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声和光+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声和光+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共30页。
专题2 声和光 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2•济南一模)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控制噪声,刻不容缓。下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B.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2.(2022•市中区二模)在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小学生朱德思用小号嘹亮的吹响了《我和我的祖国》。收听广播的人分辨出小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3.(2022•莱芜区二模)学校举行诗歌朗诵大赛,根据防疫要求,不聚集,各班选手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朗诵,同学们虽然看不到朗诵者,也能分辨出是本班同学在朗诵,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选手的( )
A.音调不同 B.音色不同 C.响度不同 D.声波不同
4.(2022•长清区一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超声比次声传播速度快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5.(2022•济南二模)歌咏比赛中,同学们放声高歌。放声高歌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2022•历下区一模)济南地铁R1高架线,途径高校、居民区,因此设置了防治噪声的声屏障,如图所示。这样能大大减弱噪声对沿途学生和居民的干扰。声屏障采用的是( )
A.在产生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方式都用到了
7.(2022•济南一模)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D.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阻断噪声传播
8.(2022•济南模拟)《加油!向未来》是央视创造制作的科学实验节目。某期节目中,表演者用手抚摸玻璃杯沿,演奏出了动人心弦的乐曲,如图。演奏者用相同的力抚摸这些规格相同的玻璃杯,只要杯内液面高度不同,玻璃杯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9.(2022•长清区二模)在学校的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常常看到这样的文明标语“低声细语,益人利己”,这里“低声”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10.(2021•济南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11.(2021•济南模拟)某中学处于商业繁华地段,门口正对交通主干道,有时噪声会随风飘入教室,影响上课。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下面四位同学的方法最简易可行的是( )
A.小红认为同学们可以戴上耳塞,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
B.小强认为上课时可以关闭门窗,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小伟认为可在商业街上设立分贝仪,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小睿认为可禁止汽车通过学校门口,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2.(2021•历下区三模)小明在天下第一泉景区游玩时,发现了一种木制玩具“青蛙刮鼓”。青蛙的背上有许多突起,用木棍在突起处来回刮动,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木棍的振动产生
B.发出声音的音色与青蛙的叫声相近似
C.木棍轻轻刮动比用力刮动,发出声音的音调更低
D.木棍快速刮动比慢慢刮动,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
13.(2021•莱芜区二模)小明到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奶奶,见到医院走廊的墙上贴有“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听到医护人员对病人“低声细语”,关怀备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14.(2021•平阴县一模)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响度很小的超声波 B.响度很大的超声波
C.响度很小的次声波 D.响度很大的次声波
15.(2022•平阴县一模)2022北京冬残奥会会徽名为“天、地、人”,是一个充满动感的人形,暗示着残疾人在运动和生活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会徽图形是由三基色构成的“之”字形,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运动员,体现了运动的概念。三种颜色的三个笔画组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不是三基色的是( )
A.黄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16.(2022•天桥区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盛开出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影随形,这一创意来自于“冰面倒影”。从物理角度分析,“冰面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17.(2022•历下区一模)从2019年开始,每到冬天,都会有上百只银鸥来济南过冬。大明湖、龙湖湿地、凤凰湖都是它们常去的地方。它们时而在水面上下翻飞,时而在几十米的高空俯冲而下捕食。关于银鸥在水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与银鸥关于水面对称 B.银鸥飞得越高,像越小
C.水越深,像离水面越远 D.像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
18.(2022•济南一模)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光射入水中发生折射
B.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远离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虚像大小不变
19.(2022•济南模拟)小华实验课上画了几幅光的反射、折射的光路图,以下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022•长清区二模)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树荫下圆形光斑 B.海市蜃楼
C.露珠下的叶脉 D.水中“倒影”
21.(2021•历下区三模)山东省美术馆里的“超然楼”是小伙伴们的高级网红打卡地。在这里,可以做一次“武林高手”,在屋檐上来个“倒挂金钟”(图甲)。原来秘密在于地面上有一座“躺着”的超然楼模型,还有一面巨大的平面镜固定在超然楼模型上方与水平地面成45°角的地方,照片中看到的都是镜中的像(图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倒挂金钟”的人在此平面镜中成像情况的是( )
A. B.
C. D.
22.(2021•平阴县一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其中词句也蕴含着一些物理光学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在酒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缺”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本身是一个大的光源
23.(2021•莱芜区二模)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二.填空题(共1小题)
24.(2021•济南二模)如图,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发现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的新脉冲星,“光年”是 (物理量名称)的单位。“天眼”捕捉到的宇宙脉冲信号,被科学家制成了30秒的音乐,成为浩瀚宇宙深处传来的“天籁”,制作原理是: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25.(2022•市中区二模)如图1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的光屏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轴线ON向前、后折转。
(1)为了显示光路,入射光线要尽量紧贴 射向平面镜;
(2)入射光线沿EO方向射向平面镜,要将F绕ON向前、后折转,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F上之后,比较E、F ;
(3)为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多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5°
60°
反射角
20°
30°
45°
60°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反射时, ;
(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将未折转的光屏倾斜,如图2所示,让入射光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发现无法在光屏上显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吗?小强提醒他,法线与镜面是 的,所以此时光屏所在平面不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平面。
26.(2022•历下区一模)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丽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②如图甲,小丽让一束光EO贴着硬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硬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为了确定反射光的位置,同组的同学将硬纸板的右侧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右侧硬纸板的 (选填“上半部”或“下半部”)看不到反射光。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
③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B.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27.(2021•市中区三模)如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
(1)小强在用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可折转光屏、光源(激光灯)和平面镜外,还要用到 。
(2)小强用到的实验器材中,可折转光屏(长方形)可以非常方便地绕对称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当光屏 时,轴线ON可视为镜面的一条法线。这个实验中,小强选用可折转光屏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 所决定的平面内。
(3)小强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一。
表
一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9.8
2
50.0
50.0
3
70.0
70.3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反射时, 。
(4)小刚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二。
表
二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9.2
2
50.0
48.8
3
70.0
69.0
小刚发现自己的数据与小强的不一样:入射角相同时反射角并不相同。他认为这是测量误差所致。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后认为,测量数据一定有误差,有的偏大,有的偏小,可是小刚的数据 ,所以不能单纯用误差解释。
28.(2021•济南模拟)如图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部分实验装置。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 。
(2)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上表。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 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9.(2021•莱芜区一模)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设计和进行实验:
①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而且 (只填字母代号)。
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B.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C.蜡烛经玻璃板可成实像
D.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②实验中,如果把蜡烛A远离平面镜,看到的像会 (选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③若要确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进一步的操作是
30.(2021•平阴县一模)小丽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她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
(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
(2)实验中,选取了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A侧观察,发现当蜡烛B移动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 。
(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时, 。
实验次数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
4
6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
4
6
(4)小丽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EON(选填“>”、”<”或“=”)。
(5)小丽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专题2 声和光 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2•济南一模)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控制噪声,刻不容缓。下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B.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解答】解:A、在道路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上下楼梯轻声慢步,可以减弱声音的响度,从而减弱噪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2•市中区二模)在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小学生朱德思用小号嘹亮的吹响了《我和我的祖国》。收听广播的人分辨出小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解答】解:收听广播的人分辨出小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3.(2022•莱芜区二模)学校举行诗歌朗诵大赛,根据防疫要求,不聚集,各班选手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朗诵,同学们虽然看不到朗诵者,也能分辨出是本班同学在朗诵,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选手的( )
A.音调不同 B.音色不同 C.响度不同 D.声波不同
【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同学们虽然看不到朗诵者,也能分辨出是本班同学在朗诵,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B。
4.(2022•长清区一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超声比次声传播速度快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解答】解:A、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B正确;
C、超声比次声的发声频率更快,声音若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超声和次声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5.(2022•济南二模)歌咏比赛中,同学们放声高歌。放声高歌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解答】解:同学们放声高歌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B。
6.(2022•历下区一模)济南地铁R1高架线,途径高校、居民区,因此设置了防治噪声的声屏障,如图所示。这样能大大减弱噪声对沿途学生和居民的干扰。声屏障采用的是( )
A.在产生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方式都用到了
【解答】解:高速公路两旁设置了防治噪声的声屏障,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2022•济南一模)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D.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阻断噪声传播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正确;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故C错误;
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8.(2022•济南模拟)《加油!向未来》是央视创造制作的科学实验节目。某期节目中,表演者用手抚摸玻璃杯沿,演奏出了动人心弦的乐曲,如图。演奏者用相同的力抚摸这些规格相同的玻璃杯,只要杯内液面高度不同,玻璃杯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解答】解:演奏者用相同的力抚摸这些规格相同的玻璃杯,说明发出声音的响度基本相同;而由于杯内水液面高度不同,导致玻璃杯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少的玻璃杯振动快,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故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A。
9.(2022•长清区二模)在学校的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常常看到这样的文明标语“低声细语,益人利己”,这里“低声”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解答】解:文明标语“低声细语,益人利己”,这里“低声”指的是声音的响度要小。
故选:C。
10.(2021•济南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解答】解: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0,故B错误;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A。
11.(2021•济南模拟)某中学处于商业繁华地段,门口正对交通主干道,有时噪声会随风飘入教室,影响上课。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下面四位同学的方法最简易可行的是( )
A.小红认为同学们可以戴上耳塞,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
B.小强认为上课时可以关闭门窗,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小伟认为可在商业街上设立分贝仪,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小睿认为可禁止汽车通过学校门口,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上课时戴上耳机可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声,但不符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
B、上课时关闭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简单可行,故B符合题意;
C、在商业街上设立分贝仪,可以监测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禁止汽车通过学校门口可以在生源处减弱噪声,但不符合实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2021•历下区三模)小明在天下第一泉景区游玩时,发现了一种木制玩具“青蛙刮鼓”。青蛙的背上有许多突起,用木棍在突起处来回刮动,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木棍的振动产生
B.发出声音的音色与青蛙的叫声相近似
C.木棍轻轻刮动比用力刮动,发出声音的音调更低
D.木棍快速刮动比慢慢刮动,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
【解答】解: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故B正确;
C.木棍轻轻刮动比用力刮动,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小,故C错误;
D.木棍快速刮动比慢慢刮动,发出声音的音调更高;故D错误。
故选:B。
13.(2021•莱芜区二模)小明到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奶奶,见到医院走廊的墙上贴有“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听到医护人员对病人“低声细语”,关怀备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解答】解:“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2021•平阴县一模)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响度很小的超声波 B.响度很大的超声波
C.响度很小的次声波 D.响度很大的次声波
【解答】解:用超大音量播放表示原来的响度小;
超低速度播放表示原来的音调高,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响度很小的超声,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2022•平阴县一模)2022北京冬残奥会会徽名为“天、地、人”,是一个充满动感的人形,暗示着残疾人在运动和生活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会徽图形是由三基色构成的“之”字形,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运动员,体现了运动的概念。三种颜色的三个笔画组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不是三基色的是( )
A.黄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解答】解:色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黄光不是光的三基色。
故选:A。
16.(2022•天桥区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盛开出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影随形,这一创意来自于“冰面倒影”。从物理角度分析,“冰面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由于光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进入到人的眼睛形成像,故C正确。
故选:C。
17.(2022•历下区一模)从2019年开始,每到冬天,都会有上百只银鸥来济南过冬。大明湖、龙湖湿地、凤凰湖都是它们常去的地方。它们时而在水面上下翻飞,时而在几十米的高空俯冲而下捕食。关于银鸥在水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与银鸥关于水面对称 B.银鸥飞得越高,像越小
C.水越深,像离水面越远 D.像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银鸥在水面所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银鸥在水中的像与银鸥关于水面对称;
银鸥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与银鸥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不变;物距是银鸥到水面的距离,像距是银鸥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二者始终相等,与水的深度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2022•济南一模)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光射入水中发生折射
B.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远离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虚像大小不变
【解答】解: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A错误;
B、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远离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虚像大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9.(2022•济南模拟)小华实验课上画了几幅光的反射、折射的光路图,以下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情境,法线应该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故A错误;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折射规律,故B正确;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情境,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了,故C错误;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不符合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20.(2022•长清区二模)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树荫下圆形光斑 B.海市蜃楼
C.露珠下的叶脉 D.水中“倒影”
【解答】解:A、树荫下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露珠相当于凸透镜,露珠下的叶脉被放大,因此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符合题意。
故选:D。
21.(2021•历下区三模)山东省美术馆里的“超然楼”是小伙伴们的高级网红打卡地。在这里,可以做一次“武林高手”,在屋檐上来个“倒挂金钟”(图甲)。原来秘密在于地面上有一座“躺着”的超然楼模型,还有一面巨大的平面镜固定在超然楼模型上方与水平地面成45°角的地方,照片中看到的都是镜中的像(图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倒挂金钟”的人在此平面镜中成像情况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上下两个点,用刻度尺去找到其关于镜面对称点,也可将像将物体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只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22.(2021•平阴县一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其中词句也蕴含着一些物理光学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在酒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缺”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本身是一个大的光源
【解答】解:
A、酒中明月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在其后边形成的一个黑色的区域,故B错误;
C、“月圆月缺”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D错误。
故选:C。
23.(2021•莱芜区二模)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解答】解:由于“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
故选:B。
二.填空题(共1小题)
24.(2021•济南二模)如图,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发现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的新脉冲星,“光年”是 长度 (物理量名称)的单位。“天眼”捕捉到的宇宙脉冲信号,被科学家制成了30秒的音乐,成为浩瀚宇宙深处传来的“天籁”,制作原理是: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解答】解:(1)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故光年是长度单位;
(2)脉冲信号也是一种振动,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利用捕捉到的脉动冲信号可制成音乐,是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
故答案为:长度;振动。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25.(2022•市中区二模)如图1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的光屏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轴线ON向前、后折转。
(1)为了显示光路,入射光线要尽量紧贴 光屏 射向平面镜;
(2)入射光线沿EO方向射向平面镜,要将F绕ON向前、后折转,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F上之后,比较E、F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
(3)为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多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5°
60°
反射角
20°
30°
45°
60°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反射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将未折转的光屏倾斜,如图2所示,让入射光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发现无法在光屏上显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吗?小强提醒他,法线与镜面是 垂直 的,所以此时光屏所在平面不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平面。
【解答】解:(1)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激光紧贴光屏射向O点;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光屏;(2)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垂直。
26.(2022•历下区一模)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丽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②如图甲,小丽让一束光EO贴着硬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硬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为了确定反射光的位置,同组的同学将硬纸板的右侧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右侧硬纸板的 上半部 (选填“上半部”或“下半部”)看不到反射光。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
③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A 。
A.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B.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解答】解:(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的同学都能看清光的传播径迹;
(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发现右侧硬纸板的上半部看不到反射光,由此说明了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故选:A。
故答案为:(1)漫反射;(2)上半部;同一平面内;(3)A。
27.(2021•市中区三模)如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
(1)小强在用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可折转光屏、光源(激光灯)和平面镜外,还要用到 量角器 。
(2)小强用到的实验器材中,可折转光屏(长方形)可以非常方便地绕对称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当光屏 垂直于平面镜 时,轴线ON可视为镜面的一条法线。这个实验中,小强选用可折转光屏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 入射光线和法线 所决定的平面内。
(3)小强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一。
表
一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9.8
2
50.0
50.0
3
70.0
70.3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反射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4)小刚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二。
表
二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9.2
2
50.0
48.8
3
70.0
69.0
小刚发现自己的数据与小强的不一样:入射角相同时反射角并不相同。他认为这是测量误差所致。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后认为,测量数据一定有误差,有的偏大,有的偏小,可是小刚的数据 反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所以不能单纯用误差解释。
【解答】解:(1)因为实验时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必须有光源和平面镜,还需要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由于法线和界面是垂直的,当光屏垂直于平面镜时,轴线ON可视为镜面的一条法线;实验中可以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可以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3)分析表一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可折转光屏应与镜面垂直,这样测量结果才能准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刚的数据中的反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原因可能是可折转光屏的轴线与镜面不垂直,且偏离入射光线一侧,所以不能单纯用误差解释。
故答案为:(1)量角器;(2)垂直于平面镜;入射光线和法线;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反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28.(2021•济南模拟)如图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部分实验装置。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 垂直 。
(2)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上表。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 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 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垂直;(2)等于;(3)可逆;(4)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
29.(2021•莱芜区一模)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设计和进行实验:
①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而且 A (只填字母代号)。
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B.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C.蜡烛经玻璃板可成实像
D.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②实验中,如果把蜡烛A远离平面镜,看到的像会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③若要确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进一步的操作是 把蜡烛B取走,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看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光屏上如果没有,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虚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正确;
(2)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距与像距相等,且大小相等,使蜡烛A离玻璃板远一些,它的像会远离玻璃板;物体不变,物体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3)为了验证平面镜成虚像,可以把蜡烛B取走,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看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光屏上如果没有,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故答案为:(1)A;(2)远离;不变;(3)把蜡烛B取走,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看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光屏上如果没有,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30.(2021•平阴县一模)小丽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她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
(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
(2)实验中,选取了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A侧观察,发现当蜡烛B移动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 像与物大小相等 。
(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时,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实验次数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
4
6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
4
6
(4)小丽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 ∠EON(选填“>”、”<”或“=”)。
(5)小丽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
【解答】解:(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因为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实验时,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A侧观察,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NOF=∠EON;
(5)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当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5)光路是可逆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8+简单机械+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共36页。
这是一份专题7+功和机械能+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共35页。
这是一份专题6+浮力+2021年和202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共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