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752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752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752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字词检测。
lán zhù
一条湍急的河流( )了“蟋蟀野战队”的去路。夜深了,年轻的
qīng cuì hóng liàng
队员们听见( )的猫头鹰叫声里夹杂着( )的狼嚎,感到非常
kǒng bù jiā sù
( )。队长唱起山歌,给他们壮胆,大家( )离开。
预设:拦住 清脆 洪亮 恐怖 加速
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板书:有好奇心 爱思考)
3.提问:下面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出示: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2)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3)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预设:心理描写。
4.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你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岀自己的结论,而且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5.小结:“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聚焦学法,即借助语句感受人物特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并不难,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综观全文、前后勾连着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聚焦“我”的提问、想法、心理变化等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探究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我”的提问、想法、心理变化等相关句子,并在所画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容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
3.探究活动
聚焦提问。
(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感受到“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板书:求知欲强)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预设1:我是从疑问词“为什么”和“什么”中读出来的。
预设2:这几个句子都是问句。
③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句子其实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预设: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9—16段,还原对话情境,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惊喜又疑惑地)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抬起头盯着父亲)问。
我继续(不解地)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聚焦想法。
(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天真烂漫,充满奇特的想法。(板书:天真烂漫)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预设:我是从“大半”“但是”“也许”这几个词中感受到的。
聚焦心理变化。
(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感受到了“我”的内心充满好奇。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预设:我是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些词或短语中体会到的。
③引导:我们回过头再读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非常善于观察,而且能够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板书:善观察)
4.活动小结
是呀,通过圈画关键词,我们发现作者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爱思考,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天真烂漫,拥有奇特想法的人。经过不断猜想,他最终印证了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会给孩子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这样的话”具体指的句子。
(2)读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答“我”。
(3)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4)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
3.探究活动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提问:“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
预设:指这句话——“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2)读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答“我”。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预设1:父亲这样说,其实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他的表。我妈妈有时候也会这样。
预设2:“我”当时还太小,就算爸爸告诉“我”,“我”也无法明白表的构造。
(3)过渡: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谁来分享一下?
预设1:种子被种在土里,浇水施肥后,就能发芽、长苗、开花、结果,小时候我看到了,觉得非常神奇。一个夏天,全家人在家里吃西瓜,我不小心把一粒西瓜子吞进了肚子里。这时,我突然想起种子的生长过程,就认为自己的肚子里也能长出一个大西瓜。于是,我见人就说“几天后,你就能吃到西瓜了,因为我的肚子里长着一个大西瓜!”后来妈妈从书店里买来一本有关植物知识的图书,里面记录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看完书后,我恍然大悟,再也不说“我的肚子里长着一个大西瓜”了。
预设2:还记得小时候,总是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跟我说,我从另外一个星球飞到了这个世界。当时,我很是高兴地点了点头,我终于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次,一个比我小的小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胸有成竹地告诉她,我们都是从另外一个星球来到这个世界的。很长时间,每当和小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我都会说我从月球上来。不知道说了多久,直到后来上小学学习了一些生物知识后,我才真正懂得我到底从哪里来。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是多么天真、单纯,童年有很多像这样充满趣味的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先聚焦“这样的话”具体指的是哪句话,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勾连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拓展延伸
1.过渡:《表里的生物》是冯至回忆自己童年时寻找表里的生物的故事。童年的发现虽然常常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甚至滑稽可笑,却留下了成长的印记。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彩色的鸟》,看看这篇文章写了怎样的童年故事吧!
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彩色的鸟
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屋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还有一个人送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我还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
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
“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
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
我听着,似懂非懂。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绿色、红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的留起来一点儿,在一个午后,我把麻雀从笼子里拿出来一个染一个,有的染蓝的,有的染成彩色的,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我只在它的腿上染了一点红。我看着这些活泼的鸟一个一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
产生好奇, 提出疑问 | 我的发现:① | 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
继续思考, 付诸行动 | 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么不能把我的麻雀也变成彩色的呢? | 我的行动:② |
意外结局, 得出结论 | 我的发现:③ | 我的结论:④
|
预设:
①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
②我把鸟儿染成了彩色的。
③除了一只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其他被染色的鸟都死了。
④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2)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勤于思考和实践的孩子。
设计意图:在学习文章之后,借助这篇节选文章,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中去,落实学法的迁移。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求知欲强、天真烂漫、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冯至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篇章页所说: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板书: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五、布置作业
群文阅读:
1.快速浏览冯至的《表里的生物》《彩色的鸟》《猫儿眼》这三篇文章。
2.从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来思考这三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