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5(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782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复习--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5(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782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复习--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5(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782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复习--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5(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5(练习),共8页。
语 文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百年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强调妙悟、比喻,表现出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便往往充满了像“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字样作为批评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着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一种有着内在生命律动的有机整体。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由此来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生命,也把握自我的宇宙人生。通过历代批评家的承传与发展,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得以形成。 不过,这种传统却在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进程里被中断。晚清尤其是20世纪以来,传统的农业社会及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城市生活的兴起必将影响时代的审美风尚。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以抒情文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学世界发生重大改变。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意境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因此,古典文学批评传统的中断,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崇高”与“优美”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出普遍的人生与审美价值。尽管不乏牵强之处,但这种前所未有的理论思辨给人以强烈冲击。 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显现了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在文学批评中注入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血液,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 这些批评家们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尚未彻底完成。新时期以来,大多数批评家基本上都沉溺于西方的批评话语,传统文学批评在他们的眼中已彻底失去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力。于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时间缺乏“中国话语”,如何建构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而承传传统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承传传统首先是重返传统,全面认识传统。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激活传统文学批评中诸如“气韵”之类关键词的内涵,使其重获阐释力。融合外来文化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传统。因此,我们应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寻求本土与异域之间双向平等的对话,消除不同理论话语之间的沟壑,在跨越异质文化的阐释中认识传统批评的民族特色,在中西互补与互释中激活本土批评的话语资源,从而建构起一套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对当代中国批评家来说,不仅要致力于建构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并用这种话语考察丰富的文本世界,还应该深情凝视当代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把自己的批评文字与广阔时代和民族历史建立紧密的关联,对当代文学作出富有成效的阐释,并在回望、转化、承传传统中创造新传统。 (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着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 B.传统文学批评将文学艺术看作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一种有着内在生命律动的有机整体,反对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C.中国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在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进程里被中断,是历史的必然,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关。 D.王国维借鉴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寻求与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主要按照层进式结构来阐释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化的问题,既关注历史传承,又指明发展方向,清晰全面。 B.文章论证语言准确而严谨,如在评价传统文学批评方式时,使用了“模糊”“不确定”等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C.本文采用了事例论证,以王国维的例子来论证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化改造,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D.倒数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我们既要认识和承传传统,又要立足当代,融合外来文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转化有一定积极作用。 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之路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艰难的过程。 C.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家们沉溺于西方的批评话语,从而缺乏“中国话语”。 D.从事文学批评,我们不仅要关心文本世界,还要关心中国社会现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环境资源宝库。野生动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繁衍生存,其中有很多是珍稀、濒危物种。湿地保护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的动植物的生存和延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也被称作“天然海绵”,能防洪、补给地下水、保持地表水分、调节水量,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引起的区域降水量不平衡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能避免水涝灾害,更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湿地对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湿地中有丰富的动植物,可供食用的农作物产品也特别多。比如水稻的生存环境就属于湿地,许多水产品也生活在湿地。湿地中的一些动植物也是轻工业、纺织业的原材料,比如芦苇等。所以,湿地是中国农业、牧业、渔业等一些生产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地。但是,在三大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人对湿地的关注度远远不及森林和海洋。所以,重视湿地保护,重视湿地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刘登辉《湿地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但由于湿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临退化和被破坏的境地。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湿地保护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命题。 2022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也是《湿地保护法》的实施之年,标志着我国湿地生态保护进入了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我国正在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中国贡献。 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湿地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此,一方面,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作为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湿地保护法》实际上是将湿地视作单独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确保湿地保护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因地制宜的可持续性范式。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平衡好“护”与“用”,方可维持湿地保护的可持续性。不论是依山而建、绵延如带的贵州加榜梯田人工湿地,还是湖光水色、益鸟争鸣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都是湿地合理利用的有益尝试,贡献了城市湿地保护的可行方案。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湿地在供养文明的同时也需要文明反哺,但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事之功。说到底,还是要让各项举措落地落实,行久行远。 (摘编自庹亚男《湿地荫护我们,我们保护湿地》) 材料三: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致力于凝聚各方共识,推进全球湿地保护合作,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本次大会上,世界各国、国际组织、湿地公园等等的代表,齐聚武汉,分享湿地保护案例,总结和听取中国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共同促进世界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中国充分利用了传统的东方智慧,探索出了多种多样优秀的湿地管理方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办主任孟宪林表示,从天人合一、万物共生,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变革和探索。 《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说,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湿地保护成就以及所设立的宏大目标和湿地保护管理方式,其他缔约方都可以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的方法,还包括制度立法、促进全球合作、形成合力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说,今天湿地保护的东方智慧,不仅仅来源于传统的湿地利用方式,更是基于当下全球治理、经济水平、社会现状、技术革新中的新实践和新思考。 (摘编自范昊天、强郁文、刘温馨《中国湿地保护之路:天人合一 万物共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生产生活资源,也养育了很多珍稀动植物。B.湿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森林被砍伐后还可以生长恢复,所以保护湿地应优先于保护森林。 C.传统的东方智慧在中国的湿地保护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成果,这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 D.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对立,二者可以协调发展,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6.要把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请依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英 珠葛 亮 刚到日隆,我一个人在附近逛,就遇到了藏族女孩英珠。她羞涩地笑了一下,走过来,可又退后一步,低声问,你们想去大海子吗? 我很快明白,她的意思是,她可以租借她的马给我们,带我们进沟。我们很快便谈妥了。 藏族女孩赶着两匹矮马,上坡的时候,还在马屁股上轻轻推了一下,嘴上说,都是我的娃,大的叫银鬃,小的叫鱼肚。我叫英珠。 我们在一幢三层的小楼前停住。这小楼看上去比其他的排场些,外面的山墙刷成了粉白色,上面绘着图案,能辨出日月的形状,还有的好像是当地的图腾。屋顶上覆着红瓦。门楣上有块木牌,上面镌着汉藏两种文字。 英珠喊了一声,很快走出一个中年女人。招呼我们上去。 英珠说,这是瑞姐,这里的老板娘。 这瑞姐就哈哈一笑,说,是,没有老板的老板娘。 屋里有个小姑娘擦着桌子,嬉笑地说,瑞姐当年是我们日隆的第一美人。 瑞姐撩一下额前的刘海儿,似乎有些享受这个评价,然后说,那还不是因为英珠嫁了出去。 说完这句,却都沉默了。 英珠低着头,抬起来看我们,微笑得有些勉强。她轻声说,你们先歇着,就走了出去。 瑞姐望她走远了,打一下自己的脸颊,说,又多了嘴。 晚上我到了外头,听见老板娘正在和英珠说话。英珠看见我,对我浅浅地鞠了一个躬,从怀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子,伸手捧上来,说,送给你们吃。 我接过来,里面是一些很小的苹果。我还没来得及道谢,英珠又浅浅低一下头,对老板娘说,我先走了。 瑞姐看着她走远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转过脸对我说,小弟,你们拿准了要租英珠的马,可不要再变了啊! 我说,不会变,我们说好了的。 瑞姐说,她是不放心。听说你们明天要跟团去双桥沟,团里有镇上马队的人,她怕你再被他们说动了。良心话,英珠收得可真不算贵,就算是帮帮她。 我点了点头。 第二天清早,瑞姐急急地敲我们的门,脸上有喜色,说雪住了。 雪果然是住了。外面粉白阔大的一片,阳光照在上头,有些晃眼。 从长坪村入了沟,开初都挺兴奋。雪还没化干净,马蹄踏在上头,咯吱咯吱地乱响,很有点跋涉的意境。 走了十几分钟,山势陡起来,路窄下去。因为雪又化了一些,马走得也有些打滑。 海拔高了,鱼肚呼出的气息结成了白雾。英珠从包里掏出一条棉围脖,套在鱼肚颈子上。我看到,围脖上绣了两个汉字——一个金、一个卢。 我就问英珠字的来由。她笑一笑,说,金是我的汉姓,我汉名叫金月英。上学时候都用这个。 我问,那卢呢? 她没有答我,只是接着说,我们镇上的人,多半都有个汉名,在外头做事也方便些,除了老人们。 直到天色暗沉下来,我们才明白遭遇了山里的雪暴。雪如此迅速地弥漫开来,铺天盖地,密得令人窒息。 又走了半里路,终于发现了一顶帐篷。掀开门帘,看到里面已有两个人。一对青年男女靠坐在一起,神情颓唐,看到我们,眼神十分警惕。在我们还在犹豫的时候,男的说,进来吧。 帐篷突然充盈了。当鱼肚探进了头,年轻男人很大声地叫起来,马不能进来。 英珠一愣,几秒钟后,她半站起来,对男的深深鞠一躬。我们听到近乎哀求的声音:先生,它年岁很小,这么大的风雪。 男人不再说话,将头偏到一边去。 应急灯闪了一闪,突然灭了。帐篷里一片漆黑。在这突然的死寂里,我们看不到彼此,但都听到外面的风越来越大,几乎形成了汹涌的声势。帐篷在这风的撞击下,也越来越剧烈地抖动。 有人啜泣。开始是隐忍而压抑的,渐渐放肆起来。 这时候,有另一种声音响起来。 极细弱的,是一个人在哼唱。 是英珠。 英珠唱起一支歌谣,用藏语。 我们听不懂歌谣的内容,但是辨得出是简单词句的轮回。一遍又一遍。旋律也是简单的,没有高潮,甚至也没有起伏。只是在这帐篷里萦绕,回环,充满。在我们心上触碰一下,又触碰一下。 我在这歌声里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 看见阳光从帐篷的间隙照射下来,温润清澈。 眼前的人,是英珠,靠在马鞍上,还没有醒。挨着她的鱼肚,老老实实地裹在主人的军大衣里。 我们要离开日隆了。瑞姐送我们去车站。 问起英珠。瑞姐说,英珠回来就发起了烧,给送到镇上医院去了。唉,这么冷,大衣盖在个畜牲身上。 瑞姐叹一口气:人都烧糊涂了,只管叫她男人的名字。 我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她男人是姓卢么? 瑞姐愣一下,说,是啊。三年前的事了。两口子本来好好地在成都做生意。她男人说要帮她家乡办旅游,要实地考察,就跟我们一个后生上了山。那天雪大的。马失了蹄,连人一起滚沟里了。精精神神的人,说没就没了。那马那会儿才下了驹没多久,驹娃子就是鱼肚。 又过了几年,一个偶然机会,我弄明白了那首歌的歌词。 歌词真的简单,只有四句: 当雄鹰飞过的时候,雪山不再是从前模样,因为它那翅膀的阴影,曾经抚在了石头的上面。 (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巧妙设置悬念,给英珠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多处写到英珠的笑,表现了她虽然遭受命运的无情打击却依然拥抱苦难、坚强生活的姿态。 C.英珠在暴风雪来临之际不顾自己安危也要照顾小马鱼肚,是因为小马鱼肚年岁小,不容易存活。 D.镌刻着汉藏两行文字的木牌、躲避暴风雪的帐篷等细节描写,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8.小说在讲述英珠的故事时,交替使用“我”和“瑞姐”两个不同的视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评论说,葛亮在写“感人”的作品时,保持着一种纯净的、简朴的美感。试分析小说哪些方面体现出这种“纯净、简朴”的美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释 言① 韩愈 元和元年六月十日,愈自江陵法曹诏拜国子博士,始进见今相国郑公②。公赐之坐,且曰:“吾见子某诗,吾时在翰林,职亲而地禁,不敢相闻。今为我写子诗书为一通以来。”愈再拜谢,退录诗书若干篇,择日时以献。 于后之数月,有来谓愈者曰:“子献相国诗书乎?”曰:“然。”曰:“有为谗于相国之座者曰:‘韩愈曰:“相国征余文,余不敢匿,相国岂知我哉?”’子其慎之!”愈应之曰:“愈为御史,得罪德宗朝,同迁于南者凡三人③,独愈为先收用,相国之赐大矣;百官之进见相国者,或立语以退,而愈辱赐坐语,相国之礼过矣;四海九州之人,自百官以下,欲以其业彻相国左右者多矣,皆惮而莫之敢,独愈辱先索,相国之知至矣。赐之大,礼之过,知之至,是三者于敌以下受之,宜以何报? 况在天子之宰乎? 人莫不自知,凡适于用之谓才,堪其事之谓力,愈于二者,虽日勉焉而不逮。束带执笏立士大夫之行,不见斥以不肖,幸矣,其何敢敖于言乎?” 既累月,又有来谓愈曰:“有谗子于翰林舍人李公与裴公④者,子其慎欤!”愈曰:“二公者,吾君朝夕访焉,以为政于天下而阶太平之治,居则与天子为心膂,出则与天子为股肱。四海九州之人,自百官以下,其孰不愿忠而望赐? 愈也不狂不愚,不蹈河而入火,病风而妄骂,不当有如谗者之说也。虽有谗者百人,二公将不信之矣。愈何惧而慎?” 既以语应客,夜归,私自尤曰:“咄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孔子曰:“远佞人。”夫佞人不能远,则有时而信之矣。今我恃直而不戒,祸其至哉! 徐又自解之曰:市有虎,听者庸也;曾参杀人,以爱惑聪也;《巷伯》之伤,乱世是逢也。今三贤⑤方与天子谋所以施政于天下而阶太平之治,听聪而视明,公正而敦大。夫聪明则听视不惑,公正则不迩谗邪,敦大则有以容而思。彼谗人者,孰敢进而为谗哉? 虽进而为之,亦莫之听矣。我何惧而慎? 既累月,上命李公相。客谓愈曰:“子前被言于一相,今李公又相,子其危哉!”愈曰:“前之谤我于宰相者,翰林不知也;后之谤我于翰林者,宰相不知也。今二公合处而会言,若及愈,必曰:‘韩愈亦人耳,彼敖宰相,又敖翰林,其将何求? 必不然!’吾乃今知免矣!”既而,谗言果不行。 (取材于《唐宋八大家文钞》,有删改) 【注】①释言:以言词自行解释。韩愈曾上疏德宗,论天旱人饥而被贬。返朝后,韩愈受到宰相器重,但也因此遭到毁谤。为了消除流言造成的疑惑,韩愈作此文以自解。②相国郑公:当时的宰相郑絪。③三人:张署、李方叔、韩愈。④李公与裴公:翰林学士李吉甫、中书舍人裴垍(jì)。李吉甫后被唐宪宗任命为宰相。⑤三贤:郑絪、李吉甫、裴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咄A市B有C虎D而E曾F参G杀H人I谗J者K之L效M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相闻”,与《道德经·第八十章》中“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相闻”意思相同。 B.御史这一官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皆有御史,掌管文书及记事,汉以后专司纠察弹劾。 C.“辱赐坐语”“辱先索”与《报任安书》“曩者辱赐书”中的“辱”都是谦辞,可译为“承蒙”。 D.“心膂”的本义是心与脊骨,此处比喻亲信得力之人。“出则与天子为股肱”的“股肱”意思与之相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拜见宰相郑絪时,郑公赐座,与之交谈,并主动索要诗文,可见他对韩愈的礼遇超过他人。 B.韩愈在德宗朝担任御史时,直言不讳,牵连多人被贬,这是他后来多次遭人诋毁的根本原因。 C.谗妒者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责任在于听者的偏听偏信,韩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某些当权者。 D.韩愈多次遭到谗谤从侧面反映了中唐士大夫阶层的阴暗心理,这也是当时政治黑暗的真实写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束带执笏立士大夫之行,不见斥以不肖,幸矣,其何敢敖于言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谓愈曰:“子前被言于一相,今李公又相,子其危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和周秀实田家行① [宋]王庭珪旱田气逢六月尾,天公为叱群龙起。连宵作雨知丰年,老妻饱饭儿童喜。向来辛苦躬锄荒,剜肌不补眼下疮。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 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②。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 咸池③洗日当青天,汉家自有中兴年。 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帐④无忧方熟眠。 【注】①此诗大约写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七月初。这年五月金兵南下,六月,攻顺昌,为刘锜军所败;攻京西,为岳飞军所败;攻淮东,为韩世忠军所败。②擒龙虎:作者自注“近报杀退龙虎大王”,龙虎大王是金兵元帅金兀术手下的大将。③咸池:神话传说中的地名。④玉帐:征战时主将所居之军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句主要写田家久旱逢甘雨、丰收在望的喜悦,后八句主要写渴望朝廷一鼓作气、收复失地的心情。 B.作者在诗中特意加了“近报杀退龙虎大王”的注解,表明此次胜利非同小可,一举洗刷了靖康之变的耻辱。 C.“腥膻”是对敌人的蔑称,“污后土”指敌人入侵使大好河山蒙辱,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全诗在用韵方面,四句一转,平仄相间。转韵之处,意义也有相应的转换,内容和音节有机统一,和谐自然。15.本诗饱含忧患意识和讽喻之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问句的形式表明自己从师以“道”为标准而不在乎彼此年纪大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周瑜轻松杀敌的场面,展现其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3)中国建筑的点睛之笔是窗,它创造了一个永恒的文化梦境,众多诗人在窗前抒发了独特的生命感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围炉煮茶”凭借中式的装修、火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的氛围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 ①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的过程。 不同于传统的品茶,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去的。古香古色的院子,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自己动手煮茶,品味“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意境;茶盏空了又满,一杯杯茶水入口,“浇出胸中不语尘”……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休闲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煮茶如 ② 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经过第一波的“跟风”,在一篇篇“种草”笔记后,“拔草”“避雷”帖已相继涌现。瞠目结舌的价格、良莠不齐的茶叶、夹生烤煳的红薯板栗……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的“氛围感”难免有点失真。当新鲜感过去,围炉煮茶这门生意如何才能 ③ ,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问题。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含有因果关系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多处使用引号,请列举四处不同的用法,并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晴朗夜空,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许多明亮的星星。如果认真地盯着某一颗星星看,由于地球大气湍流的折射,它会忽明忽暗,这就是我们儿歌里唱的“一闪一闪亮晶晶”。假如我们坐飞船到太空去看星星,一般来说, ① 。 但宇宙总是给我们太多惊喜,太空中还真有一类特殊的眨眼睛的星星——脉冲星。脉冲星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之一。当时科学家们想出了三种模型来解释它:第一种是密近双星的解释,两颗恒星相互绕转,当发光的一颗被遮挡时,就看不到辐射; ② ,就有了辐射。第二种是恒星的膨胀与收缩,这也会造成我们看到的亮度发生变化,如果这样的过程比较稳定,那么就呈现了我们看到的周期性变化行为。第三种就是中子星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会自转且具有准直辐射束的一类星体,如果自转稳定且辐射束刚好能扫过我们,就好像一座海上灯塔。 ③ ? 随着观测的推进,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周期性信号,其中有一些甚至能达到毫秒级的周期,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型已经不能解释这样小的周期了,只有中子星模型才能解释。20.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C.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翻开中华文化典籍,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 “君子”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君子人格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血脉,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 复兴中学团委拟举行“君子人格与青年发展”主题论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论坛上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5(练习版),共8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试题难点疑点突破练4(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万辆和254,6%,居全国第二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5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