银根硫酸不反应,说明金属活泼性镍强于银,故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铁、镍、银,故填铁>镍>银。
三、实验题
25.(9分)氧气支持生命活动,在不同的生活、生产环境中对氧气浓度的要求不同,人类常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请根据下列信息及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对所选发生装置进行的改动是___________。需要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通常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O2,气体从___________(填“m”或“n”)端通入。
(3)用双氧水也可以制氧气,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H2O2溶液(MnO2作催化剂)制取少量氧气。市售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通常为30%。配制100g6%的H2O2溶液,需要30%的H2O2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g。
(4)为了探究双氧水的分解,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①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反应条件:6.0mL30%双氧水,0.1g氯化物,室温;实验时间:1.5h。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氯化物
NaCl
MgCl2
CuCl2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上表可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_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②pH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反应条件:6.0mL30%双氧水,60℃;用NaOH溶液调pH;实验时间:1.5h。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pH为___________(填数字)时,双氧水的分解率最高。
【答案】(1)长颈漏斗;(2) ;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 C ;m;(3)20;(4) Cu2+ ;9
【解析】(1)a是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因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A装置,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速度较快,为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因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较为纯净,所以可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先集中在F装置的下部,所以从长管m通入。(3)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30%的H2O2溶液质量为x
100g×6%=30%×x,x=20g。故填:20。(4)①双氧水的分解率越高,说明引入的物质越会加速过氧化氢分解,所以应避免引入氯化铜,因给出的物质都含有氯离子,不同的离子是铜离子,所以是铜离子促进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Cu2+。②pH=9时双氧水的分解率对应的点最高。
26.(10分)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就是其中之一。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
(1)同学们根据碱的化学性质,推测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设计了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验证】
(2)从压强变化的角度探究。
①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原因是烧瓶内压强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②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观察到气球鼓起,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该实验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同学们将该装置中NaOH溶液换成___________,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从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探究。
利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将NaOH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打开止水夹,观察到___________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4)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
实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由图可推知反应过程中浓度不断减小的离子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2) 小于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可与水反应(答案合理即可,下同);等量水;(3)稀盐酸倒吸入集气瓶中,且集气瓶中有气泡产生;(4)OH-
【解析】(1)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①图甲装置实验,先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说明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从而烧杯中的水被吸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②由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可与水反应,图乙装置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所以若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都会使装置中的压强变小,也能观察到气球鼓起。若想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水,再观察气球鼓起的情况,并得到结论。(3)图丙装置实验,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小,烧杯中的稀盐酸会被吸入集气瓶中,且吸入的稀盐酸可与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还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4)由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知,溶液碱性减弱,NaOH溶液中含有Na+和OH-,说明反应过程中浓度不断减小的离子是OH-。
四、科普阅读题
27.(6分)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自热火锅、米饭的发热包主要成分是:生石灰、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焙烧硅藻土、氢化钙(CaH2)等。向发热包中加水,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金属粉、炭粉、盐等物质相互反应持续放热。硅藻土孔隙较大,可起到缓冲反应的作用,为发热包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用来吸收渗入包装内的微量水分,防止氧化钙逐渐失效。发热剂成分不同,发热效果不同。下表为不同发热剂(30g)对不同食物的加热效果表(加热时间为5min),
发热剂
理论放热量/kJ
矿泉水(250g)
八宝粥(250g)
△T/°C
吸热量/kJ
△T/°C
吸热量/kJ
H2O+MgCl2
43.48
25
26.17
22
20.14
H2O+AlCl3
73.29
38
39.77
32
29.31
下图为自热米饭在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
使用加热包的注意事项:①加热前,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加入冷水;②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使用时避免明火;③使用后的发热包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和活性炭都有______的结构,能起到吸附作用。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______(填“高”或“低”)。
(3)写出氢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高铁车厢内不可以多人同时制作多个的自热火锅
B.为快速使自热火锅升温,应密封锅盖上的透气孔
C.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时间极短,“自热”后需立即食用
D.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1Cl3“发热”效果更好
(5)推测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疏松多孔;(2)低;(3);(4)AD;(5)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
【解析】(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起到吸附作用,硅藻土和活性炭结构相同,故填:疏松多孔;(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等量的八宝粥吸热量比矿泉水吸热量低;(3)氢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则反应方程式为:;(4)A、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动车为密闭空间,不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故A正确;B、发热包中反应速率快,加热过程中,要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不应密封,避免发生爆炸危险,故B错误;C、分析自热米饭“自热”保温曲线图可知,加热包的温度随时间降温幅度较小,保温效果好,则“自热”后无需立即食用,故C错误;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等质量的氯化镁和氯化铝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氯化铝理论放热多,加热效果好,故D正确;故选:AD;(5)根据发热包的原理可知,发热包本身会放出大量热,改加热水后,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
五、综合应用题
28.(10分)市场上常见的苏打水有苏打气泡水和无汽苏打水两种。它们的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苏打气泡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瓶盖一打开就有大量气泡产生,所以叫气泡水。无汽苏打水则不含二氧化碳,但小明认为他喝入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产生了兴趣,于是对其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
8.1g
9.6g
11.1g
12.7g
②碳酸氢钠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或受热(50℃以上)分解均生成 Na2CO3、H2O和CO2。
③很多浓酸稀释过程中都伴随着放热过程。
探究1: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搅拌,测得温度为20.8℃。
(1)实验中配制的 NaHCO3溶液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由上述实验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填“放热”或“吸热”)。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 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______。
探究2: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两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下表,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所示。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浅红色→无色
(3)由图像中信息得到结论:相同条件下,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请结合上表中的信息,分析得到这一结论的理由:______。
探究3:久置的 NaHCO3样品中 NaHCO3含量的测定:
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 NaHCO3样品(假设只有NaHCO3和Na2CO3)混合均匀后,称取20.0g混合物,加热至恒重,称其质量为16.9g。
(4)①计算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 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 ;不是;吸热;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碳酸钠##Na2CO3 ;42% ;偏小
【解析】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探究1:(1)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有10mL水中最多溶解0.96g碳酸氢钠,实验过程中只加入0.5g,所得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故填:不是;(2)碳酸氢钠溶于水的过程中温度由20℃变为18.5℃,温度降低,说明NaHC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室温时,向烧杯中加入20℃的盐酸温度变为20.8℃,温度升高,可能是反应放热也可能是盐酸溶于水稀释的过程放热,不能确定是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故填:吸热;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探究2:(3)从图中可以看出,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快,碳酸钠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慢;探究3:
(4)①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固体质量的减小即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20.0g-16.9g=3.1g
设20.0g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故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42% ;
②若在加热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说明碳酸氢钠没有完全分解,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偏小,故填:偏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无锡卷)-化学(参考答案),共2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无锡卷)-化学(解析版),共21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无锡卷)-化学(考试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