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第一课时,作者简介,理清课文结构,格言名句,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古今区别: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3.“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5.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6.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7.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5.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6.“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7.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么?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5.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6.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7.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8.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5.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6.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7.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8.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三者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去选择正确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这三个步骤是层层深入的。
1.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解释词语,读文章整体感知,论证思路,问题探究,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语言品味,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图片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掌握字词,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实验精神”,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背景介绍,字词积累,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问题探讨,论证结构,分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