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845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8458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8458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卷,共1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卷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建议完成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迥(jiǒng) 怅然(chàng) 蹒跚(mǎn) 消耗(hào)B.怂恿(sǒng) 嗔怪(chēn) 蜷伏(juǎn) 余晖(huī)C.烟囱(cōng) 禁锢(gù) 虐待(nüè) 咒骂(zhòu)D.嚎声(háo) 变诈(zhà) 苫蔽(zhàn) 假寐(mè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委 柠檬 哺乳 孤苦零仃 B.滑翔 懒惰 俯冲 不露痕迹C.收敛 编泽 写照 恋恋不舍D.预警 芙蓉 倚重 迫不急待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本书写的大多是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而故事背后往往蕴含了发人深省的主题。B.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有些字或词语的古今意义大相径庭。C.今年七十岁的李佩教授,满头飞银,仍活跃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中,神采奕奕地往返于学校与住宅。D.他在这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得张牙舞爪。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相继出现。B.时尚的目的不是用服装来展现痛苦与不幸,而是让人们感到舒适、自信。C.我们不得不否认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以最好的表演征服了现场裁判和观众。D.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政府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休闲书屋。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冬日观雪,雪飘如絮,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①诗是千丝万缕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笑谈》一文的作者是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其代表作是《所罗门王的指环》。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D.《猫》一文重点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狼(节选)蒲松龄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B.屠暴起(暴躁)C.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D.狼亦黠矣(狡猾)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又数刀毙之C.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书写2分,共6分)11.按要求默写填空。(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2) 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 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四、综合性学习(共5分)12.近日,七年级(2)班开展了“动物,我们的朋友”系列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1)小明发现下面一则材料,请你概括材料大意。(2分)材料:目前,全球共有17291种已知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物种甚至在发现前就已经消失。环境的变化、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灭绝正在以比自然淘汰高1000倍的速度进行,而人类也正面临着生存基础日益缺失的危险。(选自李大光《高速发展下的生态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文学或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形象,向大家简要介绍喜欢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现代文阅读[第(一)题13分,第(二)题14分,共27分](一)猫(节选)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13.概括选段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限填两字词语)。(2分)厌恶——( )——难过——( )14.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1)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全家人都不喜欢第三只猫,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我”“更难过得多”?(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从文段中“我”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父亲的玳瑁王鲁彦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在近来的这一只玳瑁之前,我们还有过另外的一只。它有着同样的颜色,得到了同样的名字,同是从我姊姊家里带来,一样地为我们所爱。但那是我不幸的妹妹的玳瑁,它曾经和她盘桓了十二年的岁月。而现在的这一只,是属于父亲的。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到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只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是过了一会儿,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到了父亲的膝上。“哪,在这里了。”父亲说。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一些鱼回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哪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到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选自《鲁彦作品精选》,略有删改)17.文章记叙了关于“玳瑁”的哪几件小事,请简要概括。(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1)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阅读全文,说说玳瑁是怎样的一只猫。(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章结尾说“而我呢,已经迟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写作(50分)21.那次,一家四口散步,突遇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那次,走下悬崖,一步又走一步,“我”真的很勇敢;那次,那只忧郁的猫受冤亡失,“我”真的万分后悔……生活中,总有某件事带给你强烈的感情冲击,让你刻骨铭心。请以《那次,我真_____》为题目,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500字以上;④不得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五单元达标训练一、(每题3分,共18分)1.C(A.蹒-pán;B.蜷-quán;D.苫-shàn)2.B(A.零一伶;C.泽一译;D.急一及)3.D(“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张开嘴巴又挥舞着爪子,也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4.B(A.语序不当,“社会问题”应放在“越来越多的”后面;C.否定不当,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把“不得不”改成“无法”;D.搭配不当,“创造”不能和“氛围”搭配,应删去“和氛围”)5.B(“青芜如毯”与第③句中的“绿茵”“清新”对应,“雨”和第①句中的“千丝万缕”“朦胧”对应,“花叶”和第④句中的“红叶”对应,“雪”和第②句中的“洁白”对应)6.A(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人)二、(共14分)7.(3分)B(暴:突然)8.(3分)D(A.形容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前进,上前;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狼;C.动词,攻击/名词,敌人;D.都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来)9.(4分)(1)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2)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0.(4分)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要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面对困境或挑战,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摆脱困境,在挑战中取得胜利。三、(每空1分,书写2分,共6分)11.(4分)(1)非宁静无以致远(2)岐王宅里寻常见(3)遥怜故园菊(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四、(共5分)12.(5分)(1)(2分)环境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而人类也面临着生存基础日益缺失的危机。(2)(3分)示例:《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取经路上它是唐僧的坐骑,任劳任怨,踏实沉稳。五、[第(一)题13分,第(二)题14分,共27分](一)13.(2分)愤怒 悔恨(自责、愧疚)14.(4分)(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猫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冤枉猫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15.(3分)因为这只猫的亡失,很大的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因而“我”的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16.(4分)示例:要珍惜美好的事物,关爱弱小的生命;看待问题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要知错即改,惩恶扬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写出两点即可)(二)17.(5分)玳瑁初见我们有些生疏与惧怯;玳瑁受鱼腥引诱却不上桌;父亲出门、回家,都有玳瑁迎送;玳瑁在外面玩,父亲一叫,它马上回来;父亲病危,玳瑁悲鸣。18.(4分)(1)“偶尔伸出”表明玳瑁受到鱼腥的引诱也会伸出头来望一下,表现了猫喜欢鱼腥的天性。“立刻缩了回去”是说玳瑁马上缩头,停了念想,表现了猫很乖,守规矩。(2)“远远望着”逼真地表现了玳瑁期盼父亲回家的心情,“静静地倾听着”形象地写出玳瑁盼着父亲回家的专注的神情,两处都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关心与深情。19.(2分)玳瑁是一只可爱乖巧、有灵性的猫,是一只与父亲心灵相通、有很深感情的猫。20.(3分)从侧面写出玳瑁的懂事以及对父亲的深情,衬托出“我”对父亲关心不够,表达了“我”的愧疚之情。六、(共50分)21.(50分)【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那次”特指一次,限定了写的是过去的一次经历。题目中的“真”表明这一感觉或心理应是很深刻的、记忆犹新的,表明这件事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题目中的空白处可填的词很多,如“快乐”“激动”“惊讶”“愤怒”“愧疚”等。一般来说,学生应选择自己最熟悉、感觉最有教益的内容来写。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