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三单元10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小石潭记》中考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一)(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二)雷殿①在龙山磨盘冈下,钱武肃王于此建蓬莱阁,有断碣在焉。殿前石台高爽,乔木萧疏。六月,月从南来,树不蔽月。余每浴后拉秦一生、石田上人、平子辈坐台上,乘凉风,携肴核,饮香雪酒,剥鸡豆,啜乌龙井水,水凉冽激齿。下午着人投西瓜浸之,夜剖食,寒栗逼人,可雠②三伏。林中多鹘,闻人声辄惊起,磔磔③云霄间,半日不得下。(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①雷殿:雷祖殿,供奉雷神。②雠(chóu):此处是“对抗”的意思。③磔磔(zhé):鸟叫声。译文:雷殿在龙山磨盘冈下面,钱武肃王在此建蓬莱阁,有断裂的石碑在那地方。雷殿前的石台高大凉爽,乔木稀稀落落。六月,月光从南方照过来,树都遮挡不了月光。我每次沐浴之后都拉着秦一生、石田上人、平子辈等人坐在高台上,吹没有凉风乘凉,带着佳肴果核,喝着香雪酒,剥着鸡豆,品着乌龙井水,水清凉刺激牙齿。下午让人把西瓜投入井水中浸泡,晚上剖开来吃,寒气逼人,让人战栗,可以对抗三伏热天。林中有很多鹘鸟,听到人的声音就惊慌地飞起,云霄间响起鸟的叫声,半天都不下来。
1.解释下面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__(2)不可久居 居:_______________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穿透 停,停留 2.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语段(一)中,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两语段在表现水的特点时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示例:幽美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4.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举例分析:语段(一)以“水尤清冽”直接描写水的清凉,并通过写鱼与石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举例分析:语段(二)以“水凉冽激齿”直接描写水的凉冽,并通过写浸在水中的西瓜的“寒栗逼人”侧面表现水的凉冽。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红桥游记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①,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注:①袨服[xuàn fú]:艳服。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③遘(gòu):相遇;碰上。参考译文: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艇,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流光四溢;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②,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③,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注:①袨服[xuàn fú]:艳服。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③遘(gòu):相遇;碰上。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 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顾而乐之(_____) (2)良会未易遘(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1.看 容易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方游走
3.《小石潭记》勾画出一幅_________的游鱼图。4.《红桥游记》描绘了红桥的________特点。5.《小石潭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喜乐”到____ ,《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_____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_。3.生动活泼4.赏心悦目5.凄凉(孤寂) 感到快乐 徘徊感叹 释然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注释:①垠:边界,尽头。 ②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③梁欐(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译文:乙: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往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叉,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洪亮回旋,过了很久才停止。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①垠:边界,尽头。 ②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③梁欐(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还是造物者果真就是没有的呢?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卷石底以出 ⑵其疏数偃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往来翕忽 ⑵斗折蛇行⑶凄神寒骨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⑸其一少北而东 ⑹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1.(1)quán (2)yǎn2.⑴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⑵斗:像北斗星一样。⑶凄:使……凄凉。⑷居:停留。⑸少:稍微。⑹怪:对……感到奇怪。
3.翻译下列句子。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⑵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4.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篇文章抒发的不同情感。3.⑴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⑵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4.【甲】文中既有作者在看到美景之后的短暂欢愉:“似与游者相乐”,更有被贬谪之后的凄凉、抑郁之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乙】文既有对造物者神奇的赞叹:“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甲)小石潭记(节选)(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日:“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注)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2)疾趋 趋:(3)山行之极观也 观: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甲):_________。(乙):___________。1.(1)像狗的牙齿那样;(2)快走;(3)景象、景观。2.(1)(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3.清 伟(或:奇)
1.解释(1)悄怆幽邃(____________) (2)而犹不忍去(____________)2.翻译(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___。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1)邃:深 (2)去:离开 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3.游人/坐欹岩下/望4.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凄神寒骨2、翻译下列句子。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根据文意,试概括两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1、①大约 ②使……凄凉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4、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中无人赏爱的孤独凄凉之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南流数十步:(2)不可名状:2.翻译下面的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答案】1.(1)向南,名词作状语。(2)动词,说出。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3.甲文:清澈透明 侧面(间接)描写 ; 乙文:水流湍急 正面(直接)描写。4.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右溪石奇泉清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
1.解释(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2)日光下澈 澈:___ (3)以其境过清 清:___(4)不可名状 名:___2.选项与例句“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可为都邑之胜境A.水陆草木之花 B.乃记之而去 C.何陋之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翻译(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4.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内容分析。1.大约 穿透 凄清 说出 2.A3.(1)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2)秀美的树木和珍奇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4.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5.共同点:借景抒情。【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右溪无人赏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恻哀婉。
1.解释(1)俶尔远逝(2)以其境过清(3)与之图事 2.翻译(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3.语段(甲)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4.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甲)作者感到“凄神寒骨”原因。1.(1)突然、忽然(2)停留(3)商议(谋划亦可)2.(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隐忽现。(2)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名同辈一同被贬。3.①可以石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橡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在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4.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潭环境凄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3)尤奇待宗元_______ (4)与之图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1. 大约 凄清 尤其、格外 谋划、商量 2.(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姚鼐《游媚笔泉记》)(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姜(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攀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了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沩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作“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1.解释①水尤清洌 ②可百许头③以其境过清④要客九人饮于是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大 石 出 潭 中3.翻译(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翼乎临于溪右①尤:格外。②可:大约。③清:凄清。④要:同“邀”,邀请。2.大石/出潭中(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像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甲)文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修辞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1.解释①水尤清冽②乃记之而去③被而名之④要客九人饮于是2.翻译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翼乎临于溪右。3.阅读(甲)文,概括其主要内容。4.(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作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1.清凉。 离开。 命名。 同“邀”,邀请。 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3.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凄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独凄凉之情。4.文中画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将鱼在水中说成在空中,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鸟飞若坠”,因人在高处看水中的倒影,所以鸟儿飞就如同从高处坠落一样,表现出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的地方。
[甲](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③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④)[注释]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②篳(chuí)轡:马鞭子、马笼头。③惟深:和尚的法号。④柳开:北宋散文家。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开始从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头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视,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第二天清晨,维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提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
[丙]西溪独泛 [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丙: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不知去何处寄托,朴素的小船在河流间随意的流淌。仙鹤天性就是喜欢生活在不知名的山林之中。穿过无数泛着寒意的茂盛竹林,没有人声,一片寂静,只有一丝丝的浮云泛在天边,小船在这溪水间随波逐流,无人与我同行,只有伴着幽幽的月光而返。
1.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下瞰白龙潭而归A.人不知而不愠 B.潭西南而望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云归而岩穴暝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翊 日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3.意思。(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4.甲、乙、丙三文都描写了山、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分别体会甲乙丙三文中作者不同的情感。1.D(A.表转折,但是;B.表修饰,是连接词,无实义;C.表并列,而且;D.表顺承)2.翊 日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3.(1)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2)(我)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4.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乙文中“忘箠辔之劳”写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丙文中尾联写到作者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作伴,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心境。
(甲)小石潭记(乙)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隟③也,则施施④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⑤。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注释)①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②惴栗:恐惧不安。③隟:指空闲时间。④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⑤趣:同“趋”,往,赶。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丙)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甲)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抚摩。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独于碧不甚了然 (5)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悟:2.翻译(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巧妙的手法表现水,具体手法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甲)(乙)两文都写作者赏水的感受,但心情同中有异。请作简要描述。1.(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3)凄清(4)对(5)明白2.(1)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3.[甲]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乙]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比喻水色。4.[甲]文作者柳宗元先乐后忧,[乙]文作者袁中道“乐”字贯穿始终。
1.解释(1)潭中雨可百许头 (2)凄神寒骨(3)独于碧不甚了然(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大约 使……感到凄凉 明白,理解 领悟 2.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3.示例: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甲)小石潭记(乙)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①。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③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舆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文/柳宗元)(注释)①阃(kǔn)奥:指内室深处。阃,内空,阃门。②揭(qì):把衣服拎起来。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1.解释(1)俶尔远逝 (2)不可久居 (3)若陈筵席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乃记之而去/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B.以其境过清/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C.亘石为底/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道狭不可穷也/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B.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C.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D.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情感,不同的是,(乙)段还运用了____句式,直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1.①忽然 ②停留 ③摆放;陈列2.D(A.而:表承接/表转折;B.以:因为/认为;C.为:作为/做,雕刻;D.穷:都解释为“走到尽头”)3.C4.①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潭水)像北斗星、像蛇那样蜿蜒曲折,忽明忽暗。②水流平铺在石头上,流动的时候像织锦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有人在弹琴。5.还用了反问句, 表达自己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但是又因贬谪带来的难言哀怨(苦心、抑郁),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愤懑。
1.梳理作者游踪,可抓关键词句,甲文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乙文:如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 水 平 布 其 上 流 若 织 文 响 若 操 琴。3.用现代汉语写出(1)(2)两题句子的意思,并完成第(3)题的赏读。(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3)以上两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同为“永州八记”,(甲)(乙)两文心境相似,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思想感情。1.甲文如:下见小潭 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2.水 平 布 其 上 /流 若 织 文 /响 若 操 琴3.(1)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2)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屋。(3)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都是“短句”,短句在这里的好处是:富有跳跃感,产生一串景色让人目不暇接,短句节奏欢快,能传递作者愉悦的心情。4.“永州八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懑,甲文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子,乙文借发问“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这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甲)(节选自《小石潭记》)(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游白水书付过》)(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月下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1.解释(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心乐之(3)浴于汤池 (4)循山而东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B.其两膝相比者 比肩接踵C.折处辄为潭 浅尝辄止 D.佁然不动 豁然开朗3.翻译(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4.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1.向西 以……为乐 热水 沿着 2.A(A.属:类、相似/连接;B.比:都解释为“靠近”;C.辄:都解释为“就”;D.然:形容词后缀,……的样子)3.(1)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2)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4.D(D.“水尤清冽”就是表示小石潭的水清澈,没有其它意思。)5.《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和孤凄之情;《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狗牙齿 B.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C.度数谷 度:越过 D.顾影颓然 顾:回头看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喜可畏 B.如鸣珮环,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C.以其境过清 书以付过 D.斗折蛇行 山八九折3.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D.“掬弄珠璧”的动作描写,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都蕴含其中。4.翻译(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但表达思想情感却不相同。请说说有何不同。1.A(A.有误,“犬牙”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狗的牙齿那样”。)2.D(A.副词,大约/助动词,可以;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动词,嬉戏逗乐;C.介词,因为/动词,把;D.形容词,曲折/形容词,曲折;)3.B(B.有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还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4.(1)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2)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5.示例: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甲)(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底:全石以为底 千丈见底 B.若: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屈伸呼吸C.清:以其境过清 回清倒影 D.居:不可久居 佛印居右2.翻译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在甲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1.A(A.底部/底部,相同;B.好像/你,不同;C.凄清/清波,不同;D.停留/位于,在,不同)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3.由乐到忧。从“心乐之”(或者“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4.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甲)(《小石潭记》)(乙)晚,遂集南楼。楼在州治前黄鹤山上。轮奂高寒,甲于湖外,下临南市,邑屋鳞差①。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练,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况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②。向在桂林时,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尝作一赋以自广。及徙成都,两秋皆略见月。十二年间十处见中秋。去年尝题数语于大慈楼上,今年又忽至此。通计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亦可以谓之游子。然余以病丐骸骨③,傥④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南宋范成大《吴船录》)(注释)①鳞差:犹鳞次,这里指房屋高低不一。②况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修:效仿;南楼故事指晋庚亮在南楼欢宴宾客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是庚亮的话。③丐骸骨:官员乞求年老退休的代词。④傥:同“倘”,如果。⑤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还。出知静江府、四川制置使,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一身为官宦而漂泊,但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晚上,就在南楼宴集。南楼在州城前面的黄鹤山上,建筑华美,高大爽朗,荆湖以南数第一,楼下就是南市,居民的房屋高低不一。岷江从西南来绕过州城的一角东流,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色异常明朗,江面犹如舒展的白练,天光水色相互辉映,生平见到的中秋佳月,像今天夜里的可以数得出来的不多见。何况又是效法晋代庚亮南楼集会的故事,“老夫对这景色兴致也不小看”。以前在桂林的时候,暗中计算九年的时间内在九个地方过中秋节,彼此间距离或许有万里之远,不免有漂流不定的感慨,曾写过一首赋用来自我宽慰。等到调到成都,两个中秋都只能略微见到月色。十二年中间在十个地方过中秋节。去年曾经写过几句话留在成都大慈寺的楼壁上,今年却又忽然到了这里。总计十三年中间,在十一个地方过中秋节,也可以说是背井离乡飘零异地的人了。然而我因病请求退休,如果获得皇帝的恩准,从此以后归耕田园,在月亮出来后扛着锄头回家,此生也就心满意足的了。
1.解释加点的字。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③江面如练,空水吞吐 ④然余以病丐骸骨2.比较甲乙两文作者在心情上的异同。3.比较两文在写法上的异同。1.①表示约数;②像北斗星(那样);③像;④因为。2.甲文作者既有见到小石潭的愉悦、高兴之情,又有被贬柳州的孤寂和苦闷;乙文写了自己四处漂泊之苦,又有辞官回田园的强烈愿望。3.示例1:甲文作者重在写景,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情景交融,将作者的感情融于景中,以景衬情。乙文作者将大量的笔墨记叙自己十多年来辗转各地,那各地的月亮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侧面反映了作者漂泊之苦。示例2:二甲文重在写景,通过写景将自己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主要是侧面烘托。乙文重在记叙,又叙议结合。先记十多年的不同地方的中秋之月,漂泊之苦跃然纸上;文尾在议论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9 桃花源记/陶渊明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9 桃花源记/陶渊明示范课ppt课件,共21页。
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图文课件ppt,共28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4 孙权劝学复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4 孙权劝学复习ppt课件,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