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全国各省市各学科高考模拟冲刺试题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洛阳新学道高级中学2022-2023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
一、单选题
1. 人在严重感冒时经常要“输液”,即静脉注射,可以短时间内注射大剂量的药物,快速达到组织,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在“输液”之前,一般都要做“皮试”,即皮下注射,以预防人体对该药物的过敏反应。“皮试”和“输液”时药液最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淋巴 B. 血浆、组织液 C. 组织液、血浆 D. 组织液、淋巴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详解】“皮试”,即皮下注射,此时药液最先进入组织液;“输液”,即静脉注射,此时药液最先进入血浆,C正确。
故选C。
2. 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 ①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 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相互交换物质,而②→④→①之间是单向的。
【详解】A、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淋巴,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①②④组成,A错误;
B、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①血浆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②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血浆蛋白进入②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吸引水的力量增大,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①②④属于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D正确。
故选A。
3. 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 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 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正确;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故选D。
4.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019-nCoVvaccine)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液 D. 血浆和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浆中。
【详解】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但组织液中。B正确。
故选B。
5.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调控这些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A. 小脑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调控中枢是大脑皮层。
【详解】A.小脑与人体运动平衡有关,与学习和记忆无关,A错误;
B.下丘脑是人体的血糖、体温调节等神经中枢,与学习和记忆无关,B错误;
C.脑干与人体呼吸、心跳有关,与学习和记忆无关,C错误;
D.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调控中枢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人脑各部分的具体功能,识记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调控中枢在大脑皮层。
6. 如果某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是( )
A. W区 B. S区
C. H区 D. V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详解】W区即书写中枢受损时症状为不会写字,A错误;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B正确;患者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D 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7. 动物和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非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 C. 反射 D. 本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类型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叫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
【详解】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叫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类型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 人脑的各级中枢中,起到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 )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脊椎动物核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A错误;
B、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B正确;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C错误;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D错误。
故选B。
9.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神经中枢;②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为感受器。兴奋在反射弧是的传导顺序是⑤→②→①→③→④。
【详解】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B错误;
C、结构④为效应器,其组成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刺激③时,兴奋不能住①②⑤传递,只能向④传递,因此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哪项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催化作用
D.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
B、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B正确;
C、激素调节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
D、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 “饲喂法”或“注射法”通常用于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可采用“饲喂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
【详解】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胰岛素是蛋白质,性激素是脂质,蛋白质类的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只有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是小分子物质,用“饲喂法”补充不会经过消化道被分解。因此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②④。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化学本质相关知识,学生需要识记相关知识。
12. 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
A. 适当撤减衣服 B.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则需要物理方法来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适当撤减衣服,有利于散热,因此有利于降低体温,A正确;
B、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加盖棉被,不仅不利于散热,反而会加重病情,B错误;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的原理,这样有利于降低体温,C正确;
D、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有利于散热,因此有利于降低体温,D正确。
故选B。
13.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生长 B. 抑制顶端优势
C. 抑制向光性生长 D. 抑制其开花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较快,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
【详解】为园林工人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以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B正确。
故选B。
14. 抗体化学本质是
A. 糖类 B. 蛋白质 C. 脂质 D. 核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故选B。
15. 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
【详解】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A正确;
B、血友病是遗传病,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过程,掌握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16. 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②⑤ B. 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错误;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7. 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 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 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D.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是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详解】A、许多细胞都能释放溶菌酶,如泪腺细胞能分泌溶菌酶,非免疫细胞,A错误;
B、该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
C、淋巴T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不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细胞免疫过程和T细胞的来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B. 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C.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 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能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
B、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B正确;
C、一定条件下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可能成为抗原,C错误;
D、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B。
19. 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防之先河。清代《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王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痘苗进入人体是一个免疫治疗的过程
B. 种痘成功后可以预防牛痘病毒感染
C. 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病毒减毒
D. 种痘后人体产生抗体可终身防御
【答案】C
【解析】
【分析】二次免疫:
1、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
2、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3、应用:制备疫苗。
【详解】A、痘苗进入人体是一个防疫的过程,A错误;
B、接种的疫苗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即种痘成功后可以预防天花病毒感染,B错误;
C、 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对病毒减毒,让其既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又不会使机体患病, C正确;
D、抗体不一定终身存活,但记忆细胞可对相应抗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D错误。
故选C。
【点睛】
20. 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单位略)
甲状腺激素
1.0
3.1~6.8
胰岛素
27.7
5.0~20.0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缓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功能,表格数据显示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范围;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表格数据显示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值范围。
【详解】A、表格数据显示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代谢降低,A正确;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低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胰岛素含量高,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加快,D错误。
故选A。
21. 如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不正确是( )
A. 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
B. 缺乏激素乙可能患低血糖症
C. 该图可反映出血糖平衡的反馈调节作用
D. 该图可反映血糖平衡的分级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降低血糖含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提高血糖含量。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的三个去路和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两个来源,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两个来源,使血糖含量升高。
【详解】A、激素甲能使血糖降低,故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A正确;
B、激素乙能使血糖升高,为胰高血糖素,缺乏激素乙可能患低血糖症,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可刺激激素甲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降低时,可刺激激素乙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所以该图可反映出血糖平衡的反馈调节作用,C正确;
D、血糖调节不存在分级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D
22. 下列有关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临床上不能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疾病
B.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不存在反馈调节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甲状腺激素具有高效性因而不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A、由于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疾病,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一经作用后就要被灭活,所以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D错误。
故选C。
23. 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 进食后的 2h 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2h~3h 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 3.5h 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图分析,进食后初期,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2h~3h之间,血糖浓度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上升。
【详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正确;
B、进食后的2h内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
C、2h~3h之间,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肌糖原不分解为血糖,D错误。
故选D。
24. 下列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传递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在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
C、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C正确;
D、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调节中枢,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D正确。
故选B。
25. 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转化为血糖
B 激素既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对所有细胞起着调节作用
C. 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D. 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其种类多、量极微,既不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再转化为血糖,A错误;
B、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错误;
C、激素一经起作用后将被灭活,故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
D、小白鼠的垂体摘除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减弱,因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错误。
故选C。
26.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某同学感冒发热39℃,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②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⑤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⑥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激素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
【详解】①某同学感冒发热39℃,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故其体温比正常体温高,①正确;
②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体液(血液循环)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②错误;
③垂体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反馈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一种普遍机制,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④正确;
⑤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⑤错误;
⑥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⑥错误。
故选B。
27.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刺激也会引发图中各种过程
B. 垂体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 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紧张等刺激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先上升再恢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寒冷刺激可以促进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也会引发图中各种过程,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作用抑制垂体的分泌,所以垂体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正确;
C、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器官细胞,C错误;
D、紧张等刺激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先上升再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C。
【点睛】
28.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后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的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 ,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 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其分泌胰液,A正确;
B、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而不是胰腺分泌的, D错误。
故选D。
29.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
【详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兴奋,说明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偏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则尿量增加,C正确;
D、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30.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 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 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 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不偏转
D. 实验结果可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详解】A、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C、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31. 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分别电刺激②和④,电表指针分别偏转2次和1次
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 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正转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A、据图可知,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则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电刺激②时,由于兴奋可通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表的右侧接线处和左侧接线处,所以电流表偏转2次;电刺激④,兴奋只能传导到电表的左侧接线处,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形式是扩散,该过程不消耗ATP,C错误;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由负转正,D错误。
故选B。
32.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
C. 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 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味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错误;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B错误;
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C错误;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可以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适应多变的环境,D正确。
故选D。
【点睛】
33.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在这种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由题意可知,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椎从胸部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4.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
C.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 第一级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一种高级大脑功能,A正确;
B、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B正确;
C、记忆与神经元间信息交流有关、与新突触的形成与交流有关,故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第一级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第二级记忆等长期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35.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
B. ①~③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激素主要存在于③中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正确;
B、正常情况下,组织液、淋巴、血浆等构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由体液运输,主要存在于③中,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组织液的液体会增加,出现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C。
36.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 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 B. 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 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 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详解】A、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红细胞内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耳与外界相同,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37.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 细胞代谢紊乱 B.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C. 糖尿病 D. 渗透压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如发烧患者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
C、糖尿病患者通常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与机体结合受阻所致,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引起糖尿病,C错误;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也可能会导致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A。
38. 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 使体内增加水分
C. 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 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渗透压。
【详解】人的内环境需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9. 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些淡盐水;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受伤时,常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所用盐水的主要作用依次是( )
①降温 ②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③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④消毒 ⑤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并有清洁作用
A. ①②④ B. ③②⑤ C. ②③⑤ D. ③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淡盐水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在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维持水代谢平衡;不慎受外伤后,要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详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对应③;
急性肠胃炎病人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脱水,所以给肠炎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水分代谢平衡,对应②;
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对应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0. 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液体,又名细胞间隙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吞噬细胞等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B. 组织液中的物质都能直接来自血浆或淋巴液
C. 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和渗透压均低于血浆的
D. 内环境的激素主要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详解】A、组织液是神经元生活的内环境,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A错误;
B、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来自淋巴液,B错误;
C、组织液和血浆的渗透压大体相当,C错误;
D、内环境的激素主要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
故选D。
41. 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 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 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A正确;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正确;
C、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正确;
D、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D错误。
故选D。
42.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原因:(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
B、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下丘脑合成ADH,垂体释放,导致肾小管、肾小球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4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1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是指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占体液总量的三分之一。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
【详解】A、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
B、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由于组织细胞不断地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一定分别增加10mL,B错误;
C、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
D、因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细胞外液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的Na+浓度,不可能出现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44.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解旋酶、Cl﹣、尿素
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
C. 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
D. 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均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三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45.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CO3﹣/ H2CO3、HPO42﹣/ 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pH调节过程: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①血浆中HCO3﹣/ H2CO3、HPO42﹣/ 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可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因而pH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①正确;
②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②正确;
③细胞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即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需要经肾随尿排出体外,③正确;
④细胞呼吸的产物CO2为酸性气体,因此,通过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来调节血浆pH的,⑤错误。即C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46. 下图是人体内某激素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请据图回答:
(1)甲、乙、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激素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B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激素A、B的含量将___________,我们称此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下丘脑 ②. 垂体 ③. 甲状腺 ④.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⑤. 促甲状腺激素 ⑥. 下降 ⑦.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
(2)激素A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3)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故激素A、B的含量将降低,我们称此种调节为负反馈调节。
【点睛】解答此题学生需知道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的过程,又存在反馈调节的过程,而且能区分出二者的不同。
47. 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答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射弧通常由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和⑤组成。当针刺手指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3)在未受刺激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_________状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③、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联系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__。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释放到两神经元之间后,与后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答案】(1)神经元 (2) ①. 感受器 ②. 传入神经 ③. 神经中枢 ④. 传出神经 ⑤. 单向
(3) ①. 静息 ②. 外正内负
(4) ①. 突触 ②. 胞吐 ③. 受体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
【小问1详解】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由于②结构中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因此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小问4详解】
③与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图示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为突触。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产生兴奋。
48. 可卡因可引起人体多巴胺作用途径的异常,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释放到[ ]_____________(内环境成分)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③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答案】(1) ①. ①突触小泡 ②. 胞吐 ③. ②组织液 ④. ③特异性受体 ⑤.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会被多巴胺转运载体转运回突触小体
(3) ①. 上升 ②. 减少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之间相接的结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结构①是突触小泡,结构②是突触间隙(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结构③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1详解】
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①突触小泡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多巴胺以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到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多巴胺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因Na+内流,所以突触后膜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作用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就被灭活或转移至突触小体。由图可知,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载体,所以多巴胺在发挥作用后就被转移至突触小体中。
【小问3详解】
分析图示,可卡因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载体。吸食可卡因后,会封闭多巴胺转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考生熟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
49.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a、d、e、f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_。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_______ (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__对。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__________,将导致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3 ②. 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 ③. 蛋白质 ④. 无机盐、蛋白质
(2) ①. e→d→c→f→g ②. g组织细胞
(3) ①. 不会 ②. d ③. 缓冲
(4) ①. f组织液 ②. 组织水肿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为淋巴(液);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为血浆;e为血细胞;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
【小问1详解】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据图可知,a为淋巴(液),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正常情况下,与组织液相比,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2详解】
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即e→d→c→f→g;CO2在细胞内产生,通过自由扩散向外运输,因此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g组织细胞内。
【小问3详解】
由于d血浆中存在缓冲(对)物质,故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d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小问4详解】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增加,引起组织液增多,故图中增多的液体是f组织液,将导致组织水肿。
50.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图中物质④是_____,物质⑦是______。
(2)图中细胞a是______,细胞b是________,细胞f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部分结构相似,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
(4)对于动物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5)初次免疫后,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请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图中二次免疫的作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免疫活性物质 ②. 抗体 ③. 淋巴因子 ④. 吞噬细胞 ⑤. T细胞 ⑥. 浆细胞 ⑦. 自身免疫病 ⑧. 监控 清除 ⑨. 抗原→细胞g→②→细胞f→④物质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可吞噬处理抗原、细胞b是T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是记忆B细胞;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⑦是淋巴因子;④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详解】(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图中物质④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物质⑦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2)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f是浆细胞。
(3)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部分结构相似,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
(4)对于动物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5)图中二次体液免疫的作用过程是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抗原→细胞g→②→细胞f→④物质。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及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相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