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
    • 练习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docx
    • 练习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答题卡).docx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第1页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第2页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第3页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第1页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第2页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第3页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答题卡)第1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文件包含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docx、第四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仿真模拟卷
    第四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了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却戴浩然巾,穿皂靴……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
    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但是《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儒林外史》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作者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
    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秀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人”。如第三回中在科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
    (摘编自《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B.如果想要研究明朝的服饰文化,可以参考《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
    C.《儒林外史》通过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对比范进妻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服饰,对其进行讽刺。
    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可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史料价值、塑造人物、身份识别、主题的顺序写作,由浅入深,见解深刻。
    B.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直接说明了明朝庶民阶层借服装来突显自身社会身份的僭越行为。
    C.作者对范进中举前后其妻子服饰的描写刻画出以范进为代表的在科举场中实现命运转变的文人形象。
    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作者讽刺的载体。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中,白居易用“青衫”代指自己。
    B.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C.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服饰以红、紫、黄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答案】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错误,原文“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是并列关系,选项是递进关系。
    B.“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错误,原文“《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选项所说过于绝对。
    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扩大范围,结合原文“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可知明朝早期服饰还是有严格的制度区分的;“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错误,原文表述为“挑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直接说明”错误,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是从侧面说明明朝后期服饰的僭越。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青衫”指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此处服饰体现社会地位。
    其余选项多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不象征身份。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6月13日四川考古院宣布,对三星堆近200个样品进行测年后,发现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
    为三星堆器物坑测年作出关键贡献的是碳十四技术。首先在三星堆的每个坑选出10份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前处理:植物碎屑要进行酸碱酸的处理,以排除环境中的碳污染;骨渣样品除了酸碱酸的处理之外,还要提取胶原蛋白,并进一步水解、离心、冷冻干燥,制备明胶蛋白。之后运用碳十四技术对样品进行年龄测试。植物在燃烧中高温脱水,但因为没有接触到氧气,植物形成碳化块,没有充分燃烧成为灰烬。这部分有形的植物碎屑,大都质地相对紧实致密,很好地保存了植物原生的含碳组分,经过后期处理可以有效排除埋藏环境带入的污染,有利于准确测年。动物骨骼通常是很好的碳十四测年样品,因为骨骼中的胶原蛋白基本不受环境的碳污染。然而三星堆器物坑里基本看不到成形的骨骼,都是骨渣,胶原蛋白大多降解殆尽,很可能是因为燃烧得不充分,又受到湿热气候、酸性土坡侵蚀的影响,这为测年带来困难。
    碳十四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的半衰期长达五千多年,能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体内,所以根据生物体残余的碳十四成分,就可以推断其年龄。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坑在一座砖厂下面被发现,发掘时没有提取样品进行测年,一、二号坑的测年是1997年做的。但也只是零星地检测了一些样品,那时的年代结果并没有一锤定音。关于三星堆的年代始终没有停止争论,各类说法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产生被广泛信服的年代测年数据。当时采用常规碳十四测年法,所需的样品量很大。两座器物坑中的动植物经过火烧后,有机组分保存较差,很难提取足够量的纯净有机组分。
    2019年三星堆6个器物坑重见天日,这一次,考古人员系统地采集到了碳十四测年样品。如今北京大学已配备加速器质谱仪器,使得测量微小碳十四样品成为可能,可测量1mg的碳样品,比常规碳十四测年方法可测碳量小了上千倍。对于三星堆的碳化植物碎屑,加速器质谱技术派上了大用场。结果显示,已经得到足够碳十四年代数据的三、四、六、八号坑的形成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10之间。
    (摘编自倪伟《为三星堆测年龄为何那么难?》,《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关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绝对年代,我们可以从坑内器物本身表现的时代风格去探讨。一号坑的那件残铜瓿,其兽面主纹凸起,云雷地纹纤细,主次分明,并且凸起的主纹纹块边缘较厚,边缘转折处尖棱尖角,这些已经具有殷墟中期的纹样风格,年代显然较晚。二号坑铜容器中有的铜尊、铜罍却与一号坑的残铜瓿纹样相近,二者年代也应当相差不大,都属于殷墟中期偏早阶的器物。既然两个器物坑都有属于殷墟中期的铜容器,而没有见到殷墟晚期的典型铜器,它们应当都是殷墟中期的遗存。
    (节选自孙华《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
    材料三:
    学者金正耀先生等人于1995年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53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根据文中报道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所有铜器中所含的铅都属于一种地质学中罕见的高放射性成因铅,这种铅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被大量发现,但早于商代的二里头文化和晚于商代的西周时期则基本没有。而三星堆的这种铅和在江西吴城、湖北盘龙城、郑州商城以及安阳殷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或许全部所含的铅都是一种类型。这显然暗示了这些地方在殷商时期一定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据此,金正耀先生提出了在商代,我国存在着从西南到殷墟的“青铜之路”。
    (节选自崔剑锋等《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属学和铅同位素比值再分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三星堆器物坑中的骨骼不成形,且其中胶原蛋白降解殆尽,所以难以成为碳十四测年样品。
    B.根据碳十四半衰期长达五千多年的特点,专家用该技术测三星堆样品,三星堆的年代基本确定。
    C.二里头文化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没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可见,三星堆年代应当在殷商时期。
    D.在碳十四技术成熟之前,人们大多依据器物坑内器物本身的风格特点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
    6.对三星堆测年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答案】4.C    5.A    
    6.(1)运用碳十四技术对三星堆测年;(2)依据器物本身的风格特点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3)根据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可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结束三星堆年代之争”错误,原文材料一“关于三星堆的年代始终没有停止争论,各类说法层出不穷”“发现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结果显示,已经得到足够碳十四年代数据的三、四、六、八号坑的形成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10之间”,可见,三星堆年代之争并没有定论。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其中胶原蛋白降解殆尽”错,材料一“胶原蛋白大多降解殆尽”是说“大多”。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为三星堆器物坑测年作出关键贡献的是碳十四技术”“已经得到足够碳十四年代数据的三、四、六、八号坑的形成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10之间”可知,运用碳十四技术对三星堆测年;
    结合材料二“关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绝对年代,我们可以从坑内器物本身表现的时代风格去探讨”可知,依据器物本身的风格特点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
    结合材料三“根据文中报道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所有铜器中所含的铅都属于一种地质学中罕见的高放射性成因铅,这种铅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被大量发现,但早于商代的二里头文化和晚于商代的西周时期则基本没有”可知,根据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可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狼行成双
    邓一光
    她让他先一边歇息着,她来接着干。她在井坎附近,刨开冰雪,把冰雪下面的冻土刨松,再把那些刨松的冻土推下井去。她这么刨上一阵,再换了他来,把那些刨下井去的冻土收集起来垫好,重新踩实。天亮时分,他们停了下来。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这样发展下去,他们会在下一次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最终逃离那口可恶的枯井,双双朝着森林里奔去。
    但是村子里的两个少年发现了他们,跑回村子里拿猎枪来,朝井里的他放了一枪。子弹从他的后脊梁射进去,左肋穿出。血像一条暗泉似的往外蹿,他一下子就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开枪的少年在推上第二发子弹的时被他的同伴阻止住了,阻止的少年指给伙伴看雪地里的几串脚印,它们像一些灰色的玲珑的梅花,从井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森林中。
    她,是在太阳落山之后回到这里的,她带回了一头黄羊。但是她没有走近井台就闻到了人的味道和火药的味道。然后,她就在晴朗的夜空下听见了他的嗥叫。
    他的嗥叫是那种报警的,他在警告她别靠近井台。要她返回森林,远远离开他。他的脊梁被打断了,他无法再站起来。但是他却顽强地从血泊中挣起头颅,朝着头顶上斗大的一方天空久久地嗥叫着。她听到了他的嗥叫,她立刻变得不安起来。她昂起头颅,朝着井台这边嗥叫。她的嗥叫是在询问出了什么事。他没有正面回答她,他叫她别管,他叫她赶快离开,离开井台,离开他,到森林深处去。她不,她知道他出了事儿。她从他的声音中嗅出了血腥味儿。她坚持要他告诉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否则她决不离开。两个少年弄不明白,那两只狼嗥叫着,呼吸毗连,一唱一和,只有声音,怎么就见不到影子?
    但是他们的疑惑没有延续多久,她就出现了。两个少年是被她的美丽惊呆的。她体态娇小,身材匀称,仪态万方,她鼻头黑黑的,眼睛始终潮润着,弥漫着小南风一般朦胧的雾气,像一潭秋水之上悬浮着似的。她的皮毛是一种冷凝气质的银灰色,安静的,不动声色的地,能与一切融合且使被融合者升华为高贵的。她站在那里,然后慢慢朝他们走来。两个少年,先是愣着的,后来其中一个醒悟过来,把手中猎枪举了起来。枪声很沉闷,子弹钻进了雪地里,溅起一片细碎的雪粉。她像一阵干净的轻风,消失在森林之中。
    枪响的时候他在枯井里发出长长的一声嗥叫,这是愤怒的嗥叫,撕心裂肺的嗥叫。他的嗥叫差不多把井台都给震垮了。在整个夜晚,她始终待在那片最近的森林里,不断地发出悠长的嗥叫声。他在井底,也在嗥叫。他听见了她的嗥叫,知道她还活着,他的高兴是显而易见的。他一直在警告她,要她回到森林的深处去,永远不要再走出来。她仰天长啸着,她的长啸从那片森林里传出来,一直传出了很远。
    两个少年熬不住,打了一个盹。与此同时,她接近了井台,把那头黄羊用力推下了枯井,他大声地叫骂她,要她滚开,别再来扰烦他。他头朝一边歪着,看也不看她,好像对她有着多么大的气似的。她趴在井台上,尖声地呜咽着,眼泪汪汪,哽咽着乞求他,要他坚持住,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她就会把他从枯井里救出去。
    在接下去的两天时间里,她一直与那两个少年周旋着。两个少年一共朝她射击了七次,都没能射中她。在那两天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井里嗥叫着。他的嗓子肯定已经撕裂了,以至于他嗥叫断断续续,无法延续成声。但是第三天的早上,他们的嗥叫声突然消失了,空气中最后一丝破裂的声音悠落在雪地上之后,四周里一片寂静。
    两个少年,探头朝井下看。那头受了伤的公狼已经死在那里了。他是撞死的,头歪在井壁上,头颅粉碎,脑浆四溅。那只冻硬的黄羊,完好无损地躺在他的身边。
    两个少年回村子拿绳子,但是他们没有走出多远就站住了。她站在那里,全身披着银灰色的皮毛,皮毛伤痕累累,满是血痂。她是精疲力竭的样子,身心俱毁的样子,因为皮毛被风儿吹动了,就给人一种飘动着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里最具古典性的幽灵。
    她微微地仰着她的下颌,似乎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她朝井台这边轻快地奔来。两个少年几乎看呆了,直到最后一刻,他们中的一个才匆忙地举起了枪。枪响的时候,停歇了两天两夜的雪又开始飘落起来了。
    (有删改)
    7.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作者用童话般的口吻讲述了两只狼遇到困境和灾难,引发读者对爱情与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
    B.小说语言富有文学性,“一丝破裂的声音悠落在雪地上”以诗一般的语言,体现公狼竭尽全力传递信息后离世的安详。
    C.小说着力描写母狼的外貌,外在的美丽高贵与内在的坚韧忠贞相映照,丰富了母狼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D.小说叙事笔调看似冷静、克制、不动声色,实则饱含深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悲情故事,读来令人动容。
    8.这篇小说有着曲折离奇的情节,请简要概括。(6分)

    9.本文用“他”“她”“他们”来称呼狼,有什么深刻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B.(“体现公狼竭尽全力传递信息后离世的安详”分析错误,这句话体现了公狼死时的不舍、担忧,充满了悲壮色彩。)
    8.①公狼陷入枯井,在母狼的帮助下展开自救并胜利在望;②两狼先后被人发现,公狼受伤,母狼也面临危机;③公狼叫母狼离开自己,母狼拒绝;④母狼与少年周旋,冒险营救公狼;⑤公狼为保护母狼,毅然选择死亡;⑥母狼自投罗网,坦然赴死。(每点一分)
    9.①用“他”“她”“他们”塑造了公狼母狼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相恋相伴的形象。②这种拟人化的称呼将狼人格化,赋予他们人性、人情,使人共情。③这种称呼体现了寓言体小说的特点,以动物观照人类自身,引发人们对爱情、生命的思考。(每点两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噍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B.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C.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D.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下舆”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中的“舆”含义相同。
    B. “而问殷之亡故”和“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含义不同。
    C. “欲复盘庚之政”和“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中的“复”含义不同。
    D. “不达乎持胜也”和“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的“达”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来得及下车,就分封了黄帝、尧、舜的后代;下了车,就分封了大禹、成汤的后代,初步稳定了政权。
    B. 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实行宽缓之政,救济贫困者,释放挽救罪人,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以满足民众欲求。
    C. 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以后者言为贵,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
    D. 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有所恐惧,认为赵氏品行蓄积得不厚,如此顺利恐怕遭遇祸殃,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2)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答案】10. C11. D12. D
    13. (1)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来救济贫困的百姓。
    (2)一个早晨就有两座城被攻下,这是人们高兴的原因,现在您显出担忧的神色,为什么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凭借力气闻名天下;墨子善于守城攻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
    “持胜”,保持胜利,动宾短语,不可断开,如“胜”与后面的“孔子”连用则语义不通,排除AB。
    “不肯以力闻”与“不肯以兵加”结构相同,都应单独成句,且“善持胜者”,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善”修饰“持胜”,二者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未下舆”的“舆”,车。句意:还没有下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舆”,车。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B.“而问殷之亡故”的“故”,原因。句意: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
    “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老交情。句意: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C.“欲复盘庚之政”的“复”,恢复。句意: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
    “复道行空”的“复”,双,“复道”,上下都有通道。句意: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
    D.“不达乎持胜也”的“达”,通晓,明白。句意: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
    “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达”,名声大,显达。句意: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含义不同。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错,“赵氏其昌乎”是说孔子认为赵氏大概会因赵襄子忧惧谨慎而昌盛。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释放;“拘”,动词活用作名词,被拘禁的人:“责”,同“债”,债务;“振”,同“赈”,救济;“穷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苦的百姓。
    (2)“下”,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被攻下;“所以”,……的原因;“何”,为什么。
    参考译文: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夏后(指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成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承续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却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老臣,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商的老臣回答说:“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散发巨桥的来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百姓。又把比干的坟墓修葺高大,使箕子的住宅显赫彰明,在商容的阁里树立木石作为标志以示表彰,行人要加快脚步,乘车的人要下车致敬。三天之内,参与谋划的贤士都封为诸侯,那些大夫们,都赏给了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及土地,对普通的士人放宽了禁令减免了赋税。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向西回到丰镐,到祖庙内报功。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收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所以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武王战胜殷商后,抓到两个俘虏,问他们说:“你们国家有怪异的事吗?”一个俘虏回答说:“我们国家有怪异的事,白天出现星星,天上降下血雨。”另一个俘虏回答说:“这诚然是怪异之事,虽说如此,但还算不上大的怪异。我们国家特大的怪异是儿子不顺从父亲,弟弟不服从兄长,君主的命令不能实行。”武王急忙离开座席,向他行再拜之礼。这不是认为俘虏尊贵,而是认为他的言论可贵。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个早晨就有两座城被攻下,这是人们高兴的原因,现在您显出担忧的神色,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太阳在天顶的时间,不过一瞬。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我们恐怕不久要灭亡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凭借力气闻名天下;墨子善于守城攻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久客
    杜甫
    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
    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
    去国哀王粲①,伤时哭贾生②。
    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曾因关中骚乱,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抑郁,作《七哀诗》。②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少年得志,然受谗被贬。曾上《治安策》等,陈述时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自述“久客”之感,其中蕴含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沉感慨。
    B.颔联再叙自身遭遇多年漂泊,容颜日渐衰老,四处辗转,曾遭小吏看轻。
    C.颈联上句,诗人运用王粲典故,抒发了去国离乡、客居异地的哀伤之情。
    D.颈联下句,诗人羡慕贾谊少年得志,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不禁痛哭。
    15.尾联上、下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14.D    
    15.①尾联上句将狡猾势利的小吏喻为“狐狸”,并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极度厌恶与轻蔑之情;
    ②下句将凶狠残暴的寇盗及异族入侵者喻为“豺虎”,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的的忧虑与伤感之情,体现出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诗人羡慕贾谊少年得志”错误,“伤时哭贾生”意为“伤时使贾生哭”。此处,诗人以贾谊自比,“哭”也是因为“伤时”,而不是“羡慕贾谊少年得志,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这两句的意思是“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狐狸”用了比喻手法,喻指狡猾势利的小吏;“何足道”运用反问手法,怎么值得一提,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极度厌恶与轻蔑之情。
    “豺虎”喻指凶狠残暴的寇盗及异族入侵者,自己受到小官吏的欺侮,犹可自解;天下横遭乱臣贼子的祸害,自己感到十分忧虑,所虑者,这种祸乱平息起来是很难的。世乱忧国,而置自己受侮于不顾,足见诗人品格之高洁,轻重之分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的“_______________”,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的“ _______________”,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
    (3)“七夕”是我国具有浪漫主义悲怆色彩的传统节日,但秦观在《鹊桥仙》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叹牛郎织女的“七夕”短聚胜过了人间凡俗之爱。
    【答案】   (1)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铁骑突出刀枪鸣     芙蓉泣露香兰笑    
    (3)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渺、兮、芙蓉、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 1961 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创造出一群①的小蝌蚪形象,让茅盾发出“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的感叹,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20 世纪60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成功塑造了一个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的孙悟空,其②的形象成为几代观众的儿时记忆,也影响到后来的很多艺术创作。1979 年版的《哪吒闹海》中,哪吒的造型,既具有“神”的③气质,又具有“人”的生活气息。
    纵观中国动画史上的这些经典形象,无不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④”原则。
    在经典形象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赋予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才能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
    在动画技术并不发达的 20世纪,中国动画人创造出生动传神、极富东方神韵的艺术形象。在动画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创作者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更应该形神兼备,让技术服务于内容。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修辞立其诚》)
    B.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谈中国诗》)
    C、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正传》)
    D.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
    17.①栩栩如生②惟妙惟肖③超凡脱俗④形神兼备(每空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考查点】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成语。
    第①空,根据前文“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可知,此处侧重强调小蝌料的动态形象,“栩栩如生”用来形容小蝌生动活泼,也与后文"潜翔栩如生”相互照应;
    第②空,根据前文“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及后文”成为几代观众的儿时记忆”可知,此处突出的是孙悟空形象的灵动使得观众对其印象深期,故应填"惟妙惟肖”;
    第③空,根据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强调“神”的气质,且与后面具有”人”的生活气息对应,而“神”一般是指有超越普通人的气质,故可用“超凡脱俗”来概括;
    第④空,根据前文“以形写神”的提示,可直接联想到"形神兼备”这一成语。
    18. 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子经典原型以新的神的,新的价值。(改一处给2分,共4分)
    【考查点】本题考查牌析并修改酒病的能力。
    【解析】经典形象反复重写”主被动关系错误,应表述为“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
    “唯有……才………*条件关系倒置。“时代审美……理念”与“赋予……价值”位置应互换,故画横线句子可以修改为“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类、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于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
    19.D(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不同语境中标点答号的作用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定位到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即《小蝌料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其次,分析引号的作用,句中引号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A.B.C三项中引号的作用都是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D项中引号的作用是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一致,故排除。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底层,① ,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它们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等,② ;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自然界有不少食肉植物,③ ,被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分)
    王阳明以哲学家入世,文韬武略,教化传世,“左手不释卷,右手不离剑”,事功同哲理之光交相辉映,实现了知与行、文与武的统一。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开启,终于“致良知”命题,既来自讲学论道,更来自实践履行。特别是两次平乱和一次平叛的军事行动,闪烁着王学的精神:“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当程朱理学走向晚期,士子以博闻强识为能,以读书渐进为进阶之门时,王阳明却开出了顿悟的药方,主张以此心之光明照亮世界,消弭尧舜与凡人的界限。
    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尤恐春阴咽管喉。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20答案 ①是要被动物吃的 ②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
    ③它们捕捉猎物的方式不同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在把握文段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横线上下句内容来推断,在句式和词语使用上,应力求与上下文保持一致。第①处,横处上句说植物“处于最底层”,下句转折说“植物却能吃动物”,所以横线处所填句子应是“植物被动物吃”的意思。第②处,“它们”“如”和一个分号表明两句的句式基本一致,根据“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可知此处应该填“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第③处,根据横线后的“被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可知,此处应该填“它们捕捉猎物的方式不同”。
    2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子中的“顿悟的药方”,运用了比喻,用“药方”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A.运用了比喻,把山顶的白云比作棉帽子,把初升的太阳比作铜钲;B.“朱门”运用了借代,用“朱门”借代富贵人家;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说“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运用了对偶、夸张;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运用了通感,“云气湿”把视觉转换成了触觉,“鸟声香”把听觉转化成了嗅觉。故选A。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五四青年节时,莫言给大家讲述了他爷爷和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推车回程时,天象大变,狂风骤起。风那么大,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而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风扯烂了他的小褂,拋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们搏斗,他一一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上述材料能给处于奋斗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阅读材料,抓住第一段关键语句“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尽管风把我们车上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可得出:勇敢面对逆境,决不退缩。
    从第二段关键语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可知,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强大和坚韧,永不言败。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当我们遇到人生的挫折、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莫言给出了他的成功经验:当遇到艰难时刻时,不要沮丧,更不要绝望,只要坚持,付出努力,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而海明威更是启迪我们,人的精神永远不可以被打败。
    写作时要从故事中得到应对艰难的启发,可写人生中难免遇到大风时刻,但风再大,终究会过去,对生活要有期待。生活中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具体事例可以写当下有些青年觉得压力过大,于是要“躺平”摆烂”,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勇敢面对压力,努力应对;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我们中国,在建国初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
    立意:
    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做生活的英雄。
    3.面对艰难,有所作为。
    4.面对艰难,笑对人生。



    相关试卷

    第二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第二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文件包含第二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第二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原卷版docx、第二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第三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文件包含第三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第三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原卷版docx、第三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第一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试卷版+答题卡+全解全析),文件包含第一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第一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原卷版docx、第一模拟卷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