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充分把握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思维的力量。
3.学法迁移,拓展阅读文言文《南辕北辙》。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充分把握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思维的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思维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字义理解检测。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2)其人弗能应也。( )
(3)不可同世而立。( )
(4)下列选项中的“之”与其他三项中的“之”意思不相同的是( )
A.誉之曰 B.以子之矛 C.不可陷之盾 D.无不陷之矛
预设:(1)夸耀、夸赞(2)回答(3)存在(4)A
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结合情境组词、想象等方法弄懂了文章的意思,了解了楚人和路人内心的想法,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再去看看《南辕北辙》又让你懂得些什么。(板书:自相矛盾,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通过字义理解帮助学生检测并巩固本课难理解的字词掌握情况,回顾词义理解方法,衔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抓重点句,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寓意。
2.探究过程
(1)画出揭示道理的句子,结合实际加深理解。
(2)谈一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3.探究活动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楚人那让人啼笑皆非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1)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楚人可笑在哪里吗?
预设1:我觉得这个楚人过于自大,说话不符合实际。
预设2:我觉得楚人说话前后矛盾,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都刺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 再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一句话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请你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这里“夫”表示将发议论的意思,“立”是存在的意思。
(3)你的身边有没有言行自相矛盾的人?请你举举例子。
预设1:有的同学想要好成绩,却从来不努力学习。有人想减肥,但是不运动还暴饮暴食。
预设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例子,比如,有的大人常常教导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乱闯红灯。可是他自己却往往言行不一,总是违反交通规则,乱闯红灯。
(4)你想对文中楚人和你身边言行自相矛盾的人说些什么呢?
预设: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且符合实际,不能自相矛盾。
小结:同学们,我们明白“莫能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是“不可同世而立”的,也结合事例懂得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相信同学们做事一定不会“自相矛盾”。(板书:结合生活实际,明白道理,不可同世而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寓言所包含的道理,同时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语文的语用价值。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用自己的话讲好故事。
2.探究过程
(1)归纳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
(2)尝试用本课所学的方法讲故事。
3.探究活动
(1)如果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呢?
预设1:我们可以在完整讲述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比如,可以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比如加上卖者的神态、动作等,使故事听起来更有味道。
预设2:我们还可以根据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比方说,可以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精彩。
(2)谁能用上这些方法,把这个故事讲生动?
预设:楚国有一个人。一天,他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围上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耀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人又拿起一支矛,夸夸其谈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锐的,无论怎样坚固的东西也经不起它一戳,只要一被我的矛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问道:“如果用您的矛去戳您的盾,会怎么样呢?”“这……”楚国人此刻满脸羞愧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只见围观的人先是一愣,随后马上爆发出一阵哄笑,便渐渐都散去了。只剩下那个楚国人,扛着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是呀,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小结: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篇简洁的文言文讲成一个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语言文字真有趣。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记忆,通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语文,用语文,凸显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阅读链接
四、过渡:请你自由地读一读《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用上我们学过的方法理解意思,谈谈感受。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③面而持其驾④,告臣曰:“我欲之⑤楚。”臣曰:“君之楚,将奚⑥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⑦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⑧。”此数者⑨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北:面向北方。 ④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⑤之:动词,到……去。 ⑥奚:为何。
⑦用:费用,钱财。 ⑧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⑨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1.学生自由读全文,结合所学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说说你的理解?谈一谈你的感受。
预设1: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朝北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预设2:“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我”在劝想去楚国的人,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说:您去楚国,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猜测这里的“良”是好、精良的意思。
预设3: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借助注释我知道了这两句话的意思,这是“我”继续与想去楚国的人在进行对话。“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
小结: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是呀,说得真好!这其实是作者的议论与感叹。这几个条件越好,其实离楚国就越远了。
2.同学们,《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预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这样就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3.这位驾车想要到楚国去的人的思维过程究竟又是怎样的呢?这位想去楚国之人的思维过程缺少了什么?
预设:他以为只要“马良”,就能到达楚国;他以为只要“用多”,就能到达楚国;他以为只要“御者善”,就能到达楚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先找准目标和方向,有了确定的走向和计划,才能一路畅通无阻。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者小古文拓展,复习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并进一步感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让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到了思维的力量,知道了《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并将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拓展阅读了文言文《南辕北辙》,知道了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就永远到不了目的地的道理,真是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
阅读小古文:《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板书设计】
结合生活实际 自相矛盾 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不可同世而立
明白道理 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就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刷子李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刷子李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第2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