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二 长方体(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展开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章 2.1长方体的认识 教案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能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多媒体课件、小棒、塑料拐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长方体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3、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从图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课件出示教材13页的图)
4、在生活中,你还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闪烁的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
师: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验证。
3、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
(1)下面请大家来看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谁能说说从你的角度看到了这个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2)生汇报观看到的结果。
(3)长方体有6个面,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3个?(生思考)
(4)怎样才能看全呢?(多角度去看)
(5)动画演示: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只画三个面,其余的面用虚线表示)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A、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B、讨论: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C、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D、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或叫立方体)。
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验证。
2、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练习深化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1)这个长方体纸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制作一个长方体灯笼框架,长12厘米,宽5厘米,高8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3、辨析
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长方体实物,可是有一位同学却带来了一张纸。(出示)大家认为对吗?
生讨论这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正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课堂练习
1、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 ),也有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2、长方形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都叫做( ),它们的面积( )。
3、长方体有( )条棱,每相对的( )条棱算作一组,可以分成( )组。
4、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面积都( )。
5、正方体有(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 )。
6、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
8、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9、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dm,宽是12 dm,高是10 dm,它的棱长总和是( )dm。
10、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其中长是10㎝,宽是7㎝,高是( )㎝。
11、把两个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共2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切果成形,观察讨论,应用新知识,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北师大版二 长方体(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二 长方体(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