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绝密★启用前
2023届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让我们取丁香或其他任何一种灌木的一个嫩枝来作为例子。在每片叶子和这个嫩枝的交角处,你将会看见一个芽。它注定要变成又一个嫩枝从第一个嫩枝上长出来,就像其他的那些芽——水熄或珊瑚虫的躯体上瘤一样的东西一样,在原来的生物身上分别变成新的水想或珊期虫。芽以及随后由它变成的嫩被和作为一个整体的树的关系,就好比珊期虫和被看成一个整体的一块珊瑚的关系。它只是一个芽,更确切地说是处于正在成形的过程中。它不会参与树的一般活动,必须等到下个春天长成嫩枝的时候才可以。在那之前它只是一个“婴儿",必须依靠群体生存。
树的全部工作都落在当年生长的众多的带叶的数枝或嫩茎上。这些嫩枝是群体的“养父母”,它们从土康里吸收养分,又借助树叶从空气中汲取养分。到了第二年,可以说此刻如此勤劳的新生的嫩茎就退休了,它们将进入休息阶段。然而,此刻新长的芽将会发育成嫩茎,它们将会忙于执行这项共同的工作,直到其他的芽来代替它们。带叶的嫩茎代表的是当前的世代,植物的活动就落在这一世代上,不久后代表将来世代的芽将会出现。正是因为它们,此时的树才处在生长状态。最终,树干、大枝和它们的分支,乃至带叶的嫩枝将会变成过去的各个世代。这些老去的世代将不再活跃,有时甚至会死掉。可以说,它们构成了植物附着基。
我们有充足的敏据证明植物不是个体而是集体,是一起生活的个体的集合,把树比作珊瑚虫的附着基远远不单是一种措辞方式,还是对这个事实的精确表达。
根据语源学,“个体”指的是不可分割的。当然,这里不存在科学或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的个体和强行分割的问题,它的意义包含把一个整体分制成或大或小的部分,而不考虑生命的维持那个微妙的问题。我们所说的个体是指可以形成一个活个体的,并且被分制后就会死去的任何生物。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割动物就等于毁灭它,分割植物就等于让它繁殖。
葡萄农假如想在山坡上新开垦的耕地种植葡萄,他将会用修枝砍刀从一棵葡萄树上砍下和他想得到的菊萄树的数量一样多的树枝。当今欧洲的每个地方能我到的大量的垂柳中,全
都是通过插枝一代又一代地繁衍而威的,源自于某个贵族十字军战士从巴比伦带回家并种在他的庄园的护城河边的树。
从这两个例子和其他许多的例子得出的结论很明显:葡萄树、垂柳,任何种类的树或植物不是个体,被芽包衰的枝条也不是个体,因为要繁殖这种植物只要从这个枝条上截取一个插枝就足够了。成功种植的唯一条件就是插枝必须至少带一个芽,严格来说的话,用分枝进行繁殖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有些新植物不是被种植到地里,通常必须被绑到一个树枝上,利用这个树枝来给它提供树液。这种从一种植物到另一种植物的芽移植或枝移植的方式就叫做嫁接——我们发现一棵树可以被再分成和它的树枝一样多的新的独立的植物,而它的每个树枝又可以提供和它的芽一样多的植物,但是这时候的芽不再是可分割的,把它分割就等于摧毁了它。因此,植物的个体是芽。
如果我们给一棵树嫁接另外一探树的芽的话,那么原来的群体是不会受新来者的影响的,不管原来的还是新来的都会按照它们各自的方式开花结果。我想提的是一裸梨树,通过嫁接的方法,所有梨的种类才得以在同一棵梨树上呈现。甜的、酸的、干的、多汁的,所有这些梨都在同一棵树上结成,忠实于它的种类特征,不是养育它们的树的特征,而是被转移到这个共同支撑体的各类芽的特征。
我想我的观点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了。我将用杜邦·德·内穆尔的初始定义下结论:“植物是一个家庭,一个共和国,一种活的洞穴,它的居民是在公共食堂里被公共储藏的食物养大的。"
(摘编自法布尔《植物记》)
材料二:
到过森林里的人就会知道,那里浓荫蔽日,因为树木都相距不远。如果是在杉树林,它们就更是相互紧挨着,它们挤在一起不是为了暖和,而是为了大家都能快快活活地成长,这叫做“共生效应”。共生效应的结果是共同繁荣,对大家都有好处。同种的植物可以有共生效应,不同种的植物也有共生效应。生物学所说的共生含义,主要是指不同种的两个个体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依赖的现象。
不过,正如达尔文所说的,大自然在表面看来,似乎和谐而喜悦,实际上却到处都在发生搏斗。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如果说亲善是植物之间相互生存手段的话,那么,斗争就是植物最常使用的求生办法了。
有一种名叫铃兰的花卉,若同丁香花放在一起,丁香花就会因经不住铃兰的毒气进攻而很快调谢。既然植物间有亲善和斗争,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点,以达到趋利避客的目的。例如,棉花的害虫棉蚜虫害怕大蒜的气味,将棉花与大蒜间作,可使棉花增产。棉田里配种小麦、绿豆等作物,也有防治虫害,促进棉花增产的作用。
(摘编自何水明《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婴儿”指的是植物的芽,它处于成形的过程中,等它成为嫩枝的时候,才能参与植物的一般活动。
B.作为“养父母”的带叶嫩枝承担了树的全部工作,它们为树提供养分,让其处于生长状态。
C.对于动植物的“个体”我们都要考虑生命的维持这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整体分割成或大或小的部分。
D.植物为了自身生存,首先会采取共生的方式,这种“共生效应”可以发生在同种植物或不同种植物之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一棵树来说,带叶嫩茎是当前的世代,芽是未来的世代,植物附着基是老去的世代,这些活跃的世代构成了当前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树。
B.树枝可以提供和它的芽一样多的植物,葡萄树和垂柳的普遍存在,正是因为它们可以被不断分割,然后通过插枝一代代繁衍下去。
C.虽然嫁接的芽是被“公共食堂里公共储藏的食物”养大的,但它们保留了各自的种类特征。
D.亲善与斗争都是植物求取生存的方法,杉树互相紧挨着,是以亲善求生存的体现,铃兰毒死丁香花是以斗争求生存的体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年生长的嫩枝或嫩茎承担了树的全部工作,到了第二年,嫩茎还要继续发光发热,为植物获取更多的营养。
B.珊瑚虫是个体,附着于珊瑚之上,用这个事例可以精确地说明一个芽与作为整体的树之间的关系,即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C.插枝和嫁接都是使植物进行繁殖的方式,插枝和嫁接的前提是被使用的分枝上至少带有一个芽,或者说,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
D.植物共生并获得好处、树是各个独立单位的附着基,这些现象都与杜邦·德·内穆尔“植物是一个家庭”的说法在本质上一致。
4.材料一为什么说“植物的个体是芽”?作者强调“植物的个体是芽”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通过论述梨树的嫁接以及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七连
——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
邱东平
我们是……第七连。我是本连的连长。
我们原是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此次被派出一百五十人,这一百五十人要算是“八·一三”战事爆发前被派出的第一批。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我了解这次战争的严重性。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
我的任儿在广州华夏中学读书,临行的时候他送给我一个黑皮的图囊。他说:“这图囊去的时候是装地图,文件。回来的时侯装什么呢?我要你装三件东西;敌人的骨头,故人的旗子,敌人的机关枪的零件。"
我觉得好笑。我想,到了什么时侯,这个图囊就要见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它也许给抛在小河边或田野上……一种不必要的情感牵累着我,我除了明白自己这时候必须战斗之外,对于战斗的恐怖有着非常复杂的想象。这使我觉得惊异,我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所有的同学中最肥怯的一个。我是否能够在火线上作起战来呢?我时时对自己这样考验着。
排长陈伟英,那久经战阵的广东人告诉我:“恐怖是在想象中才有的,在深夜中想象的恐怖和在白天里想象的完全两样。一旦身历其境,所谓思怖者都不是原来的想象中所有,恐怖变成没有恐怖。”
二十日以后,我们开始没有饭吃了。我不会觉得肚饿,我只反问自己,到底成不成为一个战斗员,当不当得起一个连长,能不能达成战斗的任务?
任务占据了我生命的全部,我不懂得怎样是勇敢,怎样是懦怯,我只记得任务,除了任务,一切都与我无关。
二十四日正午,我们的第一线宣告全灭,炮火继续着掩没了第二线。我们是第三线,眼看着六百米外的第二线在敌人的猛烈的炮火下崩陷下来。敌人的炮兵的射击是惊人的准确,炮弹像一群附有性灵的,活动的魔鬼,紧紧地,毫不放松地在我们的溃兵的背后尾随着,追逐着。丢开了武器,带着满身的鲜血和污泥的兵士像疯狂的狼似的在浓黑的火烟中流窜着。恐怖就在这时候到临了我的身上,这之后,我再也见不到恐怖。我命令弟兄们把所有结集在我们阵地上的溃兵全都赶走,把我们的阵地弄得整肃,干净,以等待战斗的来临。
大约过了三个钟头的样子,我们的阵地巴经从这纷乱可怖的情景中救出了。我们阵地前后左右的溃兵都撤退完了,而正式的战斗竞使我的灵魂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我计算着这难以挨煞的时间,我预想着当猛烈的炮火停止之后,敌人的步兵将依据怎样的姿态出现。
炮火终于停止了。
第二天,从上午八点起,敌人对我们开始了正面的总攻。这次总攻的炮火的猛烈是空前的,我们伏在漆沟里,咬紧着牙关,忍熬这不能抵御的炮火的重压。对于自己的生命,起初是用一个月,一个礼拜来计算,慢慢地用一天,用一个钟头,用一秒,现在是用秒的千分之一的时间。
“与阵地共存亡”。我很冷静,我刻刻地防备着,恐怕会上这句话的当。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中国军的将官最喜欢说这句话,我本来很了解这句话的种圣的意义,但我还是恐怕自己会受这句话的愚弄,人的“存”和“亡”,在这里都不成问题,而对于阵地的据守,却是翅越了人的“存”“亡”的又一回事。
我这时候的心境是悲苦的,我衰切地盼望在敌人的无敌的炮火之下,我们的弟兄还能留存了五分之一的人数,而我自己,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必频亲眼看到一幅比一切都鲜丽的画景;我们中华的勇士,如何从毁坏不堪的壕沟里跃出,如何在阵地的前面去迎接敌人的鲜丽的画景。
但敌人的猛烈的炮火已击溃了右侧方的友军的阵地。
我们出击了,我们,伶仃地剩下了的能够动员的二十五个,像发疯了似的晕朦地、懵懂地在炮火的浓黑的烟幕中寻觅着,我清楚地瞧见,隔着一条小河,和我们相距约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大队的故人像湖水似的向着我们右侧被冲破了的缺口滴进。
我立刻一个人冲到我们阵地的右端,这里有一架重机关枪,叫这重机关枪立即快放。这重机关枪客备地响了五发左右就不再继续——坏了。
右侧方的阵地是无望了,我决定把我们的阵地当作一个据点扼守下去,因此我在万分的危殆中开始整顿我们的残破的阵容。而我们左侧方的友军,却误会我们的阵地巴经被敌人占领,用密集的火力对我们的背后射击。为了要联络左侧方的友军,我自己不能不从阵地的右端向左端移动。
我开始在破烂不堪的阵地上向左跃进,第二次明刚抬起头来,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我只听见头上的钢帽响了一声,接着晕沉了约英十五分钟之久。
我伤在左颈,左手和左眼皮,鲜红的血把半边的军服淋得透温。当我离开那险恶的阵地的时候,我猛然记起了两件事。
第一,我曾经叫我的勤务兵在阵地上拾枪,我看他已拾了一大堆枪,他退下来没有呢?那一大堆的枪呢?
第二,我的黑皮图囊,我在壕淘里曾经用它来垫坐,后来丢在壕沟里。记得特务长问我:“连长,这皮袋要不要呢?”
我看他似乎有“如果不要,我就拿走”的意思,觉得那图棠可爱起来,重新把它背在身上。不错,现在这图囊还在我的身边。
一九三七年,十二,二十一,汉口(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暗示“我”要参加的战争的残酷,也体现出“我”当时对战争结局的悲观情绪。
B.排长陈伟英的话,让“我”对“恐怖”有了理性的认识,“我”也是在他的话的指引下,让“灵魏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C.“我”认为自己作为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被战士们的精神感动,要见证他们奋勇杀敌的场景。
D.“我军”损伤惨重的原因,除了敌人炮火的猛烈,还有军心的动摇、武器装备的落后、形势的误判及士兵人数太少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前两段直接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及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用简洁的言语体现了“我”的性格特征与肩负的使命。
B.文中把敌人的炮弹比作"魔鬼",把溃散的兵士比作“疯狂的狼",鲜活地展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和阵地的恐怖气氛。
C.对于生命,“现在是用秒的千分之一的时间”来计算,运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战争局势的紧张。
D.本文记录的是“第七连连长丘俊”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穿插着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具有很浓的文学意味。
8.“黑皮图囊”作为一个重要物象,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作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经历战争的磨炼,“我”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闷,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爽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弟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政。
(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赢滋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突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骨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蔬。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彘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巡戮,非吾智疫,先遇闼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思,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骨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燕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国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数。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周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闳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A获B大C誉D功E名F显G著H骨I知J分K数L终M于N不O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通“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字含义相同。
B.兴师,文中是大规模举兵、起兵的意思,与成语“兴师动众"中的“兴师”含义不同。
C.背,指反叛、背弃,与《五代史怜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
D.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认为善始不一定善终,伍子胥说动阔闯是一个好的开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个不好的结局。
B.夫差攻打越国期间,白天休息时做了一个梦,伍子胥根据五行学说和历史典故,认为夫差的梦境是吉利的预兆。
C.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而范鳌审视利害后离开了吴国,虽然两人结果不同,但子贡对两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
(2)吾前获功,后遏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
14.材料二引用《诗经》中的话语“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雕阳学舍书怀 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运,汉苑谁人奏洞箭。多难未应歌属鸟,薄才犹可赋鸠鹅。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润松何必怨山苗。
【注】①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②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鹤鹅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性之才也!”③西晋诗人左思《咏史》:“郁郁河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望着天空中“无赖"的白云,思绪万千,缥缈不可期的“帝乡”和“汉苑”让作者神往不已。
B.诗人自谦才华不高,但也可以写出张华《鹤鹑赋》那样的作品,并相信上天不会让有才华的人永远被埋没。
C.颈联写诗人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但心中还有遗憾,于是期望能够遇到知音,得到赏识,从而去施展抱负。
D.此诗写于诗人求学阶段,首句“帝乡遥”既指仕途遥,也指志向远,后文以“琴遇钟君”“涧松”与此相呼应。
16.本诗多处用典,哪些典故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借这些典故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希望与神仙同游,与明月同在,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2)《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在体态上是雄壮的,在形象上是奔放的,古人在诗词中多借“马”传达豪迈奔放、积极向上等精神,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l(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来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
18.请使用一组整句概述三面镜子的特点以及“我”对三面镜子的态度。要求语言流畅。(4分)
19.“我”对奉承“我”的镜子和对最刻毒的镜子都说了话,请根据文段内容,写一句“我”对“最老实的镜子”说的话语。要求语言流畅,贴合文意,不超过40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遍布大江南北的老字号,在琐碎的( A )里,也在雅致的琴棋书画中,它们展示着物质的丰裕,更①____。精湛的传统技艺、可贵的工匠精神与独特的服务理念,让老字号成为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老字号坚守商业道德,追求精益求新,以匠心收获口碑,满足着人们②_______________。随着城市商业生态的更新,一些老字号③__,如何摆脱“经得住百年凤雨,经不起市场洗礼”的经营窘境,不断擦亮金字招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老字号的( B )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除了传承手艺、严格品控,老字号更应挖掘传统手艺的当下价值,增加文化创意附加值。天津劝业场大楼、黑龙江马迭尔宾馆、上海豫园……一处处集商业、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老字号综合体,让人们在原址原境中品味老字号的原汁原味。当下的老字号,亦是曾经的“新国潮”,“持中守正”与“出奇制胜”始终流淌在老字号的基因里。当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制作、当网络直播代替了市井吆喝,老字号里有( C )的坚守,也有锐意求变的朝气。期待老字号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擦亮招牌、做强品牌。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新国潮”"流淌”两个词语的内涵。(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将文化差异视为文化差距是必须克服的思想偏差。所谓“差异”是指文化特质与形式不同,而“差距”是以一定标准对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作出判断。
东西方文明有差异,当然也有差距。盲目自大,不承认自己有落后的一面,把差距当做差异;或者自惭形秽,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优势,把差异也认作差距。这两种都是错误的偏向。
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差距”,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天一大联考安徽卓越县中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天一大联考安徽卓越县中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共9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3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图片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图片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