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第1页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第2页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展开

    这是一份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留 “留”,就是保留,删 “删”,就是删除,补 “补”,就是增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一)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翻译“六字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5.调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惟弈秋之为听:全句翻译:只听弈秋的话(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做),正常语序“惟听弈秋”。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可以把这个句子译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为借代。可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动词居多)。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词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例题解析
    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①烹宜,翔雁②宜燔。”竟斗而讼于社伯③。社伯请剖雁,烹燔④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舒雁:行动缓慢的雁,这里指活动在地上的鹅。 ②翔雁:指天鹅。 ③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④燔(fán):烤。
    【译文】(让学生翻译全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准备拿弓箭射它,说:“射下来就煮(了吃)。”他的弟弟(与他)争论道:“(不善飞的)鹅煮(着吃才比较)适宜,(善)飞的大雁(还是烤着吃比较)适宜。”最后两个人争吵不休,就到社伯那里(请求)判定(谁对谁错)。社伯让(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完了之后(兄弟俩再去)找大雁,这才发现大雁已经在高空中飞得很远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已而索雁 ( ) (2分)
    2.翻译句子
    将援弓射之 (注意加点字)(2分)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2分)
    【答案】
    1.寻找(2分)
    13.(那个人)准备拉弓射下(天鹅)(2分)
    14.要少说空话,莫错过良机,争取多干点实事(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完了之后(兄弟俩再去)找大雁.索:寻找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翻译“六字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援,拉。句意:(那个人)准备拉弓射下(天鹅)。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可以是:要少说空话,莫错过良机,争取多干点实事。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8分)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①,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终将不得我物用②。”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③,彼将何物开之?”
    【注释】①昔:过去,从前。入京选:进京应选。②皮袋:皮做的袋。其:那。③衣带:古人穿长衣,腰间系有长带。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进京城选官,(他的)皮袋被人偷走了.他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皮袋,但他永远不能得到我袋子里的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皮袋的钥匙还系在我的衣带上,那小偷拿什么打开它呢?”
    启示:人有时候是看不到自己的愚蠢和错误的,所以就会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问其故(    )   (2)彼将何物开之(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贼抢去了我的皮袋,将永远得不到我的东西使用。
    B.贼偷去了我的皮袋,将难以得到我的东西使用。
    C.贼偷去了我的皮袋,将永远得不到我的东西使用。
    D.贼抢去了我的皮袋,将难以得到我的东西使用。
    3.其人曰:“贼偷我袋,终将不得我物用”,他这样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你认为文中的“愚人”,他“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2分)(1)缘故(原因)(2)它(代“皮袋”)
    2.C(终:终归,永远)(2分)
    3.(2分)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4.(2分)①脑子愚笨,自认为钥匙还在自己的衣带上,小偷就没办法得到东西了。
    ②脑子愚笨,没有钥匙难道就不能用别的办法了吗?③脑子愚笨,不管小偷能不能打开皮袋,他的损失是肯定的。(1点1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司马光幼时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画以为图。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中(流传)用(司马光砸缸这件事)画的图画。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退位家人讲 (    ) (2)众皆弃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翁救人”的故事反应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一定程度成也体现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回去 (2)离开 2.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3.如:草船借箭、曹冲称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
    【甲】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辑拯之,谓之党渡,又曰:五日角黍以祭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乙】刘峻家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参考译文】
    【甲】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当时)楚国人乘着船只去救他,这种做法(现在保留下来)称作竞渡(赛龙舟)。又有人说:初五那天(向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追赶它。
    【乙】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麻制的火炬,从晚上读到早晨。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一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前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谓之竞渡( ) (2)从夕达旦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称作,叫作 (2)早晨
    2.等到睡醒又开始读书,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3.赛龙舟、包粽子
    4.刘峻好学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③持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④益⑤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听政:处理政务。内侍:此指太监。规:勉励。益:得益。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勉励的成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著每以为未善( ) (2)或询其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固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4分)
    【答案】
    1. (1)好 (2)有的人
    2.(1)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字给王著看。 (2)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护:掩盖,遮掩。
    【参考译文】
    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同壳一起吃。有人说:“吃菱角须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就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同壳一起吃,是想要用来清热。”问的人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在水中而说是土里产的,这是硬要把不知道弄成知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席上啖菱:( ) (2)欲以去热也:(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3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分)
    【答案】
    1.(1)吃 (2)去掉
    2.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去热.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六)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 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参考译文】
    苏轼担任钱塘太守的时候,有一个百姓前来诉苦,说卖扇子的人欠了自己两万银子,便抓来了那个卖扇子的人,卖扇子的悲伤地说:“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严寒,有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偿还债务。”苏轼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过来,便拿起桌上的办案时所用的毛笔随意地写了行书,草书的字,并画了枯石和竹石就交付给他。(卖扇子的人)刚刚出门,人们竟然用一千元钱买一把扇子,原本卖不出去的扇子全都卖光了。后来卖扇子的人也把所欠的钱全部还清了。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为( ) (2)所持立尽 尽(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随意”一词的作用分析,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写出苏轼写字画画很随意。 B.表现苏轼书画水平极高。
    C.突出苏铽平时非常乐意助人。 D. 表现苏东坡为人潇洒倜傥。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
    1.(1)担任(2)完,卖(售)完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D
    4.示例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参考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4分)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眼着太阳跑,這赶上了太阳。)
    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跑 走
    2.A
    3.夸张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
    【参考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 ( ) (2)见而欲笞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懂得
    (2)用竹片鞭打
    2.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
    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等等。
    (九)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1分)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参考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在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以此而感到奇怪呢?”
    1.理解词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衣素衣而出 衣( ) 衣( )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素(白色)衣 B.子(孩子)无扑矣
    C.天雨(下雨) D.子亦犹是(这样)也
    2.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1分)
    1.(1)穿 衣服 (2)B
    2.(1)杨朱家的狗不认识杨布,对着他叫吠不停
    (2)从前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
    3.示例:待人要宽容;看问题不能光看表象而要看实质(看问题要尽量客观,要以己度人);被误解时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可简单地归咎于对方等
    (十)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0分)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偷。
    【参考译文】
    有一个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的人。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所拥有的道德。”他回答说:“那就让我减少这种行为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如果知道偷鸡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解释加点的字。(4分)
    (1)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 ) (2)是非君子之道( )
    (2) 或告之曰( ) (4)而后已( )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案】
    1.(1)每日,每天 (2)这 (3)有人 (4)停止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或不要容忍错误,有错误要马上改正。)

    作业
    一、课外文言文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①鬻(yù)——卖。②陷——攻破。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1.解释加点字
    (1)誉之曰 誉( ) (2)或曰 或(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则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这则寓言的成语是 。
    【答案】
    1.(1)夸耀 (2)有人(每空2分)
    2.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2分)
    3.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自相矛盾(每空2分)
    【分析】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分)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①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②,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注释】①矢镞(shǐ zú ):箭头。②流离:淋漓。③炙:烤肉。
    【参考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1.解释加点的字。(2分)
    而羽割炙引酒( )
    2.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刀)刮,距离骨头上的毒,然后这病就能去除啊。
    B.(用刀)刮,离开骨头上的毒,然后这病竟然去除了。
    C.(用刀)刮,去除骨头上的毒,这样以后这病却能去除罢了。
    D.(用刀)刮,去除骨头上的毒,这样以后这病才能去除啊。
    3.羽“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用原文。
    4.上文表现关羽_______________的精神。(2分)
    【答案】1.取过来,拿出 2.D 3.矢镞有毒,毒入于骨 4.英勇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7分)
    君子济
    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ƒ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④,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⑤,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水经注·河水》)
    【注释】①幸:帝王驾临。②大贾:大商人。③赍金:带着钱币。④津长:掌管渡口的官。下文“子封”是他的名字。⑤发冢举尸:挖掘坟墓,移开尸体。
    【参考译文】皇上魏桓帝十一年,西行驾临榆中,东到代地,洛阳的大商人带着钱财货物跟随皇帝皇后一起走,夜晚迷失了道路,去投靠津长,说:你来送我。渡河途中,商人突然死了,津长把他埋了。商人的儿子寻求父尸放丧,挖掘坟墓,移开尸体。钱币一点都没有丢。他的儿子把金钱都送给他,(但是)津长不接受。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皇帝说:(他)真是个君子啊,就把这个渡口命名为君子济。
    1.解释加点的字。(2分)
    (1)夜迷失道( ) (2)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津长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有 的德行。(2分)
    【答案】
    1.(1)道路 (2)命名,取名 2.他的儿子把钱财全部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3.厚道,不贪财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③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②芒芒然:疲惫的样子。③耘苗:给苗锄草。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的回到家里。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谓其人曰 ( ) ② 今日病矣 ( )
    ③ 其子趋而往视之 ( ) ④ 芒芒然归 ( )
    2.翻译。(4分)
    ①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

    ②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 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 ① 对……说。② 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③ 快步走。④ 回家。
    2. ①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
    ②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3.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相关试卷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这是一份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留 “留”,就是保留,删 “删”,就是删除,补 “补”,就是增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课外文言文(二)实词探究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这是一份13-课外文言文(二)实词探究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象形字,指事,会意,形声字,假借,转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这是一份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快速浏览题目,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内容理解题,《守株待兔》给你的启示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