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敌”与“诤友”,第1段学习,第2段学习,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变法程序合理合法,变法目的为国为民,第3段学习,第三段的行文思路,推理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文本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论点,理清反驳思路,分析驳斥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重点段落分析,理解驳斥逻辑。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学习古代良臣贤士爱国爱民的情怀、勇于担当的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
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谥号文,绰号“拗相公”,21岁考中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司马光(1019年——1086年)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温国公,谥号文正,绰号“司马牛”, 19岁考中进士,编撰《资治通鉴》。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王安石退隐之后,有一次和朋友出游。王安石忽然感慨,“司马十二,君子人也。”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 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不规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是责任担当;司马光是保守派,担心变法过于激进,危及百姓国家,是责任担当;苏轼仕途一次受挫因反对变法,二次受挫因支持变法,是责任担当。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啰嗦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见恕:原谅我。【宾语前置】【见教、见谅、见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一句话概括)——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2、第一段的行文思路:——先叙友情,好朋友+老朋友(“游处相好之日久” )——直率说明彼此的分歧原因只是政见不同——再诉苦,说自己不被理解无法自辩的委屈——最后感激司马光优待自己——希望司马光谅解自己
从第一段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态度是怎样的?友好恭敬: 蒙教、相好之日久、强聒、上报、视遇厚、不宜卤莽、见恕……坦率: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暗藏锋芒: 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替国家治理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指责,那是我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难(nán)兄难弟: 表示两个兄弟都非常优秀,实力相当,差距不大,后来也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兄弟都非常坏。 难(nàn)兄难弟: 表示曾经共患难的人或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一步,确立标准:名与实须相——第二步,明确靶子——第三步,逐一批驳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面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不当之处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点,王安石进行了反驳,你认为王安石的反驳是否有力?
拒绝的是歪理邪说抨击的是奸佞小人
补充“三段论推理”(亚里士多德) :
大前提:科学都是有用的学问小前提:物理学是科学结 论:物理学是有用的学问
大前提:鸟是有羽毛的小前提:鸽子是鸟结 论:鸽子有羽毛
大前提:小前提:结 论:
名实要相符,名实不符是错误的。批评变法“侵官”是名实不符。批评变法“侵官”是错误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互抱怨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泽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先分析“以致天下怨谤”的原因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2、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3、上乃欲变此(皇上)4、某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接着引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最后柔中有刚,表明态度: 为了让百姓获益,自己不会墨守成规,而且认为改革还不够迅速彻底
第三段你能读出哪些句子有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 ①反对者对国事得过且过 ②反对改革的人就是反对皇帝 ③保守势力的反对声势浩大,但不意味着他们有理
言外之意: ①我王安石改革,老百姓是不反对的,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 ③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 ②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你并不是指责我“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如果有人指责我“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我“知罪”;
补充: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小明喜欢物理,但物理成绩中等;历史成绩拔尖,但兴趣不在历史。高一选科时,他和父母的意见不能统一。小明想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物理,父母却认为历史比物理更易博取高分而要求他选历史。 请你选择一种身份(家长或者小明),给对方写一封信,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特征明显;⑧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尝试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写几句话
如果历史能激发我努力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会选历史但历史不能激发我努力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不选历史
王安石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哪些语句能表现他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态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②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③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④也!
①非同寻常的景观 ②帮助 ③难道 ④收获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变法前的作品,你能概括其观点吗?你从中可以看出其中与王安石后来的变法有怎样的联系?
2021成都一诊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 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和而不同,君子之风。——思想可以不同,为人必须高尚。
假如你是司马光,当你收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时,面对王安石在来信中的反驳和表达改革的决心,会有哪些思考,你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请尝试用文言文写一封回信给王安石。(200字左右)
与王介甫第三书 司马光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这封信是司马光在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后所作的回复,你能概括其观点吗?你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怎样的态度?
司马光文言文回信优秀文章
《与王介甫再议新法书》与介甫: 见字如晤。君之所言,吾已领会,君信之中条理清晰,毫无冗余,着实佩服。虽如此,亦有纰漏不妥之处,吾虽不才,而抒己见也。 儒者之所争,不为名实,而在乎百姓也!孔子曰:“仁者爱民。”亚圣亦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亦爱民如子。故为官之道不在于名、实,而在于江山社稷,百姓安乐也。今君之变法,民之怨声载道,家破而人亡,使田中之禾不产一粟;四方之山不生一树;奔流之川不养一鱼。更有甚者,苦其青苗法,逃难于山,终日食野粟以果腹,面黄肌瘦,弱若扶风,其间种种,吾不忍观之。若君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则使百姓流离失所,国之动荡,亦非君之所愿也。 士大夫之族,虽有游手好闲、不恤国事之徒,然志虑忠纯,殷忧道著,为国为民者甚于其也。故君之所言差矣。上欲变苟且、媚俗之事,吾不胜欢喜,而君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一并逐之,其心不念事小,损上之圣明事大。唯恐君操之过急,而陷于不义之地也。 祖宗法制,延续至今,不可贸然改之,并非墨守前制。先王之术,祖宗之法,历经数春秋而不衰,可见其圣明也!今君肆意改之、毁之,文武百官亦不胜疲惫。此等上累朝廷百官,下损布衣黔首之事,望君慎之! 天下苦变法久矣!望君三思!光惶恐再拜。司马光书
与王介甫再议变法书 三千言表白终有回音,光喜忧参半,心绪难平,惟长叹一声启: 闻介甫之言,既知介甫变法图强之心切,助上利民之心诚。然诸法诚益于天下、益于民生,则光与介甫必当勠力同心。惟其名实未明,虽欲强附,而五内不安。权衡之下,只得聒噪再三,以见光心。冀介甫思之。 变法以来,光所见者,群吏疲于上命而耕者囚于贷息,比户难于助役而商贾困于均输,乡野怨声四起而朝堂忠义禁声,国库虽充盈而千万人之腹空空矣。更有轻佻狂躁者,因之以求私利,以致百姓不堪,群盗蜂起。卿言变法不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此种种又何以有焉?名曰授之有司,实则另置新官;名曰兴利除弊,实则弊从此生;名曰理财天下,实则搜尽民脂;名曰辟其邪说,实则不进忠言,寒志士之心也!名不符实,天下之理焉得?政不适世,邦国之治焉求?利不为民,民心之向焉来?而谤议沸腾,嗟怨盈路,岂非百姓之心声乎? 光之所言,发自肺腑。于公,光实不忍政事动荡、民不聊生;于私,光亦不忍介甫之诚心而见怨也。介甫之心,光之知也。然变法乃家国之大事,断不可孤行一意。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简能而任,择善而从,使百姓乐业而太平可期矣。此诤友之言,而忠臣之心也,惟君察之!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与王介甫再议变法书 某启:昨夜见介甫之书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故书此简以表光之心。光深知介甫之心,常怀生民之忧乐,家国之安危,欲助上以破朝廷不良之风气。然万事皆需长计议,广纳谏。否则虽怀赤诚之心,而乱国殃民矣。 诚如介甫之言,名实若明,则天下之理得矣。然今名实已明乎?光未见也。介甫之保马法,夺利于民,使民生愈艰,而窃窃怨叹。《荀子·王制》有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不顾民之所怨,实可危矣。介甫何忍必遂己意而不恤乎?介甫变法之厉,使上自朝廷,下及乡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无一人得安其居,静守其位,纷纷扰扰,如何使政有所进,民有所益?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今日变法,当用文火,不宜过燥,贵在养民而日久也。征利、生事如此,而况于侵官、拒谏乎? 介甫又言盘庚之迁,其不以怨者故改其度,该因迁都既利于国,更利于民也。使民察利,自然怨消也。而今变法,其利而何?守前所为非光之所愿,然若变必依乎天理,行之有道,广开言路,实事求是。此惟黎庶之所幸,而社稷之所福也,敢请介甫三思。 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敬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示范课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马谏议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示范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富国强兵育才,根本目的,核心内容,富国强兵,主要措施,王安石变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