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第1页
    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第2页
    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一零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化学(等级考)
    友情提示:
    本试卷分为I卷、II卷两部分,共26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I卷选择题(共42分)
    (共21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第24届冬奥会在中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冬奥会中所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为场馆提供电能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B.轻合金材料制成的冰刀
    C.大理石冰壶
    D.聚氨酯速滑服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A错误;
    B.轻合金材料制成的冰刀属于合金,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B错误;
    C.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错误;
    D.聚氨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所以北京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D正确;
    故选D。
    2. 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新核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92 B.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22
    C.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92 D. 转化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Z为质子数,A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详解】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92,A项正确;
    B.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14,质子数为92,则中子数=214-92=122,B项正确;
    C.该原子的质子数92,其电子数=质子数=92,C项正确;
    D.该反应为原子核变为物理变化,D项错误;
    故选D。
    3.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 H2SO4 B. KOH C. MgCl2 D. Na2O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第IA、第IIA族和第VIA、第VIIA族之间易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详解】A.H2SO4是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故A错误;
    B.K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原子和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B正确;
    C.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C错误;
    D.Na2O中钠离子和氧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 B. 的电子式:
    C. 的结构式: D. 2-甲基丁烷的结构简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填充模型是用一定大小的球体来表示不同的原子的模型;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A正确;
    B.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B错误;
    C.含有碳氧双键,结构式:,C正确;
    D.结构简式可以省略部分化学键直接用化学符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分子式的组成;2-甲基丁烷的结构简式:,D正确;
    故选B。
    5. 可以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混合物是
    A. 酒精和碘水 B. 苯和水
    C. 乙酸和乙酸乙酯 D. 乙酸和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只有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选项ACD中都是互溶或易溶的,苯不溶于水,所以答案选B。
    6. 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还原性: B. 酸性:
    C. 热稳定性: D. 氢化物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即还原性,A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B.元素非金属性,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对应酸性越强,即酸性,B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无法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D.元素非金属性,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即氢化物的稳定性,D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故选C。
    7. 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生成溴乙烷 B. 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
    C. 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 D. 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烯与溴化氢反应生成溴乙烷属于加成反应,A正确;
    B.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属于取代反应,B错误;
    C.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C错误;
    D.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属于取代反应,D错误;
    故选A。
    8.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溶于稀,
    B. 向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C. 向溶液中滴加过量溶液:
    D. 醋酸溶解水垢中的碳酸钙: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硝酸会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反应为,A错误;
    B.碘离子还原性大于亚铁离子,故少量氯气首先和碘离子反应,,B正确;
    C.向溶液中滴加过量溶液生成偏铝酸钠:,C错误;
    D.醋酸溶解水垢中的碳酸钙生成醋酸钙和水、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B。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与互为同系物 B. 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C. 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D. 符合分子式的烃不一定是烯烃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由化学式可知,两者均为饱和烷烃,则与互为同系物,A正确;
    B.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
    C.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C错误;
    D.符合分子式的烃不一定是烯烃,可能为环烃,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物质或方法中,不能用来鉴别乙醇和乙酸的是
    A. 扇闻气味 B. 蒸馏水 C. 碳酸钠溶液 D. 石蕊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乙醇和乙酸气味不同,可以扇闻气味 这两种物质,故A正确;
    B.乙醇和乙酸都是无色易溶于水的物质,不能用蒸馏水鉴别这两种物质,故B错误;
    C.乙酸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乙醇与碳酸钠不反应,故碳酸钠溶液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故C错误;
    D.乙酸显酸性,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故石蕊溶液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1. 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过氧化钠放置于空气中逐渐变白
    B. 将生石灰投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C. 通入硝酸酸化的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D. 将溶液滴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最终变为红褐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为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A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B符合题意;
    C.氯气和溶液中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为氧化还原反应,盐酸和硝酸银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C不符合题意;
    D.将溶液滴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最终变为红褐色,反应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用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丙烯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
    B. 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C. 相同物质的量和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
    D. 标准状况下,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丙烯物质的量为0.1mol,又丙烯分子中含有9个共价键,所以丙烯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A错误;
    B.物质的量为,又含有中子数为16,则中含有的中子数为,不是,B错误;
    C.和含有电子数分别为10和8个,故相同物质的量和电子数目不同,C错误;
    D.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为0.5mol,又氯气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所以0.5mol氯气得到1mol电子,即转移的电子数为, 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目的
    收集乙烯并验证
    比较乙醇和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活性
    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方案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烯密度与空气相近,不应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导管口插入溴水液面下会倒吸,A错误;
    B.相同钠块分别和乙醇、水反应现象不同即可比较二者羟基中氢原子活性,B正确;
    C.两试管中盐酸浓度不相等,无法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C错误;
    D.制备乙酸乙酯时玻璃导管口应放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不应该插入液面下,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B. 乙醇杀菌消毒的原理是使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
    C. 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 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用于制取肥皂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淀粉遇碘变蓝且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所以碘水检出的是剩余的淀粉,而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葡萄糖,A错误;
    B.乙醇能使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变性,B正确;
    C.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正确;
    D.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其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工业上可用油脂制肥皂,D正确;
    故选A。
    15. 钙和钠相似,也能形成过氧化物,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B. 过氧化钙与足量水反应生成氧气
    C. 过氧化钙中阴、阳离子数之比为1∶1 D. 过氧化钙属于离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钙含有过氧根离子,化学式是CaO2,故A正确;
    B.过氧化钙跟水的反应中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2H2O+2CaO2=2Ca(OH)2+O2↑,是1mol过氧化物跟足量水反应都生成0.5mol氧气,故B错误;
    C.过氧化钙中阴离子为过氧根离子、阳离子为钙离子,过氧化钙中阴阳离子数之比为1:1,故C正确;
    D.过氧化钙是由钙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16.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
    A
    将盐酸滴入磷酸钙中得到
    的非金属性强于P
    B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化合物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化合物中不存在
    C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加,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下层为橙红色
    该溶液中含有
    D
    向苯中滴加少量酸性溶液,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下层为紫色
    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形成的酸,不能说明的非金属性强于P,A错误;
    B.钾元素焰色反应实验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反应为紫色;没有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不能说明该化合物中不存在,B错误;
    C.溶液中若含有溴离子则会被氯水氧化为溴单质,出现相同现象,故不能说明该溶液中含有,C错误;
    D.碳碳双键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溶液不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D正确;
    故选D。
    17. 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物化学性质相似,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丙烯醇发生反应的是
    A. 金属钠 B.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C. 溶液 D. 氢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丙烯醇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A错误;
    B.丙烯醇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错误;
    C.丙烯醇不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C正确;
    D.丙烯醇含有碳碳双键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错误;
    故选C。
    18. 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洗气瓶中不会产生沉淀 B. 从Р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亚硫酸钡和碳酸钡 D. 在Р导管的出口处会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氮气体,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二氧化氮气体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又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硝酸与二氧化硫气体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气体通过Р导管逸出,在Р导管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详解】A.由分析知洗气瓶中会产生硫酸钡沉淀,A错误;
    B.由分析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气体通过Р导管逸出,B错误;
    C.洗气瓶中产生沉淀是硫酸钡,C错误;
    D.一氧化氮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故在Р导管的出口处会有红棕色气体出现,D正确;
    故选D。
    19.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可形成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A与E可形成三核分子,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F元素的金属性在短周期元素中最强,G元素的周期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简单离子半径: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 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常温下一定是气态
    D. G的单质在D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冷的浓溶液中会钝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可形成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A为氢、D为氮;A与E可形成三核分子,E为氧;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B为碳;F元素的金属性在短周期元素中最强,为钠;G元素的周期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为铝;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A正确;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B正确;
    C.碳氢可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常温下可以为固体,C错误;
    D.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铝钝化,故G的单质在D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冷的浓溶液中会钝化,D正确;
    故选C。
    20. 用高分子吸附树脂提取卤水中的碘(主要以I -形式存在)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经①和④所得溶液中,c(I-)后者大于前者
    B. ④的作用是将吸附的碘氧化而脱离高分子树脂
    C. 若②和⑤中分别得到等量I2,则消耗的n(Cl2):n(KClO3) =3:1
    D. 由⑥得到碘产品的过程,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利用氯气先将I-氧化I2,用高分子吸附I2,再用亚硫酸钠还原成I-,提高的I-浓度,最后用氯酸钾氧化得到I2。
    【详解】A.①中开始时c(I- )较小,④中c(I- )经过前面的吸附后再还原后浓度变大,所以c(I- )后者大于前者,A正确;
    B. ④的作用是利用亚硫酸钠的还原性将吸附的碘还原成I-而脱离高分子树脂,B错误;
    C. 根据反应② Cl2+2 I- = 2Cl-+I2和⑤ ClO3-+6 I-+6H+= 3I2+ Cl-+3H2O,假设分别得到3mol I2,则消耗的n(Cl2) =3mol、n(KClO3)=1mol,则n(Cl2):n(KClO3) =3:1,C正确;
    D. ⑥将碘升华再凝华得到产品的过程,升华和凝华都是物理变化,D正确。
    答案选B
    21. 硼氢化钠(NaBH4)被称为“万能还原剂”,能与水反应产生H2,NaBH4在催化剂钌()表面与水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元素钌的三种同素异形体
    B. 若将NaBH4中的H用D代替,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只含HD和D2
    C. 过程③中产生1molH2,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mol
    D. 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aBH4+4H2O=NaB(OH)4+4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不是同素异形体,A错误;
    B.若将NaBH4中H用D代替,过程①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D2,过程②生成的HD,过程③生成的为HD,过程④中中有一个D和两个H ,故气体为HD和H2,B错误;
    C.过程③中产生1molH2,消耗1mol水,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mol,C错误;
    D.根据进去的为反应物,出来的为生成物分析,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aBH4+4H2O=NaB(OH)4+4H2↑,D正确;
    故选D。
    II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22. 餐厨垃圾在酶的作用下可获得乙醇,进一步反应可制备有机物C和高分子材料G,转化关系如图:

    (1)乙醇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
    (2)A的结构简式是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4)D的结构简式是____。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
    a.D、E、F均属于烃
    b.E和一氯甲烷互为同系物
    c.反应②为取代反应
    (6)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答案】(1)羟基 (2)CH3CHO
    (3)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4)CH2=CH2 (5)a、b、c
    (6)nCH2=CHCl
    【解析】
    【分析】乙醇被催化氧化生成A为CH3CHO,A被氧化生成B为CH3COOH,B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为CH3COOCH2CH3,D和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则D为CH2=CH2,E发生消去反应生成F,F发生加聚反应生成G为聚氯乙烯。
    【小问1详解】
    乙醇含有的官能团是羟基;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A的结构简式是CH3CHO;
    【小问3详解】
    B是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小问4详解】
    D是乙烯,结构简式是CH2=CH2;
    【小问5详解】
    a.D、E、F分别是乙烯、氯代烃、氯代烃,只有D属于烃,故a错误;b.E中含有2个氯原子,一氯甲烷含有1个氯原子,所以E和一氯甲烷不互为同系物,故b错误;c.反应②为消去反应,故c错误;故答案为:abc;
    【小问6详解】
    反应③是氯乙烯聚合为聚氯乙烯,化学方程式是nCH2=CHCl。
    23. L、M、R、T、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短周期主族元素,M、T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L与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R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请回答:
    M


    T

    (1)T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元素L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
    (2)M单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由W和Na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
    (3)R是组成玻璃的元素之一,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下列有关相应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M的气态氢化物比R的气态氢化物稳定,则非金属性M强于R
    b.高温下,L的单质能从R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R,则非金属性L强于R
    c.W核电荷数比T多,原子半径比T小,得电子能力比T强,则非金属性W强于T
    (5)工业上可用二氧化硅、氯气和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制备,且该反应中除外的另一种产物可以用于工业冶炼铁。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 ①. ②. 第2周期第ⅣA族
    (2) ①. ②.
    (3)SiO2+2NaOH==Na2SiO3+H2O
    (4)ac (5)2Cl2+SiO2+2CSiCl4+2CO
    【解析】
    【分析】R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R是Si元素;L与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L是C元素;L、M、R、T、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根据M、T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M是ⅤA族元素、T是ⅥA族元素、W是ⅦA族元素,所以M、T、W分别是N、S、Cl元素。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T离子即S2-,结构示意图为,元素L是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2周期第ⅣA族,故答案为:;第2周期第ⅣA族。
    【小问2详解】
    M单质是N2,其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电子式为。用电子式表示由W和Na组成的化合物即NaCl的形成过程: ,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所以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故答案为:SiO2+2NaOH==Na2SiO3+H2O。
    【小问4详解】
    NH3比SiH4稳定,则非金属性N强于Si,故a正确;高温下单质碳能从二氧化硅中置换出硅,表现碳的还原性,不能推出非金属性C强于Si,故b错误;得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故c正确;故答案为:ac。
    【小问5详解】
    据信息可知,工业上可用二氧化硅、氯气和焦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SiCl4和CO。制备SiCl4的反应方程式为2Cl2+SiO2+2CSiCl4+2CO。故答案为:2Cl2+SiO2+2CSiCl4+2CO。
    24. 溴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以下两种方法均可从海水(弱碱性)中提取溴。
    已知:溴单质的沸点为58.5℃。
    (1)空气吹出法(主要流程如下):

    ①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海水在通入前,进行酸化的原因_______。
    ②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③“蒸馏塔”中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填字母序号)。
    a.40~50℃ b.70~80℃ c.100℃以上
    ④经该方法处理后,海水最终得到,若总提取率为60%,则原海水中溴的浓度是_______。
    (2)聚四氟乙烯气态膜法(基本原理如图所示):

    ①经处理后的含海水透过膜孔与吸收液发生反应,得到富集液后再加酸、精馏可得,若向富集液加稀硫酸酸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②聚四氟乙烯气态膜法与吹出法相比,优点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 ①. ②. ③. b ④. 64
    (2) ①. ②. 工艺流程简单,不使用氯气污染性较强的物质较环保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碱性溶液会和氯气反应生成氯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导致氯气利用率降低,反应为。
    ②吸收塔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硫和溴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溴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③已知:溴单质的沸点为58.5℃,且蒸馏过程中要避免水蒸出,故“蒸馏塔”中温度应控制在b.70~80℃;
    ④经该方法处理后,海水最终得到,若总提取率为60%,则原海水中溴的浓度是。
    【小问2详解】
    ①经处理后的含海水透过膜孔与吸收液发生反应生成溴化钠和溴酸钠,得到富集液后,向富集液加稀硫酸酸化,反应中溴离子和溴酸根离子生成溴单质,离子方程式是。
    ②聚四氟乙烯气态膜法与吹出法相比,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不使用氯气污染性较强的物质较环保。
    25. 铁红(Fe2O3)常用于油漆、油墨及橡胶工业。工业上以一定质量的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另含少量难溶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铁红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某些过渡元素(如Cu、Fe、Ag等)的离子能与NH3、H2O、OH-、SCN-等形成可溶性配合物。
    (1)“酸浸”时加入的硫酸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过滤1”所得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
    (3)“沉淀”过程中,控制NH4HCO3用量不变,铁的沉淀率随氨水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当氨水用量超过一定体积时,铁的沉淀率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过滤2”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为FeOOH和FeCO3,写出Fe2+与氨水和NH4HCO3反应生成FeCO3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滤渣需洗涤,证明滤渣已经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________。
    (5)写出FeCO3在空气中焙烧生成铁红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
    【答案】(1)过量太多会增加沉淀过程氨水的用量
    (2)H+、Fe2+和Fe3+
    (3)铁与NH3形成可溶性配合物
    (4) ①. ②. 最后一次洗涤液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渣已经洗涤干净
    (5)
    【解析】
    【分析】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另含少量难溶杂质)加入足量硫酸,Fe2O3、Fe3O4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硫酸铁,在滤液中加入氨水、碳酸氢铵调节pH值后,在空气中焙烧得到Fe2O3,据此分析解题。
    【小问1详解】
    “酸浸”时加入的硫酸不宜过量太多,否则过量太多会增加沉淀过程氨水的用量,故答案为过量太多会增加沉淀过程氨水的用量。
    【小问2详解】
    Fe2O3、Fe3O4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过量,所以“过滤1”所得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H+、Fe2+和Fe3+;
    【小问3详解】
    据已知条件,过渡元素(如Cu、Fe、Ag等)的离子能与NH3、H2O、OH-、SCN-等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所以氨水用量超过一定体积时,铁与NH3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沉淀率下降;故答案为铁与NH3形成可溶性配合物。
    【小问4详解】
    “过滤2”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为FeOOH和FeCO3,Fe2+与氨水和NH4HCO3反应生成FeCO3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滤渣中还有少量杂质是(NH4)2SO4,需洗涤,证明滤渣已经洗涤干净的操作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渣已经洗涤干净;故答案为;最后一次洗涤液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渣已经洗涤干净。
    【小问5详解】
    FeCO3在空气中焙烧生成铁红的化学方程为;故答案为。
    26. 某化学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对教材中Fe2+氧化为Fe3+的实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Cl2能将Fe2+氧化为Fe3+,那么Br2和I2能否将Fe2+氧化为Fe3+?
    环节一:理论推测
    (1)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可能将Fe2+氧化为Fe3+,他们思考的依据是________。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还有同学认为Br2能将Fe2+氧化为Fe3+而I2不能。他们思考的依据是从上到下卤素单质氧化性减弱。
    环节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在大试管中加适量铁粉,加入10 mL稀盐酸,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取上层清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
    试管
    操作
    现象

    先向试管中加入2 mL FeCl2溶液,再滴加少量红棕色的溴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先向试管中加入2 mL FeCl2溶液,再滴加少量棕黄色的碘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环节三: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2)同学甲认为①中现象说明溴水能将Fe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同学乙认为应该补充实验,才能得出同学甲的结论。请你帮助同学乙完成实验:
    实验2:
    操作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对②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可能1:碘水与FeCl2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可能2:______________。
    实验3:进行实验以确定可能的原因。
    操作
    现象
    向试管②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0.5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上层溶液,滴KSCN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为紫色;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浅红色
    同学丙认为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是“可能2”成立,同学丁认为不严谨,于是设计了实验4:
    实验4:
    操作
    现象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FeCl2溶液,滴加0.5 mL碘水后,再加入0.5 mL乙酸乙酯,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为紫色,下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没有出现浅红色
    (5)你认为实验4设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同学丁根据实验4现象得出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碘水与FeCl2溶液反应的程度很小。
    (6)Cl2、Br2、I2氧化Fe2+的能力逐渐减弱,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_______。
    【答案】(1)均为第ⅦA族单质,氧化性均较强
    (2)2Fe2++Br2=2Fe3++2Br-
    (3) ①. 取少量①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振荡 ②. 溶液变为血红色
    (4)碘水与FeCl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FeCl3溶液显黄色
    (5)减少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6)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第ⅦA族元素的单质均具有较强氧化性,故答案为:均为第ⅦA族单质,氧化性均较强。
    【小问2详解】
    实验1中①黄色为Fe3+的颜色,说明Br2能将Fe2+氧化成Fe3+,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Br2=2Fe3++2Br-,故答案为:2Fe2++Br2=2Fe3++2Br-;
    【小问3详解】
    实验1中②黄色可能是Fe3+的颜色,也可能是原碘水的颜色,应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有Fe3+生成,具体操作为:取少量①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振荡,溶液变为血红色;故答案为:取少量①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振荡,溶液变为血红色。
    【小问4详解】
    溶液呈黄色可能是碘水自身得颜色导致,也可能是碘单质与FeCl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FeCl3溶液显黄色,故答案为:碘水与FeCl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FeCl3溶液显黄色;
    【小问5详解】
    实验3中,由于Fe2+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所以上层清液出现浅红色,不能说明Fe2+能被I2氧化,应采取措施防止空气的干扰,加入乙酸乙酯既可作为萃取剂又能起到液封的作用,减少空气对实验的影响,故答案为:减少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小问6详解】
    卤族元素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从上到下原子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

    相关试卷

    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25℃、101kPa 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岐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岐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