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语文(考试版)A4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语文(考试版)A4第1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语文(考试版)A4第2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语文(考试版)A4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语文(考试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语文(考试版)A4,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材料二: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材料三:《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之本音当从古音为,其本意为柴薪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亦不在于,而在于论证”“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而不是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而不是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B.因为鹿”“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4分)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汉江血【注】叶雨蒙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唿啦一下,全部卧倒了。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 ”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大差啦! 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哒哒哒 …… ”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地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的叙述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冯子恩的形象。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真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组织情节,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7.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的愿景。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8.小说题目汉江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9.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6分)评卷人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机尽故宋,卫效惮父。秦兵已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三》)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标出。3分)A B C D E F G H I J K L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穰侯中的对某人说话的意思,与夫子之谓也(《齐桓晋王之事》)中的含义不同。B劫王以多割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意。C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文中的十仞之城是指城墙不算太高。D从是以散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燕两国分别在对抗秦齐时,即使打了败仗也不割让土地,故最终收回了都城,保全了国家。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亲近,一味割让土地不能阻止秦国用兵。C.须贾引用《周书》言论,表明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认为上天的宠幸会是常态化,还是要实事求是。D.楚、赵两国在看到魏国与秦国交好后,一定也会争着对秦国好,他们的联盟就会很快分崩离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2)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14.须贾为了魏国的安危而游说穰侯,并最终成功促使穰侯解除了对大梁的围困,你认为打动穰侯的理由主要有哪几条?请根据文本进行分条概括。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陆游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注】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齐得丧:齐同得失。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作者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化。B凌烟像等用典,写了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的逍遥之心。C.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与自己归隐生活作比,暗含了作者的无奈与郁闷。D.词以场景描写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聚会,未分别已怀恋。16.作者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这两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1)《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体现了儒家的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望月思远,希望追随月光陪伴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借宝剑的意象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如“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的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南京云锦有“寸锦寸金”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如今云锦还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千百年来这项技术能够留存下来,实属(A)。云锦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在中国各种丝织品中(B)。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汇集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专家称其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南京云锦公认为“中华一绝”“东方瑰宝”,也是全世界乃至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云锦博物馆2023开年首展中展出的作品《梅鹤迎春》,以象征吉庆长寿的仙鹤为题材,结合极具生命力的梅、竹、茶花,给人以(C)的美感。通幅共用40多种真丝色绒线,具备丝质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特征。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针灸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方法,(①)。针刺法据记载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东方的远古居民临海而居,很多人得了痈疡病。为了消除病痛,(②),把脓血放出来,发现病就好了,于是砭石就成了当时治疗痈疡病的工具,称为“针砭”。艾灸法据记载也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北方的远古居民因居住环境寒苦而出现腹部寒凉和胀满不消化症状,后来人们发现靠近火源或用温热的东西熨烫能使病症减轻,(③),被广泛运用。针刺和艾灸技术与中医经络和腧穴理论的结合,使针灸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方法,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公元6世纪以后,针灸医学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190多个国家使用针灸法。我国独具特色的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健康也起到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影响。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评卷人得分  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触发灵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的哲思。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模拟尺蠖的运动,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最近有信息传出,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中国科学家回应:欢迎共享。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复兴中学将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新高考Ⅱ卷)-语文(考试版)A4: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新高考Ⅱ卷)-语文(考试版)A4,共13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山东卷)-语文(考试版)A4: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山东卷)-语文(考试版)A4,共11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上海卷)-语文(考试版)A4: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上海卷)-语文(考试版)A4,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