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金属与酸反应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2837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金属与酸反应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2837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金属与酸反应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2837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金属与酸反应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金属与酸反应,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金属与酸反应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铜与硫酸铝溶液 B.银与稀盐酸C.稀硫酸和氯化钾溶液 D.5%的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2.将20g镁、铁的金属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经测定溶液质量增加了19g,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A.39g B.60g C.68g D.73g3.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用硫酸除铁锈:B.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C.医疗上用碱性物质中和过多胃酸:D.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段时间后,只有一个集气瓶中的铁丝生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瓶中的铁丝生锈B.通过对比甲瓶和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水接触C.通过对比甲瓶和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防止铁生锈的一个方法是隔绝氧气D.实验后向甲、乙、丙瓶中分别注入一定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相同5.用置换反应验证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下列各组药品能达到目的是A.Ag、FeSO4 溶液、CuSO4溶液B.Fe、 Cu、稀硫酸C.Fe、Cu、ZnSO4溶液D.Fe、 Cu、AgNO3溶液6.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A.FeFeCl B.CaCl2溶液CaCO3C.SSO3 D.COCO27.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金属与酸直接反应而得到的是A.MgSO4B.FeCl3C.AlCl3D.ZnSO48.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2H2O22H2↑+2O2↑B.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CO2+H2O=H2CO3C.医疗上用碱性物质中和过多胃酸:2NaOH+H2SO4=Na2SO4+2H2OD.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Fe+6HCl=2FeCl3+3H2↑9.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被锈蚀C.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气体,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D.氯化铵与碱混合研磨放出氨气,硫酸铵与碱混合研磨也能放出氨气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是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B.②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C.③是向HCl与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D.④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11.使用铁锅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是因为少量铁进入胃部后与胃酸(主要成分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溶于水的铁的化合物从而被吸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铁在胃部的转化过程:_____________。12.(1)黑色的氧化铜粉末放到无色稀硫酸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雨中含有极少量的硝酸(HNO3),它与碳酸钙反应,侵蚀石灰石建筑。写出硝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锡焊接钢板时,焊接处往往要滴加一些盐酸,其目的是_________,使焊接牢固,原理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又必须用水把残留的酸液冲洗干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4)某工业品盐酸中含有氢离子、铁离子和氯离子,该盐酸中所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5)麦片中加入的微量铁粉可补充人体所需铁元素(胃酸中含有盐酸)________________13.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____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2)保持t2℃温度不变,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 ______ 。 三、科学探究题14.初中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定性理解走向定量分析,更加精准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化学素养。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利用系列的数字化实验探究了酸、碱、盐、金属的部分性质。实验一:探究酸碱中和反应。Ⅰ.从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入手,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该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3)能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从化学反应的热现象入手,借助一定仪器,加以判断。(5)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推理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乙同学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随着加入的稀硫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①B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B,烧杯中溶液的pH如何变化?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③B→C,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二:探究NaOH和CO2的反应。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后将两种溶液快速推入,瓶内压强变化如下图所示:(温馨提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溶解可以忽略不计)(7)根据图像分析,实验中先推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像中a、b、c、d四个点,溶液的PH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_______;(8)bc段压强不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9)cd段压强变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比较Zn、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硫酸全部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氢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H2的浓度越大,所含H2的质量也越大)。(10)分析图像,既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n>Fe,又可说明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Zn>Fe,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目前,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同学们对生活中的铁制品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任务一:寻找生活中废旧铁制品的一些处理方法。(1)方法1:丢弃。结合图,生锈的废旧铁制包装盒属于______(填写序号)。a.可回收垃圾 b.有害垃圾c.厨余垃圾 d.其他垃圾(2)方法2:除锈翻新。除铁锈的常用加入稀盐酸的方法,但是如果稀盐酸过量还会腐蚀金属铁,写出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反应的现象是______。任务二: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实验1: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中铁钉生锈,AB 中铁钉无明显变化。实验2:为进一步探究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2,利用传感器监测该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来判断铁生锈的情况。实验记录如下表1:表1其他试剂序号其他试剂初始时氧气浓度/%200s 时氧气浓度/%水/滴食盐质量/g稀醋酸/滴①00020.820.8②100020.815.2③100520.812.7④101.0020.88.0【解释与结论】(3)由实验1能得出“与水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的结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4)实验2的①中200s时氧气浓度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5)由实验2得出“食盐能加速铁生锈”的结论,依据的实验是______(填序号)。(6)实验2中,设计②③的目的是______。任务三:了解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实践积累】(7)同学们通过实际观察、查阅资料,了解了自行车常用的防锈方法。请选择你知道的自行车构件(支架、链条、轮圈、车把等),说明其防锈方法:______(至少写两种方法)。 四、计算题16.将6.8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盛有50.0g过量的稀硫酸的烧杯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56.6g。试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________。(2)锌粒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精确到0.1%)。
参考答案:1.D【详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铝元素后面,则铜不能与硫酸铝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位于氢元素后面,则银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硫酸和氯化钾互相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水、气体或沉淀,则不能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醋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醋酸钠,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2.C【分析】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溶液增加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金属混合物与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差,则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化学变化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硫酸中氢元素质量,则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为,参加反应的硫酸中含硫酸根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硫酸镁、硫酸亚铁中所含硫酸根的质量和,则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故选C。【点睛】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溶液增加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金属混合物与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差,参加反应的硫酸中含硫酸根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硫酸镁、硫酸亚铁中所含硫酸根的质量和。3.B【详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不正确;B、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C、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故C不正确;D、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D不正确。故选B。4.D【详解】A、该实验研究的是铁生锈条件,铁生锈需要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甲满足条件,故生锈;乙、丙不满足,故无法生锈,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通过对比甲、乙两组,其他条件相同,水是变量,甲生锈,乙不生锈,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水接触,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C、通过对比甲、丙两组,其他条件相同,氧气是变量,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故隔绝氧气可以防止铁生锈,C 正确,不符合题意;D、乙、丙未生锈,故加入稀盐酸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可以直接看到气泡,而甲生锈,加入稀盐酸后,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会立即看到气泡,现象不同,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5.B【详解】A、将银加入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溶液中,均没有现象,说明银位于铁和铜的后面,但是不能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不能达到目的;B、将铁、铜加入硫酸溶液中,铁反应有气泡冒出,铜不反应,无现象,说明铜位于氢的后面,铁位于氢的前面,能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能达到目的;C、将铁和铜加入硫酸锌溶液中,均没有现象,说明铜、铁位于锌的后面,但是不能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不能达到目的;D、将铁和铜加入硝酸银溶液中,均发生反应,证明铜、铁位于银的前面,但是不能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6.D【详解】A、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A不正确;B、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故B不正确;C、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故C不正确;D、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D。7.B【详解】A、,镁与硫酸直接反应得到硫酸镁,故A项错误;B、,铁与盐酸反应得到氯化亚铁,不是氯化铁,故B项正确;C、,铝与盐酸直接反应得到氯化铝,故C项错误;D、,锌与硫酸直接反应得到硫酸锌,故D项错误;故选:B。8.B【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选项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因此,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选项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故符合题意;C、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不是硫酸,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选项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9.D【详解】A.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铝制品表面可以形成氧化铝薄膜,防止铝被腐蚀,铁更易被腐蚀,不符合题意;C.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气体,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也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钠不是金属,不符合题意;D. 氯化铵与碱混合研磨放出氨气,硫酸铵与碱混合研磨也能放出氨气,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0.A【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放入到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则金属有剩余,酸完全被消耗。则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酸中氢元素的质量。由于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则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而又因为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镁与硫酸反应速率比较快,反应时间短。A正确;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pH=3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于氢氧化钠逐渐被消耗,则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则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变小,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当继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过量,则溶液的pH小于7,但是最终的溶液pH不会到达3,更不会小于3。B错误;C、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难溶于水、难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所以应该一开始就产生沉淀。C错误;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氧气,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与是否添加催化剂无关。因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D错误。故选A。11.【详解】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2.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呈蓝色 H2SO4+CuO=CuSO4+H2O CaCO3+2HNO3=Ca(NO3)2+H2O+CO2↑ 除去铁锈 6HCl+ Fe2O3=FeCl3+3H2O 防止残留的酸液腐蚀钢板 FeCl3 Fe+2HCl=FeCl2+H2↑【详解】(1)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黑色的氧化铜粉末放到无色稀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可以看到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呈蓝色,该反应方程式为:H2SO4+CuO=CuSO4+H2O;(2)硝酸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生成硝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NO3=Ca(NO3)2+H2O+CO2↑(3)用锡焊接钢板时,焊接处往往要滴加一些盐酸,其目的是除去铁锈,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HCl+ Fe2O3=FeCl3+3H2O;一会儿,又必须用水把残留的酸液冲洗干净的原因是:因为酸会继续与金属铁反应,防止残留的酸液腐蚀钢板;(4)氢离子和铁离子属于阳离子,氯离子属于阴离子,三者结合成的物质有HCl和FeCl3,盐酸中含有的离子有:氢离子、氯离子,可判断该盐酸中所含有的杂质是FeCl3;(5)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故麦片中加入的微量铁粉可补充人体所需铁元素(胃酸中含有盐酸),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13. A t1℃时,B、C的溶解度相等 加溶质/恒温蒸发水分 C【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P点是曲线B、C的交点,表示在t1℃时,B、C的溶解度相等;(2)根据溶解度曲线,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t2℃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B或恒温蒸发水分;(3)由于镁条和稀盐酸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会使烧杯内的溶液温度升高,此时烧杯中出现浑浊,说明X的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析出了溶质,则物质X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故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C。14. H+ + OH- = H2O 纯净物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产生白色沉淀 Ba(OH)2+H2SO4=BaSO4↓+2H2O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 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变小 Na+、 H+ 氢氧化钠 b 盐酸先与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2HCl+Na2CO3=2NaCl+H2O+CO2↑ 有气泡产生 复分解反应 Zn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比Fe快,可推断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n>Fe;相同质量Zn、Fe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最终生成H2的质量Zn<Fe,所以M(Zn)>M(Fe)【详解】实验一:Ⅰ.(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上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水,反应方程式为:H++OH-= H2O。(2)如图1所示,c点表示溶液的pH<7,此时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氯化氢,将溶液加热蒸干时,氯化氢会挥发到空气中,则所得固体为氯化钠一种物质,为纯净物。(3)加入盐酸前,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的碱性环境消失,酚酞试液变为无色,即说明氢氧化钠被盐酸反应已消耗完,因此能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4)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Ⅱ.(5)该反应使用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所以无法证明试管壁发烫是因为酸碱中和反应放热。(6)①反应是放热反应,由图可知B点是温度升高的最高点,所以B点的意义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②A→B的过程,是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变小。③B→C,是稀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稀硫酸,故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钠离子和氢离子,符号为:Na+,H+。实验二:(7)根据图像分析,瓶内压强先减小,说明二氧化碳会与推入的物质发生反应被吸收,所以先推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碱性越强,pH越大,ab 段为氢氧化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bc 为推入盐酸,盐酸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与c含有溶于水呈碱性的碳酸钠质量相同,b 中溶液的质量少于c,所以b碱性更强。cd段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碱性减弱。所以碱性最强、pH最大的是b。(8)bc段压强不变是因为盐酸先与剩余未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没有气体生成。(9)cd段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所以压强增大,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因为产生了气体,所以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该反应是两个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个新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实验三:(10)如图所示,在反应的过程中,Zn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比Fe快,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但相同质量的铁比锌生成氢气的浓度大,则生成氢气的质量就大,根据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Zn+H2SO4=ZnSO4+H2↑,说明相同质量的锌和铁中铁产生的氢气质量更大可以推出,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Zn>Fe。15.(1)a(2) Fe+2HCl=FeCl2+H2↑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3)试管A中铁钉不生锈,试管C中铁钉生锈(4)铁粉没有与水接触,不能生锈(5)②④/④②(6)探究稀醋酸能否加速铁生锈(7)链条可涂油防锈,支架刷漆 【详解】(1)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等。所以生锈的废旧铁制包装盒属于可回收垃圾。故填:a。(2)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生成的氯化亚铁形成的溶液是浅绿色的,所以反应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3)A 中铁不与水接触,铁钉不生锈,C中铁钉和水接触,生锈。由于试管A中铁钉不生锈,试管C中铁钉生锈,所以由实验1能得出“与水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的结论。(4)实验2的①中铁粉没有与水接触,不能生锈,所以实验2的①中200s时氧气浓度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铁粉没有与水接触,不能生锈。(5)实验②加10滴水,没有加食盐,200s 时氧气浓度减小较少;实验④加10滴水,加1.0g食盐,200s 时氧气浓度减小较多。比较可知,得出“食盐能加速铁生锈”的结论。故填:②④。(6)实验②加10滴水,没有加稀醋酸,200s 时氧气浓度减小较少;实验③加10滴水,加5滴稀醋酸,200s 时氧气浓度减小较多。为探究稀醋酸能否加速铁生锈,实验2中,设计了②③。(7)链条涂油隔绝了水和氧气,起到防锈作用,支架刷漆隔绝了水和氧气,起到防锈作用等。16.(1)0.2g;(2)95.6%【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6.8g+50.0g-56.6g=0.2g;(2)设锌粒中的锌的质量分数为x解得:x≈95.6%;答:(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2)锌粒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为95.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金属专题一、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等金足酸,等酸足金,等金等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 12 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中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解析版docx、专题12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金属的化学性质,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