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展开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如图为小明同学了解相关内容后绘制的“十四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最可能代表风电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清洁能源基地( )
A.分布不均,重点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
B.多能互补,提升能源的供应稳定性
C.规模较大,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以电代能,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量
3.图中“画”出了中国能源新模样,“灯还是原来那盏灯,电不是原来那种电了”,其含义是( )
A.能源输送总体格局发生变化
B.能源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
C.电力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
D.电力的输送方式发生变化
梅雨是指发生在江淮流域的阴雨天气,通常始于初夏时节,持续约1个月。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网友戏称为“暴力梅”。如图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时段(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B.长江下游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逐渐变小
C.我国各地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D.武汉的日出方向由日出东南转变为日出东北
5.2020年“暴力梅”( )
A.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入梅”时间早
B.6月下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
C.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持续偏北,梅雨期长
D.8月初,随着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梅雨期结束
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如表为该山地各自然带气候数据。据此,完成6~7题。
自然带﹣名称
最热月均温
(℃)
最冷月均温
(℃)
年降水量
(mm)
年蒸发量
(mm)
a
18~24
﹣15~﹣18
150~300
1600~2000
b
15~20
﹣16~﹣20
300~450
1300~1800
c
10~16
﹣12~﹣22
650~﹣800
﹣﹣
d﹣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棕色针叶林土带
7~13
﹣16~﹣22
700~850
﹣﹣
e
3~8
﹣15~﹣25
650~750
﹣﹣
f﹣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圆叶桦、苔藓﹣冰沼土带
0~3
﹣20~﹣26
650~750
﹣﹣
g﹣高山寒冻垫状植被苔藓地衣﹣原始土带
﹣1~﹣2
﹣22~﹣30
650~800
﹣﹣
h
<0
<﹣25
>700
﹣﹣
i﹣亚高山寒冷草甸﹣亚高山草甸土带
8~12
﹣14~﹣20
650~800
﹣﹣
j﹣山地寒温带草甸﹣黑钙土带
12~18
﹣10~﹣20
450~650
900~1400
6.图中山地( )
A.基带的典型植被为温带森林
B.海拔2800米以上地带多固态降水
C.甲坡随海拔升高水分逐渐减少
D.乙坡热量条件更好,自然带数城多
7.采用典型地貌、气候、植被及土壤类型联合命名法对该山地自然带命名,推测“山地寒温带草原﹣栗钙土带”“高山寒冷草甸﹣高山草甸土带”分别对应图中( )
A.b、e B.e、h C.c、b D.h、c
8.(3分)甲(39°N)、乙(38°N)两地均位于某大陆滨海平原地区,如表为两地7月多年平均天气数据。读表,以下判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甲
乙
最高气温(℃)
18
29
最低气温(℃)
12
19
降水量(mm)
0.25
94.49
盛行风
西北风
东南风
海水表面温度(℃)
12
21
A.甲地7月降水少导致温差小
B.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
C.乙地7月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D.乙地位于大洋的东岸
如图为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制作的我国东部地区某大城市人口密度和昼夜人口比特征分区图。昼夜人口比是指白天人口密度除以晚上人口密度的比值。读图,完成9~11题。
9.推测导致该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行政因素
10.最可能为该城市区域就业中心的有(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11.利用手机定位技术研究该城市昼、夜人口密度,收集用户信息宜选取的代表时段是( )
①6:00~7:00
②10:00~11:00
③16:00~17:00
④19:00~20:00
⑤22:00~23:00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⑤
京西古道是指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北京西部地区的古老道路系统,目前部分路段已修建为徒步休闲步道。某同学赴门头沟京西古道景区考察,并绘制了素描图呈现修建古道常见的两种石板铺设方法(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京西古道( )
A.修建于崇山峻岭之中,桥隧比高
B.极大促进了北京的钢铁工业发展
C.地处太行山区,属人文旅游资源
D.可以缓解当地公路交通运输压力
棉纺织产业链包括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等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纺织业的“东锭西移”,新疆成为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2016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量的68%,布匹产量占全国的0.2%。据此,完成14~15题。
14.我国纺织业“东锭西移”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成本 B.交通运输 C.生产技术 D.市场需求
15.新疆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方式是( )
A.吸引大量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
B.增加棉花出口,形成贸易优势
C.减少棉花种植量,提高原料价格
D.加强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条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1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描述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并说明气温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
(2)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湿地广布,说明其主要形成原因。
近年来,地处松嫩平原西部的白城市将太阳能发电与蔬菜、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光伏+农业”新模式(图2)。
(3)从资源利用角度说明“光伏+农业”新模式的优势。
17.(10分)玉符河流经山东省济南市境内,是济南市的重要水源之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流域水道是指具有明显形态的谷底水线型凹地,既包括永久性河道,也包括有间歇性水流的沟道。玉符河水道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划分为1~5级。如表为玉符河流域各级水道的数目。如图1为玉符河流域图。
水道级别
水道数目
1
280
2
58
3
14
4
3
5
1
(1)概括水道级别与水道数且及地势的关系。
(2)图2为玉符河两河段剖面示意图,判断甲、乙所示河段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济南市的人水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建立水利设施,防治水患。
第二阶段:“采”﹣﹣工农业快速发展,掠夺性采水。
第三阶段:“断”﹣﹣城市规模扩大,湿地面积缩小,河流、泉水断流。
第四阶段:“通”﹣﹣……
(3)阅读资料,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一回答。
问题1.说明第一阶段所“防”水患的形成原因。
问题2.说出第四阶段“通”的含义及采取的合理措施。
18.(12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奥地利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之一,承办过1964年和1976年冬季奥运会,滑雪学校众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滑雪爱好者。图1为奥地利地图。
(1)从社会经济角度说出奥地利吸引众多滑雪爱好者的主要原因。
奥地利常使用人工造雪以延长滑雪期,每年投入约1.3亿欧元。人工造雪机的喷嘴以高压泵送空气和水(内含助剂),产生的细小喷雾在足够低的温度下变成雪。目前,“积雪农场”在奥地利悄然兴起,人们在冬季收集或造雪,将厚厚的木屑或隔热板覆盖在积雪之上(图2),并派专人进行维护,75%的积雪能保存至新雪季开始。
(2)与人工造雪相比,说明当地推广“积雪农场”的好处。
奥地利某企业生产的品牌滑雪板价格昂贵,畅销全球。图3为该企业宣传图。
(3)依据资料,分析该滑雪板制造企业发展良好的原因。
19.(11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断层构造中,当断层面倾角较低,上侧岩体位移到下侧相对未移动的原地岩体上方,且位移量较大,形成的地质构造称为推覆构造,其中上侧岩体被称为推覆体。如图为某地推覆构造的地质剖面图,图中的飞来峰指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后,周围地区露出原地岩体,残留的一部分老岩体形成孤立山峰。
(1)仿照示例(图中甲处),在图中绘制推覆体被侵蚀之前可能存在的背斜构造。
(2)说明图中飞来峰的形成过程。
飞来峰通常会因其造型独特、成因复杂而被开发为旅游资源。
(3)说出飞来峰作为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并对飞来峰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20.(11分)2020年11月21日,贵州省威宁县等九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威宁县很多村寨将房屋建于坡向朝南的山地斜坡上,留出低平土地另作它用,房屋以吊角楼为主,错落有致。图1为威宁县地形图,图2为威宁县某村寨景观图。
(1)分析图中村寨建房选址的自然原因。
威宁县地处乌蒙山区,平均海拔2200米,当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高品质冷凉蔬菜(喜凉蔬菜)种植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2)简述威宁县冷凉蔬菜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
我国提出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威宁县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3)说明“威宁实践”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作用。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如图为小明同学了解相关内容后绘制的“十四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最可能代表风电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我国冬季西北内陆受冬季风影响大,风力资源丰富;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大;因此西北内陆和沿海地区风能资源集中分布。
【解答】解:②的图例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和沿海地区,西北内陆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能资源丰富,而沿海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也丰富,所以②图例最有可能代表风能。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题目难度较小。
2.清洁能源基地( )
A.分布不均,重点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
B.多能互补,提升能源的供应稳定性
C.规模较大,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以电代能,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量
【分析】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主要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
【解答】解:图中清洁能源基地的能源类型分布多样,故能看出不同能源是互补的,故B项正确。
通过“十四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可以从图中箭头看出“十四五”建成的输电通道供给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有B项符合题意,AC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能源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3.图中“画”出了中国能源新模样,“灯还是原来那盏灯,电不是原来那种电了”,其含义是( )
A.能源输送总体格局发生变化
B.能源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
C.电力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
D.电力的输送方式发生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能源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技术、资金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原来家里一开灯,用的可能是煤电,往后,灯还是那个灯,由于能源电力领域供给侧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电将更多地来自“绿电”。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我国能源供应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梅雨是指发生在江淮流域的阴雨天气,通常始于初夏时节,持续约1个月。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网友戏称为“暴力梅”。如图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时段(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B.长江下游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逐渐变小
C.我国各地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D.武汉的日出方向由日出东南转变为日出东北
【分析】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近日点,为每年的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为每年的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解答】解:结合题意可知,图示时段为6月初到8月初,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因此先逐渐接近远日点后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先逐渐变慢后逐渐变快,A错;
长江下游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因此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B错;
我国各地白昼先变长后变短,C正确;
武汉的日出方向一直为东北,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较为简单,关键是结合图示时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0年“暴力梅”( )
A.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入梅”时间早
B.6月下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
C.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持续偏北,梅雨期长
D.8月初,随着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梅雨期结束
【分析】中国的锋面雨带形成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因此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影响了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
【解答】解:A、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多年平均位置相比偏北,“人梅”时间早,故错误。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故错误。
C、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持续偏南,雨带控制江淮地区的时间长,梅雨期长,故错误。
D、8月初,随着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雨带随之推移到北方地区,当地的梅雨期结束,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我国梅雨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的关系。
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如表为该山地各自然带气候数据。据此,完成6~7题。
自然带﹣名称
最热月均温
(℃)
最冷月均温
(℃)
年降水量
(mm)
年蒸发量
(mm)
a
18~24
﹣15~﹣18
150~300
1600~2000
b
15~20
﹣16~﹣20
300~450
1300~1800
c
10~16
﹣12~﹣22
650~﹣800
﹣﹣
d﹣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棕色针叶林土带
7~13
﹣16~﹣22
700~850
﹣﹣
e
3~8
﹣15~﹣25
650~750
﹣﹣
f﹣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圆叶桦、苔藓﹣冰沼土带
0~3
﹣20~﹣26
650~750
﹣﹣
g﹣高山寒冻垫状植被苔藓地衣﹣原始土带
﹣1~﹣2
﹣22~﹣30
650~800
﹣﹣
h
<0
<﹣25
>700
﹣﹣
i﹣亚高山寒冷草甸﹣亚高山草甸土带
8~12
﹣14~﹣20
650~800
﹣﹣
j﹣山地寒温带草甸﹣黑钙土带
12~18
﹣10~﹣20
450~650
900~1400
6.图中山地( )
A.基带的典型植被为温带森林
B.海拔2800米以上地带多固态降水
C.甲坡随海拔升高水分逐渐减少
D.乙坡热量条件更好,自然带数城多
【分析】本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解答】解:基带为温带草原带,故A错;
g处最热月的气温低于0℃,所以多为固态降水,根据示意图可知,g处的海拔在2800m以上,故B对;
甲坡随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多,后减少,故C错;
乙坡为迎风坡,所以自然带的数量较多,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7.采用典型地貌、气候、植被及土壤类型联合命名法对该山地自然带命名,推测“山地寒温带草原﹣栗钙土带”“高山寒冷草甸﹣高山草甸土带”分别对应图中( )
A.b、e B.e、h C.c、b D.h、c
【分析】本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解答】解:h 最热月的气温低于0℃,h处为冰川,所以BD错;
高山寒冷草甸﹣高山草甸土带的气温较低,所以分布在海拔较高处,故为e,寒温带草原﹣栗钙土带的土壤较为肥沃,所以植被覆盖率较高,水热条件较好,为b处,故A对,C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通过表格数据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8.(3分)甲(39°N)、乙(38°N)两地均位于某大陆滨海平原地区,如表为两地7月多年平均天气数据。读表,以下判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甲
乙
最高气温(℃)
18
29
最低气温(℃)
12
19
降水量(mm)
0.25
94.49
盛行风
西北风
东南风
海水表面温度(℃)
12
21
A.甲地7月降水少导致温差小
B.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
C.乙地7月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D.乙地位于大洋的东岸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甲地7日降水少,说明多晴天,则昼夜温差大,A错误;
该地位于北半球,不可能受东南信风带控制,C错误;
乙沿岸海水的温度明显高于甲,说明有暖流流经,考虑到甲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根据大洋环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域大洋的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应该说明乙地是位于大洋的西岸,故D错误;
甲地位于大洋东岸,即大陆西岸,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如图为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制作的我国东部地区某大城市人口密度和昼夜人口比特征分区图。昼夜人口比是指白天人口密度除以晚上人口密度的比值。读图,完成9~11题。
9.推测导致该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行政因素
【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经济等方面。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属于高密度高昼夜比地区,城市周边和郊区属于低密度低昼夜比地区,由城市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此推断该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差异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大城市人口密度和昼夜人口比特征分区图为背景,考查了导致该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10.最可能为该城市区域就业中心的有(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
【解答】解:由题干可知,昼夜人口比是指白天人口密度除以晚上人口密度的比值,根据我国东部地区某大城市人口密度和昼夜人口比特征分区图可以判断,丁为高密度高昼夜比地区,甲为中密度高昼夜比地区,最可能为该城市区域就业中心,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1.利用手机定位技术研究该城市昼、夜人口密度,收集用户信息宜选取的代表时段是( )
①6:00~7:00
②10:00~11:00
③16:00~17:00
④19:00~20:00
⑤22:00~23:00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⑤
【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
【解答】解:利用手机定位技术研究该城市昼、夜人口密度,10:00~11:00为上班时间,22:00~23:00为晚上休息时间,可以为收集用户信息宜选取的代表时段,②⑤正确;
其它三个时间段不能很好反映城市昼、夜人口密度,①③④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京西古道是指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北京西部地区的古老道路系统,目前部分路段已修建为徒步休闲步道。某同学赴门头沟京西古道景区考察,并绘制了素描图呈现修建古道常见的两种石板铺设方法(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京西古道( )
A.修建于崇山峻岭之中,桥隧比高
B.极大促进了北京的钢铁工业发展
C.地处太行山区,属人文旅游资源
D.可以缓解当地公路交通运输压力
【分析】根据材料描述,京西古道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属于太行山余脉,属于人为修建而成的人文旅游景观。因其修建早于公路和铁路,所以并不会减缓当地的公路铁路运输压力,并且不适于大规模货物的运输。
【解答】解:古代建造技术不够发达,桥比低,故A不正确。
京西古道属于古老的道路系统,不用作交通运输,因此不促进北京钢铁工业发展,故B错误。
京西古道是古老的道路系统,历史悠久,属于人文旅游资源,C正确。
部分路段已建作休闲步道,不能缓解当地交通压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京西古道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棉纺织产业链包括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等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纺织业的“东锭西移”,新疆成为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2016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量的68%,布匹产量占全国的0.2%。据此,完成14~15题。
14.我国纺织业“东锭西移”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成本 B.交通运输 C.生产技术 D.市场需求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解答】解:新疆成为纺织业西移的承接区,原因是新疆棉花产地,原料充足,因此选A。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获取文字材料中信息即可。
15.新疆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方式是( )
A.吸引大量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
B.增加棉花出口,形成贸易优势
C.减少棉花种植量,提高原料价格
D.加强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条
【分析】根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原料重量大于产品重量,或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产品重量大于原料重量,或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为市场指向型工业;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为动力指向型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投入较多的是技术指向型。
【解答】解:新疆地处边远地区,产业链不够完整,市场适应性弱,因此,新疆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方式是加强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条。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1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描述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并说明气温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
(2)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湿地广布,说明其主要形成原因。
近年来,地处松嫩平原西部的白城市将太阳能发电与蔬菜、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光伏+农业”新模式(图2)。
(3)从资源利用角度说明“光伏+农业”新模式的优势。
【分析】(1)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
(2)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因素,主要因素有蒸发、降水、下渗、汇入径流、排水等。
(3)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条件有地形、气候、水源、技术、劳动力等。
【解答】解:(1)受纬度位置影响,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大而气温降低;受地形影响,中部平原地区比两侧山地地区气温高;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地势起伏大,气温差异大。
(2)松嫩平原地处我国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丰富;河流众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松花江纬度位置较高,年平均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蒸发较弱;同时,地下有冻土层分布,不易下渗。
(3)立体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利用太阳能发电,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架设光伏板可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量,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故答案为:
(1)分布特征:等温线大致为东西走向,由南向北数值减小;中部地区等温线向北凸出;西部地区等温线比东部地区等温线更密集等。形成原因:南部纬度低,气温极高;中部为平原,气温较高;西部地势起伏大,故等值线较密集。
(2)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较多,汇水量大;有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等。
(3)提高土地的产量,提供太阳能,保持土壤水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松嫩平原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7.(10分)玉符河流经山东省济南市境内,是济南市的重要水源之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流域水道是指具有明显形态的谷底水线型凹地,既包括永久性河道,也包括有间歇性水流的沟道。玉符河水道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划分为1~5级。如表为玉符河流域各级水道的数目。如图1为玉符河流域图。
水道级别
水道数目
1
280
2
58
3
14
4
3
5
1
(1)概括水道级别与水道数且及地势的关系。
(2)图2为玉符河两河段剖面示意图,判断甲、乙所示河段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济南市的人水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建立水利设施,防治水患。
第二阶段:“采”﹣﹣工农业快速发展,掠夺性采水。
第三阶段:“断”﹣﹣城市规模扩大,湿地面积缩小,河流、泉水断流。
第四阶段:“通”﹣﹣……
(3)阅读资料,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一回答。
问题1.说明第一阶段所“防”水患的形成原因。
问题2.说出第四阶段“通”的含义及采取的合理措施。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③含沙量:由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等决定。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⑤汛期:有长短,是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⑥水能:蕴藏量是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⑦凌汛:有无,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⑧径流量变化。⑨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洪涝灾害的成因:①自然因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地势高低有关。②人文因素: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湖;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解答】解:根据表格可知,水道级别越高,水道数目就越少,数目与河流所处地形地势密切相关,下游平原数目少,上游山地数目多(支流多)。
(2)根据河床、河岸的地质类型和土壤类型即可判断相对位置,砂岩属于沉积岩,要在流速比较慢的河段才可以形成;冲积砾石岩属于类似于山前冲积扇一般的冲积地区的产物,一般都在河流上游,页岩亦如此;综上即可得出甲乙的相对位置关系。
(3)问题1: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看出该地的工业化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反推出第一阶段属于比较早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对于水源的需求和控制极为重要,联系该地的气候类型即可作答。
问题2:判断方法同问题1可得出第四阶段属于发展后期的环境治理阶段,河流淤积严重,联系所学的知识可得出治理措施。
故答案为:
(1)水道级别高,水道数目少,地势起伏小。(或水道级别低,水道数目多,地势起伏大)
(2)甲在乙的下游位置
理由:甲处河谷较宽,河岸落差较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等。(或乙处河谷较窄,河岸落差较大,沉积物颗粒较大等)
(3)问题1.济南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位于黄河与玉符河交汇处,汇水量大;黄河下游地区河床较高,洪水期易决口泛滥等。
问题2.“通”的含义是泉、河、湖等水体互联互通;措施:加强管理,综合协调开发利用及治理流域水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湿地水域;修建水利工程,调节供水水源等。
【点评】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18.(12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奥地利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之一,承办过1964年和1976年冬季奥运会,滑雪学校众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滑雪爱好者。图1为奥地利地图。
(1)从社会经济角度说出奥地利吸引众多滑雪爱好者的主要原因。
奥地利常使用人工造雪以延长滑雪期,每年投入约1.3亿欧元。人工造雪机的喷嘴以高压泵送空气和水(内含助剂),产生的细小喷雾在足够低的温度下变成雪。目前,“积雪农场”在奥地利悄然兴起,人们在冬季收集或造雪,将厚厚的木屑或隔热板覆盖在积雪之上(图2),并派专人进行维护,75%的积雪能保存至新雪季开始。
(2)与人工造雪相比,说明当地推广“积雪农场”的好处。
奥地利某企业生产的品牌滑雪板价格昂贵,畅销全球。图3为该企业宣传图。
(3)依据资料,分析该滑雪板制造企业发展良好的原因。
【分析】(1)结合材料可得出知名度高、基础设施完善;根据图例可知,该过高速公路多,交通便利;再结合奥地利所在地区及吸引国内外滑雪爱好者,联想到周边国家都为发达国家,对滑雪需求大,接近客源地,即可组织出答案。
(2)根据材料常规人工造雪所需的水资源、添加助凝剂等,会产生环境污染,成本较高,相比之下“积雪农场”更为环保。
(3)根据图中的产品设计、原材料、销售、品牌文化等内容,组织答案。
【解答】解:(1)奥地利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之一,开发时间早,知名度高;承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滑雪学校众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力大;高速公路等交通交通便利;距离西欧等多个国家较近,接近客源市场;欧洲各国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对滑雪需求量大。(2)当地推广“积雪农场”能减少能源消耗及水量消耗,降低了人工造雪的成本又节约水资源,避免人工造雪对水资源的使用;减少助凝剂的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由材料可知,该滑雪板科技含量高,独家设计,产品独特;原材料品质好,且运输距离短,降低了成本;采用线上、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销售量大;打造滑雪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故答案为:
(1)滑雪历史悠久,著名的滑雪大国;滑雪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等。
(2)减少能源消耗及水量消耗,利于保护资源;助凝剂使用量减少,可减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夏季地表覆盖积雪,减少裸露土地面积,利于保护水土;冬季收集和造雪成本较低,减少资金投入等。
(3)独家设计,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电脑数控与手工制作结合,生产技术水平高,产品品质好;靠近原材料产地,原材料运输费用较低,降低成本;降低运输碳排放,符合环保消费理念;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拓展市场、提升销量;与文化、体育等产业结合,加强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滑雪场的区位条件,滑雪相关产业的知识,难度一般,关键是熟记相关知识,利用材料信息分析解答问题。
19.(11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断层构造中,当断层面倾角较低,上侧岩体位移到下侧相对未移动的原地岩体上方,且位移量较大,形成的地质构造称为推覆构造,其中上侧岩体被称为推覆体。如图为某地推覆构造的地质剖面图,图中的飞来峰指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后,周围地区露出原地岩体,残留的一部分老岩体形成孤立山峰。
(1)仿照示例(图中甲处),在图中绘制推覆体被侵蚀之前可能存在的背斜构造。
(2)说明图中飞来峰的形成过程。
飞来峰通常会因其造型独特、成因复杂而被开发为旅游资源。
(3)说出飞来峰作为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并对飞来峰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分析】(1)读图据岩层的符号用虚线连接,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地质构造。
(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内力、外力两方面分析飞来峰的形成过程。
(3)飞来峰属于自然景观,其价值从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两方面分析;保护飞来峰要从防自然灾害和开发破坏两方面来考虑结合材料信息。
【解答】解:(1)绘图时应注意:用虚线将两侧相同岩层连接起来,表示缺失岩层,至少绘出P2,T1,T2岩层之间的两条虚线,虚线向右上方弯曲,所绘岩层与原岩层弯曲方向大体一致(背斜倾斜且倾角较低)等。
(2)飞来峰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在逆掩断层或推覆构造中,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这样的老岩层称推覆体。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弯曲形成背斜,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后,上侧岩体发生较长距离位移,形成推覆体,当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叫飞来峰。
(3)飞来峰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于飞来峰的成因,截止现在,专家们依然未达成共识,但无论探讨、争论得如何厉害,专家们均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无论飞来峰是“推覆构造还是“冰川漂砾”或是其他原因形成的,它都是世所罕有的地质奇观,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自然方面,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要注意保护游客安全,在开发时,即周边修筑建筑、设施等时注意不破坏整体景观,对飞来峰成因进行讲解,开展科普宣传,挖掘周柏那其他旅游资源,增强旅游资源集群性等。
故答案为:
(1)
(2)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弯曲,形成背斜,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后,上侧岩体发生较长距离位移,形成推覆体,推覆体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残留部分岩体形成飞来峰。
(3)主要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建议:注意防范地质灾害,保护游客安全;在周边修建建筑、设施等时注意不破坏整体景观;对飞来峰成因进行讲解,开展科普宣传;挖掘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增强旅游资源集群性等。
【点评】本题较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20.(11分)2020年11月21日,贵州省威宁县等九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威宁县很多村寨将房屋建于坡向朝南的山地斜坡上,留出低平土地另作它用,房屋以吊角楼为主,错落有致。图1为威宁县地形图,图2为威宁县某村寨景观图。
(1)分析图中村寨建房选址的自然原因。
威宁县地处乌蒙山区,平均海拔2200米,当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高品质冷凉蔬菜(喜凉蔬菜)种植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2)简述威宁县冷凉蔬菜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
我国提出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威宁县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3)说明“威宁实践”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作用。
【分析】(1)村寨建房选址的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向、气候影响三方面分析。
(2)威宁县冷凉蔬菜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和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两方面分析。
(3)“威宁实践”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威宁地处乌蒙山区,山地面积广地形崎岖,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少,耕地面积少,村寨建在山坡是为了节省耕地,选择坡向朝南的山坡有利于采光,平时阻挡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
(2)威宁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气候凉爽,适合种植凉冷蔬菜,威宁位于昆明准静止锋(云贵准静止峰)贵阳一侧,天无三日晴气候湿润,适宜冷凉蔬菜生长。
(3)山区减少种植低产作物改种植高产水果和林木,增加山区居民收入;山间盆地建设育苗,种植基地,加工工厂等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收入;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故答案为:
(1)地形崎岖,耕地有限,房屋修建于山地斜坡可减少对平坦土地的占用;在山坡上建造吊脚楼有助于减轻洪涝威胁;在山地南坡建房采光条件较好;村寨北靠山体,有利于阻挡冬季冷空气的侵袭等。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较丰富等,适宜冷凉蔬菜生长。
(3)促进作物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扩大市场范围等;实施退耕还林,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等。
【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8/4 19:00:09;用户:李超;邮箱:lichao317807156@126.com;学号:19716718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二模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据图可知,寒露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0页。