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2878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2878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28784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分)用光束照射某“纳米材料”分散系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照射以下分散系也能看到类似现象的是( )
A.FeCl3溶液 B.酒精 C.蔗糖溶液 D.有色玻璃
2.(2分)有5种微粒,它们分别是Z、X、M、Q+、R2+,则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3.(2分)“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核电技术,其使用后的乏燃料中含有Pu和Pu。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Pu中所含中子数为144
B.Pu和Pu互为同位素
C.由U转化为Pu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Pu和Pu的核外电子数均为94
4.(2分)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O3生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6O和18O互为同素异形体
B.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C.等质量的O2和O3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D.O2和O3是同种物质的不同分子
5.(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水混合物和水银都是纯净物
B.氢原子和重氢原子是两种不同核素
C.氯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溶液都是电解质
D.稀硫酸和氢氧化铜悬浊液都属于分散系
6.(2分)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胶体相对较稳定,而悬浊液和乳浊液均不太稳定
B.区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可利用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的制备可向煮沸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
7.(2分)下列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电解质
A
氯水
KNO3晶体
O3
NaCl
B
碱石灰
NaOH
石墨
盐酸
C
空气
漂白粉
铁
Na2CO3
D
K2SO4溶液
CaCl2
水银
铜
A.A B.B C.C D.D
8.(2分)190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原子内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金原子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均匀分布的
C.金原子内有体积很小,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核
D.金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
9.(2分)已知A的原子序数是x,B﹣与A3+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A.x+4 B.x﹣4 C.x+1 D.x﹣1
10.(2分)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和④ D.①和②和③
11.(2分)下列关于氯气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无色气体
B.有刺激性气味
C.能溶于水
D.常温常压下密度比空气的大
12.(2分)下列有关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和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其中含有Cl﹣
B.一束平行光线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C.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其中含有SO42﹣
D.在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后产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含CO32﹣
13.(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B.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原子
D.0.012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14.(2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B.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小于NA
C.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
D.标准状况下,11.2L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15.(2分)2011年7月中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太空舱,火箭发射的燃料有很多,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
B.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为60 g
C.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
D.6 g偏二甲肼含有NA个偏二甲肼分子
16.(2分)一定温度、压强条件下,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粒子数目 B.粒子大小 C.粒子间距 D.粒子种类
17.(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0.5molO2的质量为16g
B.在标准状况下,1molHe的质量为2g
C.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22.4L
D.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表示1mol任何粒子集合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18.(2分)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比O3的质量小
B.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等
C.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19.(2分)已知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氯原子,在以下关于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23%表示35Cl的原子百分率
B.34.969表示35Cl的相对原子质量
C.36.966表示37Cl的质量数
D.35.453表示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0.(2分)在较高温度下的某溶液中,硝酸钾、氯化钠均达饱和,冷却析出晶体的成分是( )
A.纯硝酸钾晶体
B.大量硝酸钾晶体,少量氯化钠
C.等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
D.大量氯化钠,少量硝酸钾
21.(2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应使蒸发皿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一个烧杯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22.(2分)下列有关实验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操作的是( )
A.蒸发 B.配制溶液
C.过滤 D.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23.(2分)进行蒸发操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蒸发皿盛满滤液,用小火加热
B.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C.待溶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D.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24.(2分)如图装置可用于(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H2
C.用NH4Cl和Ca(OH)2反应制取NH3
D.用浓盐酸和MnO2应制取Cl2
25.(2分)1g氮气所占有的体积为VL,则氮气的摩尔体积为( )
A.22.4L•mol﹣1 B.28VL•mol﹣1
C.L•mol﹣1 D.L•mol﹣1
26.(2分)某密闭容器中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不计)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当左边充入1mol N2,右边充入一定量的CO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右边与左边分子数之比为2:1
B.右侧CO的质量为14g
C.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的14倍
D.若改变右边CO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容器正中间,保持温度不变,则应再充入0.2molCO
27.(2分)氨可用来处理氮氧化物,如氨与二氧化氮发生如下反应:6NO2+8NH3═7N2+12H2O。已知处理aL(标准状况,下同)某工厂排出的废气,需要bL氨,则废气中NO2的含量(体积分数)为( )
A. B. C. D.
28.(2分)某元素X有质量数为10和11的两种同位素,现测定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则同位素11X在元素X中的质量分数是( )
A.81.5% B.20% C.80% D.18.50%
29.(2分)多硫化钙可用于防治农作物、果树的白粉病、锈病等病害。CaSx中钙硫质量比为5:16,则CaSx可表示为( )
A.CaS B.CaS2 C.CaS3 D.CaS4
30.(2分)在一定条件下,将2molA和1molB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5s时测得气体压强是反应前的。则x为( )
A.1 B.2
C.3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二、填空(共40分)
31.(7分)画出下列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2价阴离子: 。
(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
(3)第2层电子数为第1层、第3层电子数之和的原子: 。
(4)观察下列A、B、C、D、E五种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填编号)。②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填编号)
③性质最稳定的原子是(填写编号,下同) ,最容易失去电子的原子是 ,最容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是 。
④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 族。
32.(16分)物质的量有关计算:
(1)agNa2S中含有b个Na+,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
(2)若12.4gNa2X中含有0.4mol钠离子,Na2X的摩尔质量是 。
(3)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A容器中CH4气体和B容器中NH3气体所含有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为 。
(4)1.204×1022个CO2分子,含O的质量为 。1molOH﹣中含有 个质子。
(5)同温同压下,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 。
(6)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质量为20g,该混合气体中,碳与氧两种原子的数目之比为 。
(7)固体A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气体B、C、D,反应方程式为2A═B↑+2C↑+3D↑。若测得生成物气体对氢气的密度是15,则固体A的摩尔质量是 。
33.(17分)分析下列仪器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选择使用什么装置?(填字母符号)
①酒精和水: ,②食盐和水: ,③花生油和水 。
(2)某同学用萃取→分液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碘,主要操作步骤如图:
①该同学所采用的萃取剂可能是 (填序号)。
A.酒精
B.苯
C.四氯化碳
D.汽油
②甲、乙、丙3步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填“甲”、“乙”或“丙”)。
③在乙图的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呈 色。
(3)如图是实验室中模拟工业分馏石油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出装置图中的四处错误: ; ; ; 。
②装置中A、C的名称分别是A: ;C: 。
(4)如下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的装置
①B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②装置C中盛装的溶液是 。D中试剂的作用是 。
③H中试剂为 ,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分)用光束照射某“纳米材料”分散系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照射以下分散系也能看到类似现象的是( )
A.FeCl3溶液 B.酒精 C.蔗糖溶液 D.有色玻璃
【分析】用光束照射某“纳米材料”分散系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为丁达尔效应,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
【解答】解:FeCl3溶液属于溶液,酒精属于化合物,蔗糖溶液属于溶液,有色玻璃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判断,难度不大,熟悉常见的胶体为解答的关键。
2.(2分)有5种微粒,它们分别是Z、X、M、Q+、R2+,则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分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5种微粒,它们分别是Z、X、M、Q+、R2+,其中、M、R2+,质子数相同为20,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X、Q+,质子数相同为19,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Z质子数为18,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3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的定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元素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由原子变成离子,变化的是核外电子数,不变的是核内质子数。
3.(2分)“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核电技术,其使用后的乏燃料中含有Pu和Pu。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Pu中所含中子数为144
B.Pu和Pu互为同位素
C.由U转化为Pu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Pu和Pu的核外电子数均为94
【分析】A.原子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B.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为元素的同位素;
C.原子核内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D.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解:A.Pu的中子数=238﹣94=144,故A正确;
B.Pu和Pu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为元素的同位素,故B正确;
C.Pu和Pu的转化是原子核发生的变化,属于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Pu和Pu的左下角为质子数,质子数等于94,所以核外电子数均为94,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微粒数关系等知识点,主要是微粒关系的分析判断和同位素概念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2分)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O3生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6O和18O互为同素异形体
B.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C.等质量的O2和O3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D.O2和O3是同种物质的不同分子
【分析】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B.同温同压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结合氧气和臭氧分子构成判断;
C.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
D.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
【解答】解:A.16O和18O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A错误;
B.同温同压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氧气为双原子分子,臭氧为三原子分子,所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中含有原子数目不相同,故B错误;
C.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依据N=×NA可知,等质量的O2和O3中含有相同的原子数,含有相同的质子数,故C正确;
D.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计算、基本概念的理解,明确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熟悉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计算公式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水混合物和水银都是纯净物
B.氢原子和重氢原子是两种不同核素
C.氯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溶液都是电解质
D.稀硫酸和氢氧化铜悬浊液都属于分散系
【分析】A.组成物质只有一种的为纯净物;
B.氢原子、重氢原子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是不同的核素;
C.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
D.分散系属于混合物。
【解答】解:A.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的水,水银是液态的汞,都是纯净物,故A正确;
B.氢原子、重氢原子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是不同的核素,故B正确;
C.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稀硫酸和氢氧化铜悬浊液都属于分散系,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涉及物质的分类、电解质的概念以及量筒的使用等知识,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是关键。
6.(2分)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胶体相对较稳定,而悬浊液和乳浊液均不太稳定
B.区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可利用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的制备可向煮沸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
【分析】A.溶液稳定、胶体较稳定,悬浊液和乳浊液均不太稳定;
B.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的制备可向沸水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
D.胶体中分散质的直径为1~100nm之间。
【解答】解:A.溶液稳定、胶体由于胶粒带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较稳定,悬浊液和乳浊液易聚沉,均不太稳定,故A正确;
B.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故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可利用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区分,故B正确;
C.向煮沸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生成Fe(OH)3沉淀,Fe(OH)3胶体的制备可向沸水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观察溶液变为红褐色停止加热,故C错误;
D.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nm,浊液的子直径大于100nm,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和胶体的性质,注意分类的依据和标准,题目较基础,难度不大。
7.(2分)下列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电解质
A
氯水
KNO3晶体
O3
NaCl
B
碱石灰
NaOH
石墨
盐酸
C
空气
漂白粉
铁
Na2CO3
D
K2SO4溶液
CaCl2
水银
铜
A.A B.B C.C D.D
【分析】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相同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解答】解:A.氯水是氯气水溶液为混合物,KNO3晶体为纯净物,O3是氧元素的单质,NaCl溶于水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正确;
B.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水溶液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漂白粉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故C错误;
D.铜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物质的分类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2分)190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原子内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金原子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均匀分布的
C.金原子内有体积很小,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核
D.金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
【分析】190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A.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说明正电荷和负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
C.根据有的α粒子甚至几乎达到偏转180°,结合A和B解答;
D.该实验无法证明金原子核内含有质子和中子。
【解答】解: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说明原子内部绝大多数空间是空的,即金原子内的质量是不均匀的,其质量主要集中在一个体积很小的核上,故A错误;
B.若金原子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均匀分布的,则大概一半带正电荷的α粒子发生偏转,但实验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说明金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体积很小的核上,故B错误,
C.根据有的α粒子甚至几乎达到偏转180°,结合A和B可知,金原子内有体积很小,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核,故C正确;
D.该实验只能证明金原子核内有带正电荷的质子,无法证明是否含中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题目比较简单,关键是把握卢瑟福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和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9.(2分)已知A的原子序数是x,B﹣与A3+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A.x+4 B.x﹣4 C.x+1 D.x﹣1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A的原子序数是X,B得到2个电子后变为B2﹣,A失去3个电子后变为A3+,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设元素B的核电荷数是Y,已知A的原子序数是X,核电荷数为X,所以A3+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3,同理B﹣的离子中带有(Y+1)个电子。因为B﹣和A3+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X﹣3=Y+1,即Y=X﹣4。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离子中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解答本题要掌握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题目难度不大。
10.(2分)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和④ D.①和②和③
【分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据此分析。
【解答】解:在如图表示的微粒中,①和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与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元素的性质由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决定、价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同,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11.(2分)下列关于氯气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无色气体
B.有刺激性气味
C.能溶于水
D.常温常压下密度比空气的大
【分析】依据氯气通常情况下为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的黄绿色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物理性质解答。
【解答】解:A.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A选;
B.氯气有刺激性气味,故B不选;
C.氯气能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故C不选;
D.常温常压下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氯气的性质,熟悉氯气物理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2.(2分)下列有关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和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其中含有Cl﹣
B.一束平行光线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C.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其中含有SO42﹣
D.在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后产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含CO32﹣
【分析】A.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是一种不溶于酸的沉淀;
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生成的沉淀可能为AgCl,不一定为硫酸钡;
D.生成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
【解答】解:A.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AgCl是一种不溶于酸的沉淀,稀硝酸可以排除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故A正确;
B.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一束平行光线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故B正确;
C.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AgCl,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故C错误;
D.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则原溶液中可能含CO3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得到检验,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胶体等检验,明确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3.(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B.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原子
D.0.012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分析】A.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使用摩尔单位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微观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粒,或它们的特定组合,但不能是宏观物质;
C.物质不一定是由原子构成;
D.将12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答】解:A.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mol,故A正确;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使用摩尔单位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故B正确;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等,不一定是原子,故C错误;
D.将12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0.012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定义、对“摩尔”的理解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14.(2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B.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小于NA
C.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
D.标准状况下,11.2L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分析】A.物质的量为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B.标况下22.4L水的物质的量大于1mol;
C.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mol,根据m=nM计算;
D.根据n==计算。
【解答】解: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为mol,故A正确;
B.标准状况下水为固体,22.4LH2O的物质的量大于1mol,含有的分子数大于NA,故B错误;
C.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mol×1mol=32g,故C正确;
D.标准状况下,11.2LCl2的物质的量为:=0.5mol,0.5mo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关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5.(2分)2011年7月中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太空舱,火箭发射的燃料有很多,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
B.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为60 g
C.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
D.6 g偏二甲肼含有NA个偏二甲肼分子
【分析】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B.根据m=计算其质量;
C.质量的单位是g;
D.根据N=计算其分子数.
【解答】解: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所以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g/mol,故A错误;
B.m===60g,故B正确;
C.质量的单位是g,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g,故C错误;
D.N===0.1NA,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质量和分子数之间的换算等知识点,明确基本公式、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16.(2分)一定温度、压强条件下,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粒子数目 B.粒子大小 C.粒子间距 D.粒子种类
【分析】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相等,因粒子间距离远大于气体粒子大小,则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数目的多少。
【解答】解:影响体积大小的因素有粒子直径的大小、粒子间距离的大小、粒子数目的多少,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相等,因粒子间距离远大于气体粒子大小,则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数目的多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即可解答该题,注意粒子的种类不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17.(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0.5molO2的质量为16g
B.在标准状况下,1molHe的质量为2g
C.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22.4L
D.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表示1mol任何粒子集合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分析】A.质量m=nM,据此计算;
B.依据m=nM计算;
C.依据V=nVm计算;
D.1mol的标准: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为1mol,约为:6.02×1023个。
【解答】解:A.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0.5molO2的质量为0.5mol×32g/mol=16g,故A正确;
B.在标准状况下,1molHe的质量为1mol×4g/mol=4g,故B错误;
C.标况下Vm=22.4L/mol,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1mol×22.4L/mol=22.4L,故C正确;
D.1mol的标准为: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为1mol,约为:6.02×1023个,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准确弄清气体摩尔体积与状况有关。
18.(2分)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比O3的质量小
B.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等
C.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分析】相同体积相同密度时,两容器气体的质量相等,且都由O元素组成,则O原子的质量、个数以及物质的量相等,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推论判断。
【解答】解:相同体积相同密度时,两容器气体的质量相等,由于氧气和臭氧都由O元素组成,则O原子的质量、个数以及物质的量相等,则:
A.同体积相同密度时,两容器气体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
B.O原子个数相等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O2):n(O3)=3:2,则分子数之比为3:2,故,B错误;
C.相同体积相同密度时,两容器气体的质量相等,且都由O元素组成,则O原子数目相等,故C正确;
D.O原子个数相等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O2):n(O3)=3:2,则两种气体的压强之比为3: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两种气体的元素组成特点,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9.(2分)已知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氯原子,在以下关于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23%表示35Cl的原子百分率
B.34.969表示35Cl的相对原子质量
C.36.966表示37Cl的质量数
D.35.453表示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元素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在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率后求和,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中35.453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69为35Cl的相对原子质量,75.77%为35Cl在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率,36.966为37Cl的相对原子质量,24.23%为37Cl在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率,据此作答。
【解答】解:A.75.77%为35Cl在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率,24.23%为37Cl在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率,故A错误;
B.34.969为35Cl的相对原子质量,36.966为37Cl的相对原子质量,故B正确;
C.37Cl的质量数为37,36.966为37Cl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错误;
D.35.453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原子质量,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区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量数。
20.(2分)在较高温度下的某溶液中,硝酸钾、氯化钠均达饱和,冷却析出晶体的成分是( )
A.纯硝酸钾晶体
B.大量硝酸钾晶体,少量氯化钠
C.等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
D.大量氯化钠,少量硝酸钾
【分析】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硝酸钾容易析出晶体,氯化钠析出较少.
【解答】解: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硝酸钾容易析出晶体,氯化钠析出较少,所以冷却析出晶体的成分大量硝酸钾晶体,少量氯化钠,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
21.(2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应使蒸发皿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一个烧杯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分析】A.蒸发时应避免温度过高,防止分解而变质;
B.蒸馏时温度计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
C.分液时应避免液体重新混合而污染;
D.萃取操作时,选择萃取剂的原则是和原溶剂不互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解答】解:A.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发,否则晶体易飞溅,故A错误;
B.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B正确;
C.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上层液体必须从上口倒出到另一个烧杯,故C错误;
D.萃取操作时,选择萃取剂的原则是和原溶剂不互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若从水中萃取某溶质,萃取剂一般用不溶于水的有机萃取剂,密度不一定比水大,比水小亦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本实验操作的实验注意事项。
22.(2分)下列有关实验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操作的是( )
A.蒸发 B.配制溶液
C.过滤 D.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分析】A.结晶法制备晶体,需要用玻璃棒搅拌;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用玻璃棒搅拌、引流;
C.过滤操作,应用玻璃棒引流;
D.胶体的制备不能搅拌。
【解答】解:A.蒸发在蒸发皿中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故A不选;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解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转移溶液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B不选;
C.过滤操作中用玻璃棒引流,故C不选;
D.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把饱和氯化铁加到沸水中加热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可,用不到玻璃棒,故D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常见化学基本操作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23.(2分)进行蒸发操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蒸发皿盛满滤液,用小火加热
B.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C.待溶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D.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分析】A.蒸发皿不能盛满;
B.蒸发时,应防止温度过高;
C.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D.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
【解答】解:A.蒸发皿不能盛满,应装到,故A错误;
B.蒸发时,应防止温度过高,防止固体迸溅或分解,故B正确
C.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不能蒸干,故C错误;
D.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需要垫石棉网,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混合物分离方法实验及仪器的实验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基本操作,题目难度不大.
24.(2分)如图装置可用于(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H2
C.用NH4Cl和Ca(OH)2反应制取NH3
D.用浓盐酸和MnO2应制取Cl2
【分析】如图装置是用来液体和液体、液体和固体反应或加热反应制备气体,气体难溶于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NaHCO3制CO2是固体加热,试管应略向下倾斜,故A错误;
B.氢气难溶于水,装置可以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H2,故B正确;
C.用NH4Cl和Ca(OH)2反应制取NH3,需要加热固体化合物,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氨气极易溶于水,故C错误;
D.用浓盐酸和MnO2应制取Cl2,反应需要加热,氯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气体制备的装置、试剂选择、气体收集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5.(2分)1g氮气所占有的体积为VL,则氮气的摩尔体积为( )
A.22.4L•mol﹣1 B.28VL•mol﹣1
C.L•mol﹣1 D.L•mol﹣1
【分析】根据n=计算出1g氮气的物质的量,然后带入Vm=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
【解答】解:1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mol,氮气的摩尔体积Vm===28V L/mol,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计算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
26.(2分)某密闭容器中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不计)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当左边充入1mol N2,右边充入一定量的CO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右边与左边分子数之比为2:1
B.右侧CO的质量为14g
C.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的14倍
D.若改变右边CO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容器正中间,保持温度不变,则应再充入0.2molCO
【分析】左右两侧气体温度、压强相同,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左右体积之比为2:1,则左右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以右侧气体物质的量=mol=0.5mol,据此分析
【解答】解:A.左右两侧气体温度、压强相同,相同条件下,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左右体积之比,即为2:1,则左右气体分子数之比为2:1,故A错误;
B.右侧CO的质量为:28g/mol×0.5mol=14g,故B正确;
C.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与摩尔质量成正比,则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的=倍,故C错误;
D.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隔板处于容器正中间时,左右两侧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则需要充入CO的物质的量为:1mol﹣0.5mol=0.5mo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理的内容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27.(2分)氨可用来处理氮氧化物,如氨与二氧化氮发生如下反应:6NO2+8NH3═7N2+12H2O。已知处理aL(标准状况,下同)某工厂排出的废气,需要bL氨,则废气中NO2的含量(体积分数)为( )
A. B. C. D.
【分析】根据反应物消耗的体积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设废气中NO2的体积为V,根据题意有:
6NO2+8NH3═7N2+12H2O
6 8
V bL
则V==,所以则废气中NO2的含量(体积分数)为:=,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以及气体的体积分数的含义,属于基本知识,基础题型,难度不大。
28.(2分)某元素X有质量数为10和11的两种同位素,现测定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则同位素11X在元素X中的质量分数是( )
A.81.5% B.20% C.80% D.18.50%
【分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该元素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数,先计算两种核素的原子物质的量之比,再计算同位素11X在X元素中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8是质量数分别为10和11的核素的平均值,设质量数分别为10和11的核素物质的量分别为x、y,得到=10.8,计算得到两种同位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比x:y=0.2:08=1:4,则同位素11X在X元素中的质量分数=×100%=81.5%,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先计算两种核素的原子物质的量之比,再计算同位素11X在X元素中的质量分数。
29.(2分)多硫化钙可用于防治农作物、果树的白粉病、锈病等病害。CaSx中钙硫质量比为5:16,则CaSx可表示为( )
A.CaS B.CaS2 C.CaS3 D.CaS4
【分析】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个数乘积之比,据此列式计算得到x值,得到化学式。
【解答】解:CaSx中钙硫质量比为5:16,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个数乘积之比,可以得到40:32x=5:16,解得x=4,CaSx可表示为CaS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和化学式的确定,主要是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个数乘积之比的计算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30.(2分)在一定条件下,将2molA和1molB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5s时测得气体压强是反应前的。则x为( )
A.1 B.2
C.3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分析】反应后容器内压强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解答】解:5s时测得气体压强是反应前的,容器内压强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x+2<3+1,故x<2,则x=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题目比较基础,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填空(共40分)
31.(7分)画出下列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2价阴离子: 。
(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
(3)第2层电子数为第1层、第3层电子数之和的原子: 。
(4)观察下列A、B、C、D、E五种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BE (填编号)。②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DE (填编号)
③性质最稳定的原子是(填写编号,下同) C ,最容易失去电子的原子是 D ,最容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是 A 。
④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三 周期 ⅦA 族。
【分析】(1)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2价阴离子为O2﹣,其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为碳原子,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
(3)第2层电子数为第1层、第3层电子数之和的原子为S原子,S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16个电子;
(4)根据图知,A、B、C、D、E五种粒子分别是Cl、O2﹣、Ne、Na、Mg2+,
①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等的微粒为离子;
②Na、Mg属于金属元素;
③稀有气体的性质最稳定;最外层电子数越少的原子越易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的原子越易得电子;
④主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其周期数相等,最外层电子数与其族序数相等。
【解答】解:(1)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2价阴离子为O2﹣,其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为碳原子,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3)第2层电子数为第1层、第3层电子数之和的原子为S原子,S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16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4)根据以上分析知,A、B、C、D、E五种粒子分别是Cl、O2﹣、Ne、Na、Mg2+,
①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等的微粒为离子,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E,
故答案为:BE;
②Na、Mg属于金属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的是DE,
故答案为:DE;
③C为稀有气体,性质最稳定;最外层电子数越少的原子越易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的原子越易得电子,则D最易失电子、A最易得电子,
故答案为:C;D;A;
④主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其周期数相等,最外层电子数与其族序数相等,A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7,所以A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
故答案为:三;ⅦA。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画法、元素周期表结构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2.(16分)物质的量有关计算:
(1)agNa2S中含有b个Na+,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mol﹣1 。(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
(2)若12.4gNa2X中含有0.4mol钠离子,Na2X的摩尔质量是 62g/mol 。
(3)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A容器中CH4气体和B容器中NH3气体所含有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为 3:4 。
(4)1.204×1022个CO2分子,含O的质量为 0.64g 。1molOH﹣中含有 9NA 个质子。
(5)同温同压下,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 15:14 。
(6)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质量为20g,该混合气体中,碳与氧两种原子的数目之比为 3:4 。
(7)固体A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气体B、C、D,反应方程式为2A═B↑+2C↑+3D↑。若测得生成物气体对氢气的密度是15,则固体A的摩尔质量是 90g/mol 。
【分析】(1)先根据n=计算agNa2S的物质的量,1molNa2S中含有2molNa+,由此可得Na+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
(2)1molNa2X中含有2molNa+,据此计算12.4gNa2X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计算Na2X的摩尔质量;
(3)根据n=,微粒的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先根据CH4和NH3所含有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得出CH4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再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据此解答;
(4)1个CO2分子含有2个O,先据此计算O的数目,再根据n=计算O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n=计算O的质量,1个O含有8个质子,1个H含有1个质子,据此计算;
(5)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据此计算;
(6)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先根据n=计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十字交叉法解得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解得碳与氧两种原子的数目之比;
(7)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据此可得生成物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得固体A的摩尔质量。
【解答】解:(1)agNa2S的物质的量为,1molNa2S中含有2molNa+,则agNa2S含有Na+的物质的量为mol,则mol=,故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mol﹣1,
故答案为:mol﹣1;
(2)1molNa2X中含有2molNa+,若12.4gNa2X中含有0.4mol钠离子,则Na2X的物质的量为0.4mol×=0.2mol,Na2X的摩尔质量是=62g/mol,
故答案为:62g/mol;
(3)A容器中CH4气体和B容器中NH3气体所含有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则CH4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3:4,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故两个容器的体积比为3:4,
故答案为:3:4;
(4)1.204×1022个CO2分子,含O的数目为2×1.204×1022,则O的物质的量为mol=0.04mol,故O的质量为0.04mol×16g/mol=0.64g,1个O含有8个质子,1个H含有1个质子,则每个OH﹣中含有9个质子,故1molOH﹣中含有9mol质子就,即质子数为9NA,
故答案为:0.64g;9NA;
(5)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30:28=15:14,
故答案为:15:14;
(6)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则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6mol,0.6molCO的质量为0.6mol×28g/mol=16.8g,0.6molCO2的质量为0.6mol×44g/mol=26.4g,根据十字交叉法,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4﹣20):(20﹣16.8)=2:1,则该混合气体中,碳与氧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1):(2×1+1×2)=3:4,即其数目之比为3:4,
故答案为:3:4;
(7)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生成物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5×2g/mol=30g/mol,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ol固体A完全分解生成1molB、2molC和3molD,则生成物气体的总质量为(1+2+3)mol×30g/mol=18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mol固体A的质量为180g,则固体A的摩尔质量是=90g/mol,
故答案为:90g/mol。
【点评】本题考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以及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关键是掌握几种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式,并利用微粒间的关系、化学方程式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进行计算,把握混合物成分比例计算的十字交叉法。
33.(17分)分析下列仪器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选择使用什么装置?(填字母符号)
①酒精和水: D ,②食盐和水: C ,③花生油和水 E 。
(2)某同学用萃取→分液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碘,主要操作步骤如图:
①该同学所采用的萃取剂可能是 C (填序号)。
A.酒精
B.苯
C.四氯化碳
D.汽油
②甲、乙、丙3步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丙 (填“甲”、“乙”或“丙”)。
③在乙图的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呈 紫 色。
(3)如图是实验室中模拟工业分馏石油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出装置图中的四处错误: 蒸馏烧瓶中没有加沸石 ; 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溶液 ; 给烧瓶加热时未垫石棉网 ; 冷却水的方向接反了 。
②装置中A、C的名称分别是A: 锥形瓶 ;C: (直形)冷凝管 。
(4)如下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的装置
①B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
②装置C中盛装的溶液是 饱和食盐水 。D中试剂的作用是 干燥氯气 。
③H中试剂为 NaOH溶液 ,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
【分析】(1)①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
②食盐水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③花生油和水可采用分液方法分离;
(2)①萃取剂与水互不相溶,且溶质I2在萃取剂中溶解度比在水中大,溶质I2与萃取剂不能发生反应,据此分析;
②分液时应该避免上、下两层液体混合,且倾倒时应该分液漏斗紧靠烧杯,液体沿着烧杯内壁流下;
③I2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呈紫色;
(3)①熟悉蒸馏注意点和所用仪器即可解答;
②A为锥形瓶、C为(直形)冷凝管;
(4)①在B中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取Cl2;
②C为饱和食盐水;D中应盛放浓硫酸;
③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根据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性质,用NaOH溶液进行吸收。
【解答】解:(1)①酒精和水是互溶的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故合理选项是D,
故答案为:D;
②由于食盐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而水易挥发,因此分离二者混合物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合理选项是C,
故答案为:C;
③花生油和水是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可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故合理选项是E,
故答案为:E;
(2)①萃取剂与水互不相溶,且溶质I2在萃取剂中溶解度比在水中大,溶质I2与萃取剂不能发生反应,其密度比水大,在题目已知物质中只有四氯化碳符合要求,故合理选项是C,
故答案为:C;
②分液时应该避免上、下两层液体混合,且倾倒时应该分液漏斗紧靠烧杯,液体沿着烧杯内壁流下,则丙操作不合理,故合理选项是丙,
故答案为:丙;
③在乙图的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是I2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色,
故答案为:紫;
(3)①蒸馏装置图中的四处错误是:蒸馏烧瓶中没有加沸石、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溶液、给烧瓶加热时未垫石棉网、冷却水的方向接反了,
故答案为:蒸馏烧瓶中没有加沸石;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溶液;给烧瓶加热时未垫石棉网;冷却水的方向接反了;
②装置中仪器A、C的名称分别是A为锥形瓶、C为(直形)冷凝管,
故答案为:锥形瓶;(直形)冷凝管;
(4)①在B中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取Cl2,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因浓盐酸易挥发,C为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D中应盛放浓硫酸,起到干燥氯气的作用,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干燥氯气;
③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根据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性质,用NaOH溶液进行吸收,所以H中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NaOH溶液;Cl2+2NaOH=NaCl+NaClO+H2O。
【点评】本题考查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难度不大,熟悉常用的实验装置和氯气的制备为解答的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8/4 19:24:11;用户:李超;邮箱:lichao317807156@126.com;学号:197167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下)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5g,收集到H2体积平均为0,【答案】A,【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