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第1页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第2页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六笔有画致,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二)
    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三)
    李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的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2.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一在长安。请结合作者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襄阳楼
    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襄阳楼下之胜景,“树阴”“荷叶”“柳花”“莺舌”美不胜收,但“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
    B.第五六句写襄阳楼下之闲人,虽然“有时”“每日”均不得上楼,但“水畔看云立”和“楼前信马行”的生活颇有悠然自得之乐。
    C.前六句起句写楼,继而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楼;转笔索性再又写水,再又写楼,重重叠叠,妙笔相赴,一气浑成。
    D.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诗人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
    4.金圣叹评价此诗说:“从来文章一事,发由自己性灵,便听纵横鼓荡。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请结合诗歌作分析。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周紫芝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断云飞雨又经年,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傍晚景色如在目前,“低尽”摹出夕阳之态,“如烟”凸出柳树之色。
    B.“经年”前加“又”字,强调离别之久,使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
    C.“思凄然,泪涓涓”两句,一写内在情感,一写外在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D.大雁只到江头,不来小楼,暗示远行人没有音讯,字里行间透出失望之情。
    6.请以月为对象,分析本词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乌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入喜清厌浊的情怀。
    B.诗的首句描写了自己的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特异。
    C.诗的领联借问新安江,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D.此诗的诗眼是“行”,围绕诗入在清溪的行踪表现他对消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8.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一书中点评此诗“五、六笔有画致,七、八使人凄然”,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综合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华州太守花园
    徐积
    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
    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
    和毛君州宅八咏其一 凤凰山
    苏辙
    山川蟠踞偶成形,威凤低回久未行。
    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诗着重描写了园中的花卉,在对比中巧妙地表现花叶的错落之貌。
    B.苏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川蟠踞之势,形如徘徊低飞的凤凰。
    C.徐诗和苏诗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第三句“转”出一层新的诗意。
    D.徐诗和苏诗都虚实结合,既写眼前的景象,又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
    10.两首诗均写到了“种梧桐”,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12.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

    (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14.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谓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3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18.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届广东省汕尾市/大湾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①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①邓剡,文天祥同乡好友。1279年,与兵败被俘的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临别之际,邓剡作词赠天祥,为好友壮行。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长江,词人感叹上天不借东风给好友文天祥,致使他抗元失败,沦为俘虏。
    B.这首词写金陵风物时融情于景,蜀鸟吴花、荒城颓壁,都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C.友人离别后只有孤月相伴,让词人无法入眠,蕴含了深深的朋友之情,家国之悲。
    D.这首词擅长运用典故,如借嬴政和司马懿的典故,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企盼之情。
    20.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引明陈子龙语盛赞这首词,说它“气冲斗牛,无一毫萎靡之色”。你觉得这一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王维早年出征边塞,有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故而在诗中塑造一个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仗剑任侠,其诗塑造的是一个豪爽倜傥、豪放不羁的豪侠少年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错误,“迥异”指极不相同。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两诗语言风格并非“迥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王维早年出征边塞,写过类似《使至塞上》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有过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本诗即能体现这种理想。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曾仗剑去国,辞亲原有,义气任侠,诗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意思是“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银鞍白马”“落花踏尽”“笑入胡姬酒肆”,诗中少年慷慨洒脱,意气风发、豪爽倜傥、豪放不羁,呈现的是豪侠少年形象。
    3.A 4.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错落重叠,是为“鼓荡”;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事种种,作者独对“楼”和“水”情有所钟,这样的关注点发自诗人“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这样的写法前所未见,可谓诗人独创,这就使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表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错误,颔联写柳絮纷飞,飘在水面上,到处都是;三两声莺啼从林叶间传来。视听结合,给人以生机之感。“千万点”和“两三声”并没有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从襄阳楼下所见之景写起。先写树阴,再写水中荷叶。“钱”“平”形象生动描写出了荷叶之情态,令人联想翩翩。开篇由景切入,这是律诗常用起笔手法。颔联承前再写所见所闻。再写水上柳絮,然后写林间所闻莺啼。视听结合,给人以生机之感。颈联转笔又再写水与楼下行动,呼应首联。此三联从楼下写到水面,再由水面写到楼下,反反复复,错落重叠,起伏激荡。可谓不落窠臼,独创新颖。尾联借典抒情,卒章显志。运用想象,遥想与古之名士登楼赏月吟咏之为,含蓄达意。借用东汉文学家王粲与东晋名士庾亮的典故,既呼应诗歌题目,表明写作意图;又委婉表达诗人淡泊心志、纵情吟咏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结构上,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错落重叠,是为“鼓荡”;
    “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表现在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事种种,作者独对“楼”和“水”情有所钟,这样的关注点发自诗人“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
    最后,整体评价这种写法的效果,结合“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可知,这样的写法是诗人独创,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表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
    5.B 6.①霜月娟娟,写出了月色之美,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使作者那种伤感之情更显浓重。②月有缺有圆,而人只缺不圆,将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错误。“又经年”只是感慨分离时间之长,显示不出对远行人的怨意。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中提到“月”意象的主要有两处:
    一是,“霜月更娟娟”一句中,“娟娟”是姿态柔美的意思,运用叠字写出了夜晚月色之美。这里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月寄相思,用月色美好的月色来衬托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的浓重的伤感之情。
    二是,“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天上的月亮暂时有缺,但终有圆满的时候,但是,人却是只缺不圆,一个“怎得”加重了语气,使得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月遥想,想到孤独的自己,想到远在异乡的远行人,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
    7.D 8.颈联有画质,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走在明镜中,鸟儿在屏风中飞翔。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画面感强,诗中有画。
    尾联凄然,入晚时,猩猩的声声啼叫,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在诗人听来,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落寞郁闷的情绪。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眼是“清”不是“行”,全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从首联“清我心”的主观感受,到颔联以新安江比不上清溪的清澈见底,到颈联的比喻都是围绕清溪的清澈,没有突出诗人的行踪。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意境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画面感强,诗中有画。

    尾联的意思是: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诗歌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9.A 10.①徐诗表达的是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②苏诗表达的是对毛君清高品德的赞扬。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对比”错。“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是说花园中花开此起彼伏,花叶繁盛,并非“对比”。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徐诗“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梧桐”往往代表高洁品格,梧桐能引来金凤凰,“丹山相次凤凰来”,此句借用“梧桐”表达的是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寓有才之士咸来归附之意;
    苏辙诗后两句“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写此地“种梧桐”会得到更美好的景致,“梧桐”往往代表高洁品格,而友人也像伯夷一样拥有高洁美好的品行,最终能够展翅高飞。可见苏诗表达的是对毛君清高品德的赞扬。
    11.C 12.上片体现了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的心境。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下片体现了词人难以忘怀往事的不平静心境。词人沉入梦乡,但松涛却把他惊醒。那松涛犹呜咽悲鸣,融入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作者身虽悠闲,但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有孤枕难眠之感”错误。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但那松涛犹呜咽悲鸣,把他惊醒,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穿云入坞寻游伴”,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
    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在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在深山中呜咽地悲鸣,把他惊醒,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13.B 14.①这首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伤感之情”错误,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表达了乐观和旷达之情。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词表达升官之忧:“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希望我不要像谢安那样没有回到东山,死在西洲路,让你回首痛哭,违背了我们的雅志。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官退之忧:“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15.D 16.①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
    ②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错误。王诗的颈联“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通过想象描写了严光月夜垂钓放歌的生活场景;张诗最后一句点出“渔樵”,没有描写渔樵的生活场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王诗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的风格,作者先对严子陵这种不趋附权势的风格进行赞赏,结合诗人初入官场,就写诗指斥奸佞小人,希望匡扶朝廷重回圣明社会,但诗人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他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可知,尾联“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作者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表现出作者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的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
    张诗前两句“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对严子陵钓台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严子陵隐居环境的高度赞美之情,而后两句中的“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在刘秀即位后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过上隐居生活,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17.C 18.(1)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马蹄”共同构成一个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2)杜诗:诗中所咏之马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的老诗人的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病弱的老马,尚且驯良,还在为主人尽力。自己虽已年迈衰老,也依旧想为君主效力。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岑诗是“怀乡”“厌战”,杜甫诗是以“病马”喻晚年落魄。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首联“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表达自己虽已年迈衰老,也依旧想为君主效力。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
    19.D 20.①意象选择雄壮,气势雄浑。水天空阔、剑气冲天、扁舟齐发、涛生云灭,给人以振奋之感;②典故运用豪壮,突显豪气。借蔺相如和诸葛亮的胆识与才华写出了对好友的赞许与期望,豪气十足;③情感抒发悲壮,气冲斗牛。虽国破家亡,江山易主,但仍期盼有人能够雪恨,本词是为好友壮行之词,言辞悲壮,令人动容。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嬴政和司马懿的典故”错,“嬴”并非嬴政,“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企盼之情”错,“睨柱吞嬴”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回旗走懿”谓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应为借蔺相如身立秦廷,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气魄和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写出了对好友的赞许与期望。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气冲斗牛”意思是:形容气势很盛。可从意象选择、典故运用、情感抒发等角度分析。
    意象选择雄壮,“水天空阔”“堂堂剑气”“扁舟齐发”“涛生云灭”,选取长江、长空、剑气、扁舟、江海、波涛等意象,营造了气势雄浑的意境,给人以振奋之感。
    典故运用豪壮,“睨柱吞嬴”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睨”“吞”表现了赵国丞相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那种气魄:“回旗走懿”谓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走”表现了蜀国丞相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用典故写出对文天祥的期望之情,豪气十足。
    情感抒发悲壮,“睨柱吞赢”化用蔺相如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表达自己要进行殊死斗争的决心;“回旗走懿”化用诸葛亮死后吓退司马懿的故事,表达自己要以死报国之志;“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现实虽然是如此残酷,但顽强的斗争的精神却仍使作者激动不已。本词是为好友壮行之词,言辞悲壮,令人动容

    相关试卷

    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