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板书:提出观点)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过渡:作者说“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还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文章。(板书:论证观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关联上节课讲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导向,再次进入文本学习情境。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作者是怎么利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你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事例有何相同之处。
2.探究过程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三个事例的相同之处。
(2)小组讨论事例写作的特点,交流梳理共同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学生默读第3—5自然段,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探索真理的过程相同。
引导:聚焦第一个事例,默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预设: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引导:阅读第4、5自然段,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事例,叙述顺序是相同的,因此描述的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发现现象,接着提出疑问,再反复进行实验,最后取得成果。
(板书:发现现象 提出疑问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真理的发现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细微小事。
引导:是哪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思考?有何共同点?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
预设:“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思考。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预设1:这些科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现象里发现真理的。
预设2:文中提到的“细微”“司空见惯”是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共同点。
引导:科学史上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里发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预设1:牛顿因砸在自己头上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预设2:鲁班因一种带齿的野草,发明了锯。
点拨补充:莱特兄弟因一个飞行玩具而对飞行器大感兴趣,研究发明了飞机;瓦特因一个开水壶,发明了蒸汽机。
引导:为什么科学家们能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里发现真理?
预设:他们都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板书:见微知著)
探索真理的精神相同。
引导:同学们,仅仅善于观察,有见微知著的发现能力,科学家们就能收获真理,取得巨大成就吗?
预设:还需要不断思考和提问,需要反复地试验。就是文中说的“善于发问”“锲而不舍”。(板书: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引导:从文章哪里能感受到他们的这种精神?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预设:可从“许多实验”“大量的相关文献”“反复的观察实验”这些词句中感受到。
提问:同学们,请你结合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再去读读题目,现在你认可作者说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这个观点吗?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预设:我认可作者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在总结观点。科学家们在经历了反复思考、质疑、研究,锲而不舍地解决了若干问号后,才发现真理。
(3)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一起感受科学家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发现真理的精神。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边听边体会精神。(板书:不断探索)
(4)启发阅读:面对“一百个问号”,科学家们从未放弃,坚持探索,不断向真理靠近,这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上节课的最后,老师让大家课下提前阅读了“阅读链接”中的文章《詹天佑》,说说: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预设:詹天佑严谨的态度、坚持的精神、民族的荣誉感……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在对比中发现事例的共同点以及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仿照课文的写法,学着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探究过程
(1)先确立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再选取相应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员互相评价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练笔。
(3)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教师引导回顾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①引导: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②引导: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并展开小组交流。
①引导:仿照课文的写法,学着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列出提纲。
提示:这类观点可以是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功夫不负有心人、满招损谦受益等。
②引导:借助自己的提纲把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听,看看观点是否鲜明,事例是否能支持观点。
(3)学生自主完成练笔。
(4)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
玩也能玩出名堂
其实,玩也能玩出名堂,纵观千百年,因“玩”出名的可不少,差不多都是从司空见惯的物品上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
显微镜,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科学仪器,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是被“玩”出来的,是1632年由列文·虎克不经意间创造的奇迹。当时,列文·虎克的工作比较清闲,他喜欢在闲暇之余磨镜片,一边看着大门一边磨,再将磨好的镜片做成放大镜。一天,他突发奇想,如果把两个镜片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于是他便把两个镜片重合起来,没想到这两个镜片竟将自己手上的皮肤放大了数倍。有了这一惊人的发现,随后他又用两个镜片做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无独有偶,美国的发明家富尔顿“玩”出了轮船。有一天富尔顿划着船在河中游玩,累了就坐在船尾休息,并将两只脚下垂在河里,不停地晃荡、捣动。不知不觉中,小船竟慢慢荡到河中心了。此时风平浪静,也没有划桨,船为什么会游动呢?富尔顿看着自己伸到水中的双脚,原来是摆动的双脚推动船行驶。后来,他凭借这件事的启发,创造出了轮船。
真理并不遥远,但它只留给那些善于观察的人,只要你细心一些,你也可以玩出名堂。
三、拓展延伸
过渡: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证明了观点,表现了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我们再阅读《喜爱理科》一文,走近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喜爱理科①(节选)
在所学的科目中,竺可桢特别喜爱理科。①当时的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的一些基本知识。他读了以后,觉得头脑充实,心胸豁亮。
每当放学回家,他就结合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观察琢磨稻子是怎样生长的,金鱼爱吃什么食物,蟋蟀为什么好斗?②
他见农民伯伯在他家米行里进进出出,常常议论天时。比如,看到天上的云往东飘,他们就说:“云往东,一场空。”意思是,不会下雨。这时竺可桢就拉住人家问:“老伯伯,要是云往西呢?”
“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南,水满潭;云往北,好晒谷。”③
看到天空有雾,农民们就说:“十雾九晴。” ③看到日晕、月晕,他们就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③竺可桢每次听了这些,总是很有兴趣地打听清楚,回到家里赶紧记在笔记本上。④
渐渐地,竺可桢把他家米行里卖的大米、糯米、赤豆、绿豆、芝麻、花生、紫云英草籽等等,都当作了研究对象。为什么这一种是红的,那一种是绿的;为什么这样东西喜欢水多,那样东西喜欢水少?他曾经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曹娥江两岸葱绿的田野,天真地想着:什么时候吹过一阵风,一下子把大地变成金色的……⑤
——选自《科学家的童年》新蕾出版社
批注:
①题目和文章一开始都讲到竺可桢喜爱理科,后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这一点。
②反复列举竺可桢的观察事例,表现竺可桢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积极进行实践的过程。
③借助日常民间谚语,表现竺可桢善于学习。
④事例展示了竺可桢“提出问题,学习记录”的学习探索过程。
⑤通过一连串问题,表现竺可桢发现问题不断质疑的过程,体现了竺可桢的科学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在学习文章之后,借助这篇节选文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课所表达科学家对科学精神的不断探索。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是不为人知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进而找到真理的!课外让我们继续阅读更多有关科学家探索突破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1.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是其它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
2.选做:课外阅读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